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婧
摘 要:傳媒行業的受眾很廣,一則新聞可能引起強烈的社會反響,在新聞實踐中,不可避免的會面臨許多道德價值選擇沖突,從而使新聞學領域陷入道德困境中。因此,需要從道德的角度,對傳媒行業及其工作者進行審視,以提升新聞工作者的道德素養。本文對新聞學領域的道德困境進行分析,并就其解決途徑進行探討。
關鍵詞:新聞學領域;道德困境;解決途徑
社會關系具有復雜性,每個人在社會中都同時扮演者多個角色,需要對每個角色履行相應的義務,并承擔一定的道德責任。當道德主體需要在幾種道德標準中作出選擇時,就會出現道德價值選擇沖突。尤其是在新聞學領域中,新聞工作者常常面臨著道德困境。
1 新聞學領域的道德困境
1.1 新聞與正義沖突
隱性采訪是一種暗訪行為,記者并不公開自己的身份,被采訪者并不知道有記者要對自己進行采訪,通過偷拍、偷錄等方式,獵取自己所需的新聞素材。由于隱性采訪不具有公開性,且存在侵犯被訪者隱私的情況,所以其合法性和道德性一直是人們所詬病的。于是,隱性采訪會引發許多法律問題,包括公眾知情權問題、記者的采訪權問題、被訪者的隱私權問題。而道德問題則主要表現在其以“正義”之名,行“非正義”之實,而其“正義”知名卻并非是真正存在的。比如,許多明星的隱私之所以會被曝光,就是因為娛樂記者通過隱性采訪所獲取明星的隱私信息。明星將娛樂記者、娛樂媒體告上法庭的案件也并不少見。
隱性采訪與社會正義之間的沖突存在兩面性,一方面,隱性采訪是在當事人不知情的情況下進行的,并且采訪者隱瞞自己的真實身份,不僅是對當時人的不尊重,還存在侵犯當事人隱私權的嫌疑,還侵犯人與人之間的平等權。并且,記者應該以維護社會正義為己任,但隱性采訪這種形式卻會使記者的正義形象受到影響,還可能會引起法律糾紛,破壞司法的正義性,從而降低媒體的公信力。另一方面,隱性采訪能夠揭露社會中的黑暗現象,在發腐敗工作中也能發揮重要的作用。所以,隱性采訪是維護社會正義的一種重要方式。于是,隱性采訪就與社會正義之間存在沖突,新聞工作者應該謹慎的采用這種采訪方式。
1.2 新聞與人文沖突
新聞傳播應該以客觀事實為基礎,并體現出一定的人文關懷,這是新聞工作者應具備的基本素養。但在新聞實踐中,新聞事實與人文關懷之間往往會存在沖突。比如,在中國近十年內出現的干旱、暴雨洪水、地震等的自然災害報道中,就表現出新聞與人文關懷之間的沖突。尤其是在“汶川大地震”中的“范跑跑”事件,在地震發生時,范美忠正在上課,當課桌出現輕微的震動時,范美忠認為是輕微地震,因此叫學生不要慌,但話還沒說完,教學樓就出現強烈震蕩。范美忠理科沖向樓梯,并第一個到達足球場,而不是先組織學生疏散。在這則新聞報道后,范美忠的行為受到社會各界的譴責,也因此也引發新聞與人文關懷沖突的討論。并且,有的記者對新聞進行報道的目的只是為了獲取經濟利益,當真正需要救助的時候,這些記者卻沒有以實際的行動提供相應的幫助。
1.3 新聞與信息沖突
隨著信息社會的來臨,網絡信息越來越發達,各個新聞媒體為在信息網絡中占據主動權,對輿論至高點的爭奪越來越激烈。網絡是一種新型的新聞傳播媒介,具有開放性、實效性等特點,能夠在極短的時間內擴大新聞的影響力。盡管如此,網絡信息卻不具有儲藏功能,且其更新速度十分快,加上網絡信息量很大,所以難以有效的識別和保存,網絡信息的真實性有待考察。而傳統的報紙、廣播、電視等新聞信息更具真實性,報紙還具有儲藏功能。在現代化背景下,新聞與信息之間的沖突也就表現出來。因此,無論是哪種形式對新聞進行傳播,新聞工作者都應該堅守自己的職業道德,不能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傳播虛假、有害的新聞信息,否則會引起嚴重的社會問題。新聞工作者必須具有良好的職業操守和正義感,才能維護新聞信息的真實性和客觀性。
2 新聞學領域道德困境的解決途徑
2.1 加強新聞職業道德建設
解決新聞學領域中的道德困境,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素養非常重要,新聞工作者必須嚴于律己,才能夠確保新聞傳播真實性,并在新聞中體現出一定的人文關懷,為社會傳播正能量。新聞工作者肩負著社會責任,在社會中的影響力巨大。如果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低下,那么新聞就會成為其謀取私利的工具,會給社會帶來各種危害。因此,需要加強新聞職業道德建設,以提升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素養。比如,設立專職的監督人員,如道德顧問、監察員,搜集、調查受眾對新聞媒體的評價,對新聞工作者的職業行為進行檢查和指導,使新聞工作者的行為能夠符合社會道德的要求。
2.2 建立社會監督機制
隨著信息社會的來臨,媒介的形式越來越多,且人們對各類傳播媒介的依賴性也在增強。如果虛假的信息過多,就會對社會造成嚴重的危害,在媒體的影響下,受害者數量也會劇增。因此,需要建立起社會監督機制,鼓勵社會大眾對媒體的傳播行為進行監督,要勇于批評媒體的不良行為,對虛假的新聞報道進行揭露。比如,建立專門的網絡平臺,對新聞進行監督評價,每個受眾都可在此平臺上對自己所閱讀的新聞進行評論,尤其是其中的虛假新聞,受眾更應該將其揭露出來,以免更多的媒體接觸者受到虛假信息的侵害。只有發揮全社會的力量對新聞媒體進行監督,才能促使新聞工作者認真對待自己的采訪工作,認真編輯每一篇新聞稿件,從而提高新聞信息的真實性。同時,指出媒介中的錯誤,也是每個社會公民的權利和義務。如果在發現錯誤的情況下,卻不將錯誤指出來,是對社會其他成員的不負責任,應該受到道德的譴責。并且,新聞傳播本身具有公開性特點,所以應該接受社會公眾的監督。
2.3 加大教育管理力度
我國有新聞有關的法律法規,既賦予新聞行業一定的權利,又對新聞傳播行為進行約束,是新聞工作者從事新聞相關工作的基本法律依據。因此,為解決新聞學領域的道德困境,就需要加強對新聞工作者的教育管理力度,使其能夠依法開展工作。比如,對于包含淫穢、錯誤價值觀等內容的新聞傳播,單純依靠新聞職業道德是不能阻止這些新聞傳播的,只能通過法律手段予以制裁,才能夠此類新聞的傳播受到限制,從而為社會大眾提供健康的新聞閱讀環境。所以,新聞工作者應該明確不利于公眾健康的新聞是不能傳播的,只有加強對新聞工作者的教育管理,才能提高其自律能力,從而使新聞學領域的道德困境得到緩解。又如,一些涉及商業秘密、國家機密的新聞,新聞工作者必須保守秘密,一旦泄露秘密,就會給企業、國家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還可能會引發社會性的問題。因此,加大對違法亂紀行為的懲罰力度,才能讓新聞工作者明確自己的工作范圍,提升其職業操守。
3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我國市場經濟體制下,新聞與正義、人文、信息等方面存在的沖突,導致新聞學領域隨時面臨著各種道德困境。為有效的解決新聞學領域的道德困境,就需要加強新聞職業道德建設,建立社會監督機制,并加大對新聞工作者的教育管理力度,從而確保新聞傳播的客觀性、真實性。
參考文獻
[1]王子方.試析新聞學領域的道德困境及應對[J].科技展望,2015,25(11):251.
[2]杜瑩,王青原.新聞學領域的道德困境及其解讀[J].道德與文明,2011,(1):34-37.
[3]方源.新聞學領域的道德困境及解讀[J].大江周刊:論壇,2012,(12):1-2.
[4]邵云紅.淺談新聞學專業學生的職業道德素養的培養[J].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36(1):115-117.
[5]原岱.新聞學領域中的道德沖突與選擇[J].卷宗,2015,5(10):471-47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