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崇+荊春燕+艾敏
【摘 要】常州市已于2013年劃定生態紅線區域,并完成了一系列基礎工作和重點工程。本文結合常州市生態紅線區域保護工作推進情況,分析現行法律法規、補償機制、資金投入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提出加強生態紅線區域保護的建議。
【關鍵詞】生態紅線區域;保護
【Abstract】The ecological red line area of Changzhou was delimited in 2013 and a series of basic work and key projects have been completed. According to the progress of regional protection in ecological red line area of Changzhou, problems about laws and regulations, compensation mechanism and capital investment was analyzed, and suggestions for strengthening the regional protection of the ecological red line were presented.
【Key words】Eco-redline;Protection
2013年8月,江蘇省人民政府印發《江蘇省生態紅線區域保護規劃》,劃定常州市生態紅線區域面積總905.71平方公里,占全市國土面積20.65%。生態紅線區域實行分級管理,劃分為一級管控區和二級管控區,其中一級管控區是生態紅線的核心,總面積68.88平方公里,嚴禁一切形式的開發建設活動;二級管控區以生態保護為重點,總面積836.83 平方公里,實行差別化的管控措施,嚴禁有損主導生態功能的開發建設活動[1]。生態紅線作為維護生態安全的“生命線”、建設生態文明的“保障線”[2]、促進可持續發展的“警戒線”,持續推進生態紅線區域保護工作對于優化國土空間開發和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 常州市生態紅線區域保護工作推進情況
強化各項基礎工作。堅持規劃引領,組織各轄市區完成生態紅線區域保護規劃編制,對33片紅線區域組織開展“一區一策”保護與提升方案編制,并組織實施。印發《常州市生態綠城(生態紅線區)建設引導》,對生態紅線區域開展現場勘查、界線劃定和保護標識設立等工作,完成33生態紅線區域143塊解說牌、警示牌和指示牌的設立。
加大重點工程建設與推進力度。按照“工作項目化、項目目標化、目標責任化”的要求,進一步強化重點工程項目推進,關閉、拆除一批紅線區域原有違法違規項目,建設濕地、林地,退耕、退茶還林,撫育中幼齡林,建設生態廊道和水源地生態保護隔離帶,通過工程建設不斷完善生態紅線區域內的景觀層次,提升生態品質。先后完成茅東山地水源涵養區生態保護與提升工程、長蕩湖重要漁業水域和錢資湖水源保護工程、長蕩湖濕地保護和恢復三期工程、天目湖國家濕地公園建設工程、橫山公益林山體復綠與林地綠化提升工程、宋劍湖濕地擴展建設工程、滆湖備用水源地建設工程、小黃山生態公益林綜合整治工程、新龍生態公益林建設工程等一大批生態保護與建設工程,為提升全市生態環境承載能力、保障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
優化生態補償資金使用。積極使用省級生態補償轉移支付資金,用于生態紅線區域內的環境保護、生態修復和生態補償,增強了各地改善環境質量、維護生態安全的能力。為加強和規范生態補償轉移支付資金的使用和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相關轄市、區均制定并出臺了《生態補償轉移支付資金管理辦法》,明確了資金使用范圍、資金安排原則、資金管理辦法及資金監督考核機制。
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制訂了《常州市生態紅線區域監督管理考核辦法》和《常州市生態紅線區域保護管理細則》,落實各片生態紅線區域的管護單位、責任人員、職責與保護任務,同時建立了考核機制,使生態紅線管護有據可依、有章可循。明確生態準入制度,利用環評會審平臺,將生態紅線區保護要求納入環保“三同時”體系,作為項目環保審批的先決條件,對生態紅線區保護要求沖突的項目實施“零容忍”。完善生態監察制度,出臺《常州市生態紅線區域生態環境監察制度》,每季度組織對33片生態紅線區域各開展生態監察一次,同時做好現場監察、意見反饋、再督查等日常工作。
2 生態紅線區域保護存在問題
法律法規還不健全。有關生態紅線區域保護和管理的法規、政策、規定還十分匱乏,全省雖已出臺《江蘇省生態紅線區域保護規劃》,但大部分生態紅線區域在保護管理和執法監督上均缺乏必要的行政支撐,生態監察、監測等有關制度的推行仍面臨諸多困難。
建設資金投入渠道有待拓展。生態紅線保護資金目前主要依賴于省級生態補償轉移支付資金,全市還未配套生態紅線區域保護的有關政策和資金。由于全市提升紅線區域的生態服務功能重點工程較多,受地方財力所限,資金投入缺口較大,生態提升方案實施難度較大。
生態補償機制有待完善。補償標準和對象難以量化。生態價值是一個相對概念,難以用貨幣來進行衡量,補償標準難以量化[3],補償對象有時很難準確界定,導致補償工作難以推進。補償方式相對單一,一般補償資金主要落實在具體建設保護工程上,如何延伸到發展受損的群眾身上,讓群眾切身享受到生態紅線區域保護的益處,還需要進一步研究和商榷可操作性強的方式方法。補償范圍有限,生態紅線保護范圍外,但對紅線保護有貢獻的,無法受到補償。
3 加強生態紅線區域保護的建議
進一步推行生態紅線保護“六項制度”。深入推行生態紅線保護的管護問責、生態準入、生態監察、生態補償、生態考核、生態資金保障等“六項制度”,讓紅線管護有章可循、有據可依。同時積極探索、學習新的生態紅線保護機制,進一步理順各層次監管關系,細化監管職責,確保每一寸紅線區域都得到有效管護。endprint
進一步拓寬資金籌措渠道。合理使用省級生態轉移補償支付資金,合理分配補助,優化考核獎勵,確保所有資金全部用于生態紅線區域內的環境保護、生態修復和生態補償。鼓勵市、區、鎮級財政提高對生態紅線區域保護工作的資金支持力度,并積極爭取上級各項補助資金。拓寬籌資渠道,鼓勵社會資金參與,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生態紅線區域的環境保護工作,進一步完善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多元化投入機制,切實加大資金投放力度。
進一步強化生態紅線區域監管。一是,提高生態紅線區域監管能力。加強生態紅線區域專業保護工作人才隊伍建設,加大相關行政執法和監督管理培訓力度,進一步提高執法人員能力和水平,切實提高各轄市區、各有關部門對生態紅線區域的監測、監管和預警能力,有效打擊破壞生態紅線區域的違法、犯罪行為。二是,加大對各片生態紅線保護區域的監管執法,強化聯合執法和司法聯動,對違法建設的項目依法進行清查,對違反管控要求的行為堅決予以查處,對不符合生態紅線保護規定的歷史遺留問題,綜合運用法律、行政、經濟等手段,快速有序予以解決。
進一步加強環保宣傳和保護氛圍營造。組織開展生態紅線區域保護的宣傳教育和科學知識普及工作。一是,利用電視、報紙、電臺、電子顯示屏等各類媒體,宣傳生態紅線理念,普及生態保護知識。二是,組織生態體驗游等生態紅線區體驗活動,讓市民了解生態知識和保護的重要性,掌握保護動態,參與保護行動。三是,利用各類媒體,深入宣傳生態紅線區域保護與建設的重要作用和意義,將生態紅線區域保護規劃的信息普及到政府機關、新聞單位、相關企事業單位及居民[4]。不斷提高全民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在全社會形成知曉紅線存在、參與紅線保護、監督紅線執行、保障紅線功能的良好氛圍。
【參考文獻】
[1]《常州市生態文明建設規劃(2011-2015年)》(報批稿).
[2]肖杰,葉宏,佟洪金等.關于“生態紅線”的思考[J].四川環境,2015,34(3):49-52.
[3]陳東風,張世能,徐圣友.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的對策研究與時間-以新安江上游休寧縣為例[J].黃山學院學報,2013,15(4):24-28.
[4]唐一苗,程婷.無錫市生態紅線區域劃定與保護[J].綠色科技, 2015,(6):246-24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