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研究采用質性研究方法,以某省屬高校四名大學英語教師為研究對象,從活動理論視角探究教師真實的課堂教學中教學法選擇的種類、策略及策略形成的原因。研究發(fā)現(xiàn),四名教師都會采用語法翻譯法、交際教學法、任務型教學法及混合教學法,但不同教師,不同課型,使用教學法的種類和頻度不同。同時,教學法選擇受到多種個人和社會環(huán)境因素制約,包括教育背景、教學信念、科研意識、培訓經(jīng)歷及學生需求。
關鍵詞: 大學英語教師 教學法 選擇技巧
1.引言
英語教學法是二語教學中的重要構念,是英語教師組織課堂教學活動的理論依據(jù)。因此,英語教學法研究一直受到二語研究者的重視。國內外相關研究眾多,從基于行為主義理論的語法教學法、視聽法、到流行的交際法、任務法和混合教學法(Lasen-Freeman,2000;黃堅,李梅,2012)。本研究擬從活動視角理論出發(fā),聚焦真實課堂教學,探討大學英語教師教學法選擇,從而為大學英語教師課堂教學法的選擇策略提供參考。
2.文獻綜述
2.1二語教學法研究
以往的語法翻譯法和視聽法都是基于行為主義理論。隨著認知科學的發(fā)展,喬氏提出轉換生成語法,以往語法翻譯法受到喬姆斯基的猛力抨擊。交際法一度盛行,隨著實踐的檢驗,也遭遇重大挫折(Kumaravadivelu,2006)。其缺陷是二語學習者無法達到母語者的熟練程度,并且忽略二語學習者自身的文化身份。任務教學法涵蓋多種理論,如:信息處理理論,合作學習理論,交際互動理論。雖然任務教學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有學者質疑其實施過程中的很多不確定因素。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和移動電子設備的普及,各種網(wǎng)絡在線課程的興起,基于翻轉課堂的混合教學法方興未艾。但是,有學者質疑網(wǎng)絡學習的質量和效果。網(wǎng)絡學習完成率低、缺乏高質量的反饋和互動等方面一直遭受詬病(程宏,2014)。基于此,Kumaravadivelu提出,二語教學法的后方法時代來臨,重新審視二語教學語境和實踐,沒有最好的方法,重要的是教師的認知及如何讓學習者習得語言。
2.2活動理論
活動理論(Activity Theory)的理論基礎是 Vygotsky提出的中介思想。Leontev(1978)指出,任何活動都伴有一定的動機,人類的活動有目標導向,有動機驅使,并且受到特定社會、歷史和文化背景的限制。但同時,人有不完全受制于社會大環(huán)境,人的顯著特征是能發(fā)揮主觀能動性,能自我學習、自我調節(jié)、自我控制,采取具體的行動實現(xiàn)目標。大學英語教師是課堂活動的組織者、教學計劃的實施者、教學目標的促進者。因此,本研究以活動理論為理論依據(jù),用動機和能動性解釋大學英語教師課堂教學法的選擇策略。
3.研究設計
3.1研究問題
本研究采用質性研究方法,嘗試回答以下兩個問題:(1)大學英語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使用了哪些教學法?(2)他們選擇教學法的策略是什么?(3)選擇策略背后的動機是什么?
3.2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武漢某省級普通高校的四位大學英語教師為研究對象:ABCD。
3.3數(shù)據(jù)收集與分析
我們選擇不同年齡、不同研究方向的四位老師,目的是盡可能多地考慮到多樣性。我們以非參與者身份進行課堂觀察并錄音,語料收集持續(xù)4周,讀寫課和聽說課各4次,并對教師進行結構化訪談,了解他們對教學法的認知、教學理念和教學法選擇策略、目的和原因等。之后,我們還對部分學生進行非正式訪談,了解他們對教學法的認知、對課堂的滿意度和學習效果的滿意度。
4.研究結果
4.1大學英語教師課堂教學法的選擇與策略
四位教師均使用了語法翻譯法、視聽法、交際法及任務教學法。但比例不一樣。A教師側重語法翻譯法,側重詞匯的講解,長難句的理解。B教師傾向視聽法,課堂采納較多的視頻音頻材料幫助學生理解。C教師傾向于任務教學法,根據(jù)課文主題設計相應的任務,學生合作完成。D教師注重和學生的溝通和反饋,喜歡用交際法和任務法。D教師采用網(wǎng)絡慕課與課堂面授相結合的混合教學法。
4.2大學英語教師對二語教學法的認知
四位教師均有碩士學位,研究生階段學習過教學法相關課程。對語法翻譯法、視聽法、交際法及任務教學法的定義及實施手段都有所了解。
4.3影響大學英語教師課堂教學法選擇策略的因素
課堂觀察和訪談結果表明,四位教師對教學法理解的深度、學術背景和興趣、關于英語教學和學習的信念、現(xiàn)代教育信息技術的掌握等因素都影響了大學英語教師課堂教學法的選擇。
四位教師都贊同教無定法。A教師是教授,博士,理論功底深厚,對教學法的淵源理解深刻。但在教學中,A教師更喜歡將自己的研究興趣和研究結果融入課堂教學。A教師的研究方向為語義學,因此授課內容都盡量納入語義學理論的框架之下。A教師認為,要真正提高學生的英語能力,必須提高學生對詞匯的掌握程度而不是對詞匯一知半解,對語法句型結構的深刻認識,而不是膚淺地模仿例句。課堂觀察和學生訪談表明,學生覺得受益匪淺,“聽得懂,記得住,用得上”。但是學生認為可以開展有趣的活動,讓他們提高英語口語應用能力。
B教師擅長現(xiàn)代信息教育技術。他認為,語言的學習就需要泡在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里,自然而然地習得語言能力。因此,視聽法反復出現(xiàn)。為了完成課堂任務,交際法也有采納。B教師負責學校的大學英語自主學習中心,特別關注現(xiàn)代教育對英語學習的影響。課堂觀察表明,因為課堂教學材料中視頻音頻的結合,學生的參與度很高,同時,有同學擔心能否通過大學英語四級考試。
C教師把課堂教學設計成多個任務,不管是讀寫還是聽說。目前,學生缺乏學習動力的現(xiàn)象比較普遍。C教師參加過一些教學法的培訓,對任務教學法非常感興趣。在課堂教學中,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以任務為驅動,促成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完成某一任務。課堂觀察表明,C教師課堂氣氛很活躍,學生積極完成各種課堂任務。但小組活動中存在部分同學參與度不高的情況。endprint
D教師注重和學生的溝通和反饋,鼓勵學生盡可能多地用英語交流,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模擬真實情景下的語言交際。D教師經(jīng)常閱讀國內外二語教學文獻,把一些新的理念介紹給學生,同時嘗試在課堂教學中實踐,如大量閱讀輸入、合作寫作、創(chuàng)意寫作、舞臺劇表演,電影配音,等等。由于對新文獻的及時追蹤,D教師敏銳地意識到網(wǎng)絡公開課、微課、慕課等在線教育的興起,及時引入教學,展開教學實踐。課后訪談表明,學生對英語學習有濃厚的興趣,對如何學習英語也有了解,也有信心經(jīng)過努力通過大學英語四級考試。
5.討論與啟示
本研究基于活動理論考察了4位大學英語教師課堂教學法選擇策略及其影響因素。研究顯示,四名教師都會采用語法翻譯法、交際教學法、任務型教學法及混合教學法,但不同教師使用教學法的傾向性不同。同時,教學法選擇受到多種個人和社會環(huán)境因素制約,如:教育背景,教學信念,科研意識,培訓經(jīng)歷及學生需求。這一結果支持了鄭新民(2008)關于課堂教學法發(fā)展變化的觀點。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與Leontev(1978)活動理論一致,在課堂教學中,課堂環(huán)境相對自由,教師自主發(fā)揮,教師能自我調節(jié),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根據(jù)實際課堂教學情況及教學目標對教學法做主選擇。
本研究是行動研究,記錄了大學英語教師課堂教學法的選擇,后續(xù)研究還將探討不同教學法產生的不同結果,從而使大學英語教師更好地理解和運用教學法,最終達到提高學習者二語水平的目的。
參考文獻:
[1]Bell, D. . Method and postmethod: Are they really so incompatible?[J]. TESOL Quarterly, 2003,37(2):325-336.
[2]Leontev, A.N.. Problem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ind[M]. Moscow: Progress Publisher.1981.
[3]Long, M. H.. A Role for Instruction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Clevendon[M]. Bristol: Multilingual Matters. 1985.
[4]王立非,周丹丹.我國英語口語研究12年:回顧與現(xiàn)狀[J].外語界,2004(06):7-14.
[5]程宏.基于慕課資源的大學英語翻轉課堂教學研究[J].學理論,2014(36):218-219.
基金項目:2016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項目《人本主義教育思想視域下大學英語課程體系研究》(項目編號:16YJC74002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