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藝哲
摘 要:隨著職業院校教育課程改革的推進,新舊觀念、體制、機制的沖突在所難免,本文闡述了課程改革面臨的挑戰和應對的策略。
關鍵詞:課程改革;挑戰;反思
科技的進步、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革都要求院校課程不斷改革,教育改革特別是課程改革勢在必行,而課程改革又會引起教學過程的一系列改革,在改革實踐中又產生了許多困惑,課程改革面臨重重困難。
1 傳統教學理念的禁錮
傳統的教學理念深刻地體現于教和學的行為規范中,新的院校課程改革雖然是大勢所趨,但勢必會受到教學傳統的制約。許多教員依然過分的關注教材和與學生的記問演練;學生也僅局限于記憶、理解教材所涵蓋的知識內容。傳統的教學理念是以掌握教材知識為目的,而不是以使用教材培養學生綜合解決問題能力和提升人文素質、創新精神為目的。這種積淀深厚的教學傳統十分執著地延續著。
解決這個問題的根本是要徹底轉變觀念,不能因循守舊。由教員將先進的教育理念滲透到課程建設和教學中去。在轉變教育思想觀念基礎上,積極推進課程教學內容整體優化,強調課程教學內容改革要突出基礎性、綜合性、實踐性、先進性特點;要求在教學內容安排上,體現“少而精”的特點;在教學內容選取上,體現系統優化的原則;在教學內容組合上,體現“整合集成”的思想;在教學內容傳授上,體現創新教育要求;在教學實施中從以教為主轉變為以學為主;從以教員為主體轉變為以學生為主體;從“講授”為主的授課方式轉變為以“互動”和啟發式為主的教學方式。只有思想觀念轉變了,才能準確理解優質程的評價指標,并切實應用到實際教學中去。
2 課程改革專業品質的缺失
任何改革的啟動與推進都要借助一定的措施與手段。課程改革啟動與推進的措施及方式決定了改革的速度與效果。
當代課程改革往往由政府啟動與推進,使改革完全表現為一種“自上而下”的路線。實施這種形式主要依靠外在的、規定性的指令進行,其改革方案也更多地表現為政府的課程改革政策、法規文件或權威人物關于課程改革問題的說明、解釋。在此基礎上所形成的技術性實施方案通常設定明確的、一致的關于課程改革問題的標準化指示、程序及方法。自上而下的課程改革不僅使改革的依據、邏輯、標準、內容等普遍呈現出“非專業化”品質,而且由于教員的邊緣化境遇使他們呈現出“非主體化”的特點。行政命令的壓力,專業品質與標準、措施的缺乏,迫使學校將改革當作一種政治任務,大搞政績工程和形象工程,造成課程改革中的種種虛假、應付與冒進現象。這種方式使課程改革執行者缺乏對課程問題的理性與自主性思考,缺乏教育品質與舉措,相應的缺乏專業化內涵與機制,使課程改革變成一種政治任務,造成課程改革的專業品質的缺失。
這種普遍存在的急功近利與形式主義問題,無益于課程改革的順利進行。要改變這種現狀,首先要明白,在改革過程中,不僅要合理地解決“改什么”,還要明確“誰來改”的問題。所以,對于能否建立一支專業化的課程改革隊伍對課程改革具有決定性意義。
3 教員的抗拒
(一)教員的抗拒表現
總體上看 ,教員對于課程改革遵從多于抗拒,但是抗拒也是客觀存在的。
經常聽到老師諸如此類的議論“新的教學方法根本不適合這門課程”、“這樣的改革又是形式化”等等;教員對課程改革的不滿和抵制還可能表現為講條件和困難,陽奉陰違等;最經常的方式是將課程改革化為“一次性任務”而不是作為日常教育教學的一部分,教員在認真處理外在應試壓力的同時,以“表演”應付上級對課程改革實施狀況的檢查;其中也有部分人認為,課程需要改革,改革作為理念毋庸置疑,但是課程改革中不合理的內容、形式、方法與步驟則需要加以審慎思考并加以批判……這些抗拒形式按照公開化程度可以分為兩種:隱性抗拒和顯性抗拒。隱性抗拒主要表現為心理層面情感、態度的不認可;顯性抗拒主要表現為語言上和行動上的抵制。不管程度如何,這些“懷舊者”拒絕對課程改革做出承諾,也拒絕真心參與到改革中去。
(二) 針對教員抗拒
院校課程改革自身狀況、傳統的教學理念、教員利益受影響的程度、教員自身的狀況、學校賦予的抗拒空間的大小等,都有可能影響課程改革中教員的心理,導致教員的抗拒行為。要推行新的教學理念,就要求教員掌握新的教學技能、新的課程知識,教員不但直接面對課程改革中的利益沖突,還面臨多方壓力,這無疑給他們形成了額外的工作負擔;新理念的推行沒有征得他們的同意,他們沒有在改革中找到相應的位置,有被拋棄的感覺,從心理上形成了抵抗情緒……其抗拒存在某種合理性。但抗拒破壞了課程改革的實施與發展,給課程改革帶來消極影響;從長遠看,還會傷害到教員的自主發展。
所以院校課程改革必須重視教員的利益。具體而言,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盡量避免損害教員的正當權益。
課程改革往往是對現有利益的調整,但調整并不等同于損害,不能以調整為名損害了教員的工作積極性、損害了教員的心理健康和經濟利益。
2、適度增進教員的收益或補償教員的損失。
課程改革要求教育個體投入更多的人才、物力、財力,如果沒有對這一新的成本投入提供補償的話,對教員而言是一種得不償失的行為。這樣,課程改革要獲得教員的認同也較為困難。
3、合理協調各方的利益沖突。
在課程改革中,教員與教員之間、教員與學校管理部門之間、教員與學生之間的利益可能會出現分化,沖突再所難免。如果不合理解決這些沖突,則往往會導致課程改革無法順利進行,并影響到教員對課程改革有效性的認同。因此,課程改革中應注意協調好各方的利益關系。
參考文獻
[1]《教育學報》,劉義國,教員在課程改革中的抗拒,2008,4
[2]《中國課程改革:挑戰與反思》,鐘啟泉,比較教育研究,2005,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