馬壘
摘要:在傳統音樂作品演奏當中,除了室內重奏需要通過中提琴進行演奏之外,中提琴主要是交響樂隊內聲部中進行伴奏的樂器,隨著現代音樂藝術的不斷發展進步,中提琴的音樂風格也隨之發生了演變,在音樂作品演奏中的地位日益攀升,演奏技巧不斷被創新,逐漸受到音樂領域的高度重視,其個性特色日一個凸顯,不僅具有完善的演奏技巧,還具有空前豐富的藝術表現力。
關鍵詞:現代;中提琴;音樂風格;演奏技巧;主觀化;理性化
現代音樂形式與流派多元化、個性化發展的產物即為現代中提琴演奏及其藝術特征,它緊密關聯著起于同一源頭的不同音樂歷史階段。現代中提琴相較于古典音樂而言,其地位不管是在獨奏樂曲中、還是在交響樂曲、抑或是室內樂曲當中都更具感染力,其個性化和技巧性不容小覷。中提琴作為歌唱性樂器,具有非常豐富的表現力,它演奏的旋律可抒情、可甜美、可動聽,因此,中提琴可根據音樂的不同曲調而作出相應的演奏。
1、主觀化的音樂擴張
音樂歷史學家各持不同的觀點來劃分現代音樂與浪漫派音樂,而柏遼茲、勃拉姆斯以及舒曼等大師在19世紀中期已創作出大量具有史學意義的浪漫主義音樂,不僅其“自我”創作意識日益突出,并且其技巧也打破了時空所帶來的人為“分界線”。這種“自我”在形式和手法上不同于“傳統”含義,更具“現代”意味,也就是說,它的主觀愿望的體現是通過音樂擴張的方式來實現的。人們也是在這樣的音樂狀況使其對中提琴所關注的。人們在對經典和流行文化之間的差別進行考量的依據主要是時間,因為任一種文化的存在價值和內涵只有通過時間才能夠得以公正的身世,所保存下來的也將都是最為豐盛的精神食糧,中提琴也就是如此。對音樂本質的認識情況和理解程度是核心的音樂審美問題,也是長期所爭論的音樂美學問題。通常都會有一種主要音樂風格在以往歷史時期中占據統治地位,而音樂思潮在20世紀中則出現了幾種不同的、甚至相對立平行發展的現象。
2、藝術風格方面的轉變
演奏形式隨著作品的多樣性而變得多元化,除了古典方式是現代中提琴所采用的主要演繹方式之外,其演奏中所采用的演繹方式還包含有:流行方式進行演繹、流行與古典方式相結合進行演繹、古典與流行方式相結合進行演繹,這種演奏方法主要是外部的,而情調和聽覺效果則是演奏過程中所不斷追求的目標,既要達到透明音色上的要求,又要形成曲式上的對稱。橫向進行的音樂是現代中提琴音樂中所注重的主要內容,也可以將其通俗的解釋為旋律的表現性。首先,旋律被中提琴所采用的特殊演奏方法處理后更具韻味,能夠將音樂的美感與內涵進行強調,其次,人工化的舒服將不再體現在中提琴的演奏中,不再對形式化的章程予以過度的重視。
3、理性化的中提琴音樂表現手段
旋律的地位在中國傳統音樂中不容小覷,這既取決于我國音樂文化背景的獨特性,也與其審美情趣有著緊密關聯。人們能夠在中提琴美麗的琴聲中感受到幸福和快樂。由于現代中提琴積極汲取和運用民族民間音樂旋律,致使其音樂表現手段的理性化得到顯著提高,西方傳統音樂受音樂藝術本身的內在規律所影響,其基本法則被相繼打破,各個作曲家在這個過程中采納了不同的途徑和手段,不管是流派之間,還是作曲家以及作品之間,其面貌也就復雜于歷史的任何時期。總會存在一種主要音樂風格在歷史不同時期占領統治地位,而具有差異性和對立性的音樂思潮卻成為20世紀常見的平行發展現象。有意識的實現目標成為中提琴理性化的音樂表現手段。它主要受結合一定的習俗、情感、制度以及信念等多方面因素而產生的理性化音樂表現手段,行動則是這種理性化的根本意義,倘若失去了理性化意義,那么也就不會發生這一切行動。
4、表現手段方面的轉變
中提琴在傳統音樂作品中往往是處于配角地位,它與大提琴或者是小提琴的表現能力和技術發揮無異,但是中提琴即便是作為配角,它既能夠將中聲部進行演奏,同時也能夠將低聲部和高聲部進行演奏。再者,旋律是構成音樂的主要內容,通過旋律的理性化發展成為現代中提琴所采用的主要音樂表現手法,朦朧的光色和優雅的氣氛是中提琴在傳統表現中所追求的主要表現形式,但是現代音樂藝術在現代音樂不斷發展的影響下逐步與經濟、政治、科學以及美術等藝術思想因素相融合,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對傳統中提琴的表現手段實現了創新,不同流派通過運用不同的展現方法來演繹不同的作品,究其根本,現代的主題時代大背景是其表現手段的主要依據,通過理性化的表現手段,有意識的體現目標。比如說《中提琴與鋼琴鳴奏曲》這首肖斯塔科維奇的作品,作者萬年的創作思想通過中提琴和鋼琴的合作得以集中體現,不僅其演奏技巧較為豐富,同時其思想內涵也十分深刻。
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將音樂藝術的復雜發展過程視為現代中提琴音樂風格的演變。交響樂是早期中提琴的起源,中提琴的發展和完善卻是在管弦樂中,中提琴在15世紀末、16世紀初加入管弦樂中,而中提琴的獨奏則在19世紀開始衰敗,直到一大批中提琴演奏家出現在20世紀初才改變了這個局面,與其他弦樂地位等同、平分秋色。相較于古典音樂而言,現代中提琴不僅改變了其演奏技巧,還改變了其演奏項目,時間成為沉淀經典與大眾文化差異的主要載體,人們通過時間對中提琴文化中所蘊含的價值進行公正審視,其中最為典型的音樂文化就是中提琴。
參考文獻:
[1]姜輝.小提琴作品創作個性與演奏技巧的關系——以圣·桑《B小調第三小提琴協奏曲》第一樂章為例[J].貴州大學學報(藝術版),2012,03.
[2]錢建明,趙國興.巴托克中提琴協奏曲的調式形態及其旋律特點[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及表演版),2003,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