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靜
摘 要: 本文以河南農業大學旅游管理專業5屆本科畢業生的就業情況為樣本,通過數據分析和比較研究,明確了旅游管理本科人才面對事業單位招考對口專業人數少、旅游企業整體職業規劃不足、考研深造比率低和自主創業渠道窄四個方面的問題,提出了政策導向、學校教育、企業提升和人才自身方面的改進措施。
關鍵詞: 需求機制 培養機制 供需匹配 就業行為
1.基本情況
據統計資料顯示,截至2012年末,我國有各類星際飯店11367座,各類旅行社18943家,各類景點景區20000余家,旅游直接從業人員2000多萬人,旅游間接從業人員6800多萬人,旅游就業總量近1億人。
中國旅游產業的高速擴張使得旅游人才需求日益擴大,我國的旅游高等教育迅速發展。據《2012年中國旅游業統計公報》顯示,到2012年末,全國共有高中等旅游院校總數為2236所,在校生為107.34萬人。旅游業的高速發展,使得旅游人才的需求連年走高,旅游院校的數量逐年增長。
然而,在旅游人才市場上,旅游專業大學生供需錯位的現象日益嚴重。一方面是我國旅游業迅猛發展,旅行社、酒店等行業需要大量高素質的專業人才,高級管理人才、開發規劃人才、跨國人才等奇缺,另一方面是旅游高等院校每年雖然培養了大量專業人才,可是旅游專業大學生特別是本科生進入旅游行業的比率極低。
2.實證分析
2.1樣本選擇和數據分析
本文以河南農業大學旅游管理專業2011屆—2015屆5屆本科畢業生的就業情況為樣本,獲取數據并進行分析。5屆旅游管理專業畢業生共157人,其中2011屆63人,2012屆有52人,2013屆有57人,2014屆有54人,2015屆有51人。
2.2問題的深入分析
2.2.1考研深造比率低
從旅游高校方面來看,由于旅游管理專業學生大多數是文科招生,對于高數等理工知識基礎薄弱,課程僅僅在大一階段設置,考研時需要考數3或數4,這就導致學生想考本專業而不容易考上,想考其他專業又遠不及的場面,十分尷尬。河南農業大學近5屆畢業生選擇考研的人數不多,2011屆7人,2012屆5人,2013屆和2014屆均2人,2015屆3人。從2011屆開始每屆人數慢慢減少,學生考研熱情降低,近5屆的考研率占總人數的比率低,2011屆和2012屆僅僅超過或接近10%,最近3屆都只是接近5%,可以看出該校旅游管理專業的考研深造率較低,同時映射出旅游管理專業考研情況的不樂觀。
2.2.2機關單位招考對口專業人數少
從旅游局或是與旅游管理相關的國家單位看,標明旅游管理專業學生可報考的數量不多,這讓很多有此想法的人才望而卻步,只能報考其他崗位,這樣對旅游管理專業來說是人才的流失。
2.2.3旅游企業整體職業規劃不足
我國對旅游管理人才缺口巨大,主要體現在酒店等餐飲企業、旅行社和旅游景區三個方向。從統計數據顯示,除了2011屆占36.5%,接下來的4屆畢業生超過50%的人數選擇從事非專業對口的工作,同時近5屆來畢業生的專業對口就業率趨近于25%,這對旅游管理專業本科人才來說,人才流失嚴重。(1)旅游人才招聘難。目前國內旅游企業數量激增,所需人才數量隨即大漲,眾多企業需求的中高層管理人才欠缺,即使以非常豐厚的薪資待遇也難以找到符合要求的人才。(2)旅游人才分布不合理。所謂“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許多旅游人才都愿意前往經濟較發達的城市,這使得有些地方人才過多,造成人才擁擠的現象,而在一些欠發達地區,卻是想招都難以招到旅游人才。(3)旅游企業中高層次人才欠缺。現在國內大多旅游院校畢業的旅游人才尚能擔任中低層次的崗位和工作,但這部分人才又供過于求,反而使得中高層次人才供不應求。
2.2.4自主創業渠道窄
統計數據顯示,近5屆學生選擇自主創業的人數很少,5屆均超過10%,在這點上類似于考研的情況,大部分學生還是不希望承擔自主創業的這份風險,或是對于自主創業不了解及不愿意嘗試,導致這一情況出現。旅游人才想要經營一家星級酒店,不僅需要投入很大的資金成本,還要解決很多資產問題,以及如何經營好這家酒店,都存在眾多不穩定因素和問題,這顯然是不容易且不現實的。而且,很多高校在自主創業這方面往往僅僅給予學生一個通知,卻沒有專業的指導,也沒有具體的政策,這使得很多旅游人才空有創業的想法和創意,卻不知道該如何開始。國家在這方面也沒有相關的幫助。
3.結論及建議
3.1旅游人才應調整自身就業觀、提高就業能力
在目前的就業形勢下,綜合因素的社會系統改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高校教育體系結構的調整、企業意識的轉變都需要一個過程,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大學生自身覺醒是根本,認識到大學不僅要積累理論知識,還要培養思維能力、實踐能力,要找準自己的目標,調整自身就業預期,發揮主觀能動性,主動接觸社會,增加實踐經驗,完善自身品質,提高就業力、競爭力,以適應社會需要。
培養專業興趣,強化職業意識,在旅游行業,最重要的素質是“發自內心的熱愛”,熱愛是干好旅游行業的最佳方法。同時,注重實踐,提升自身就業能力,旅游人才想要實現成功就業,就必須做好就業前所需的知識和能力的裝備,快速融入社會,縮短適應期,充分發揮聰明才智。
3.2旅游企業適當創造良好的就業環境
樹立長遠的人才儲備意識。為適應國際競爭的需要,企業需求培養一批具有國際視野、較高職業素養、創新能力與敬業精神的旅游才隊伍。為此,企業要牢固樹立“人才是第一資源”的發展理念,建立人才儲備機制。旅游管理專業本科生作為高人力資本含量的群體,具有較高的綜合素質和較大的發展潛力。旅游企業在招聘時,不必過于重視“經驗”,而將一些個人素質高、有潛力的大學生“拒之門外”。endprint
建立有吸引力的薪酬體系。剛畢業的大學生,在薪酬方面還是相當重視的,若是旅游企業能在這方面下些功夫,相信一定能吸引旅游人才。同時,為旅游人才創造良好的職業生涯發展前景,使其能夠在企業中看到自己的未來是一片光明的,這樣更容易留住旅游人才。
3.3推動旅游院校的教育教學改革
調整培養目標,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本科生個體如何在這個群體中脫穎而出,非智力因素是一個關鍵因素。其一,課堂實踐。建立“綜合模擬實驗室”,開展模擬實習實訓,培養學生酒店服務技能、導游講解能力、旅行社治理能力和旅游企業軟件使用能力。其二,校內實踐。組織學生成立興趣小組和社團,開展演講比賽、導游大賽等。圍繞學生就業方向成立校辦旅游企業,安排學生輪崗實習。如自主辦旅行社,訓練學生開發旅游線路、導游服務、計調、市場推廣、營銷等能力。其三,校外實踐。如:組織低年級學生利用假期、周末到旅行社實習,擔任兼職導游,組織學生至景區開展義務導游活動,安排高年級學生到著名景點、旅行社、高星級酒店進行系統的專業實習,積累實際工作經驗,培養學生的吃苦耐勞的精神、適應社會的能力、人際溝通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等。總之,通過實踐教學環節,培養開放實踐型旅游人才,實現旅游人才智力與非智力因素的協調發展。
提高師資水平,完善就業指導環節。在教師方面,應該擁有豐富的行業從業經驗,同時院校應鼓勵和資助教師團隊攻讀碩博,外出訪學,提高學歷、更新知識、拓寬視野。在就業指導方面,加強就業指導人員隊伍建設。健全就業服務機構,提高人員專業化水平,專門設置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輔導員。在旅游本科院校建立全程化就業指導體系,就是從大學一年級開始,通過各種形式的就業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了解就業政策和求職技巧,養成求職擇業應該具備的素質和能力,并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及時提供有效的市場需求信息,努力為學生順利就業服務。
3.4其他因素上的改進
其他因素,如整體的社會環境、國家政策上、當前國內旅游行業環境,都有可改進的地方。具體措施:一是可建立專業的旅游人才市場,專門對旅游人才進行集中且統一的管理;二是構建專門的旅游就業信息網絡,讓旅游人才在就業上更加方便,不再走那么多彎路;三是除導游資格考試外,建立起完整的職業資格考試與認證體系,對整個旅游人才隊伍有更加專業化的管理模式,并使之日益成熟;四是建立專業化的就業服務體系,旅游人才在就業前后都能找到可提供幫助的組織,更加規范,更加安全;五是國家可以在公務員考試上,針對旅游管理專業提供更多專業對口的工作崗位。
參考文獻:
[1]張靜.甘肅省旅游人才供給現狀對旅游高等教育的啟示[J].管理科學,2006(1).
[2]2015年我國碩士研究生數據調查報告[EB/OL]http://kaoyan.eol.cn/nnews_6152/20141227/t20141227_1218707.shtml, 2014.12.27.
[3]唐曉歐.我國旅游管理專業本科生就業形式分析及對策[J].中國商貿,2011(28).
[4]黃龍一,李學芝,旅游管理專業普通本科學生的職業困境與對策[J].旅游世界·旅游發展研究,2014(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