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各種新穎的教學理念、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應運而生,這是讓人欣喜的局面。但是,面對層出不窮的“新”內容,老師必須冷靜思考,是否“舊”的教學理念、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就毫無用處、必須摒棄呢?歷史有繼承也有發展,歷史教學引入新模式是創新,但并不意味著要摒棄傳統的教學模式。本文就“主題教學”這一老生常談的話題展開探討。
關鍵詞:高中歷史;主題教學;誤區;優化措施
一堂歷史課成功與否、是否具有價值,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學主題的設計。有位歷史老師一味追求創新,在高一歷史必修一《兩極世界的形成》的課上,將“局部的冷戰”作為教學主題,試圖把兩極世界的形成用局部反映整體的方式呈現給學生,結果卻適得其反,因為沒有很好地處理教學難點和缺乏本課的大局觀,導致學生無法從全局上理解課本內容。由此可見,主題教學在高中歷史課堂中的應用仍然存在誤區,老師只有走出誤區,學生才能真正領會歷史學科的魅力。
一、 高中歷史“主題教學”的誤區探討
(一) 教學主題的設計不準確
將歷史材料歸納、提煉成對歷史的認識,這才是準確的歷史教學主題,它是一個再次認知舊知識的過程,考驗的是歷史老師的史料積累、教育理念、對歷史的認識以及思維論證等各個領域。正如前文所述,“局部的冷戰”只是一個教學標題或者線索,并不能作為教學主題,《兩極世界的形成》最關鍵的應該是從全局著眼才能更好的設計本課的教學主題。
(二) 教學主題與歷史教材相互脫節
仍以《兩極世界的形成》這堂失敗的公開課為例,教材中對冷戰的形成、局部熱戰做了重點講述,但卻缺少了關于冷戰與熱戰的歷史細節等重要內容。這位公開課老師在最后的教學時間里也沒有補充歷史細節內容,導致學生不能從全局上把握歷史主題。如果教學主題的設計沒有立足于教材,即使再新穎,也無疑像海市蜃樓,完全不切合實際,對歷史教學質量的提高沒有任何幫助。
(三) 教學主題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互脫節
除非對歷史特別有興趣,否則大部分高中生都不具備冷戰歷史知識的儲備,老師如果沒有充分考慮高中生的認知特點、興趣愛好,僅憑自己的判斷設計教學主題,很有可能打亂教材結構,讓教學內容超出了學生的基本認知和生活經驗,完全不在高中生的接受范圍內,課堂教學中不可能碰撞出思維的花火,激烈的師生互動也就無從談起。真正意義上的主題教學,絕不是老師一個人的“主題”,而是應該符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引起學生共鳴的主題才是關鍵所在。
二、 高中歷史“主題教學”的優化措施
(一) 明確歷史課堂教學主題的設計
每一堂歷史課的靈魂都源自于教學主題,這也是主題教學得以實施的根本,只有在明確教學主題的情況下,老師才能選擇教學內容、涉及課堂提問。如何明確教學主題是每位歷史老師必須面對的問題,不僅如此,還要讓教學主題與新課標提出的理念和要求相符合,通常情況下,教學主題的設計要立足于教材內容,突出歷史學科的特點,最重要的是能滿足高中生對歷史知識的學習需求。
以第六單元20世紀以來中國重大思想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為例,筆者在這堂課中運用了主題教學,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筆者將毛澤東思想形成前的歷史困境、毛澤東思想指導的中國人民戰爭、毛澤東思想在新中國成立后的發展為主題,通過三個標題將教學的內容串聯了起來,其一是講解毛澤東思想出現之前中國的內憂外患,整個民族的生存岌岌可危;其二講解了毛澤東思想成立之后指導的全國人民解放戰爭,在科學的思想引導之下,新中國成立了;其三,講解了毛澤東思想在建國之后對國家經濟發展和生產生活的指導情況。
在詳細的教學主題引導之下,每一個環節都緊緊相扣,學生的情感與注意力全部集中到了課堂之上,不斷引起共鳴,對毛澤東思想的偉大產生了由衷的敬意,最終實現了較為理想的教學效果。
(二) 在教學情境中升華教學主題
“主題教學”模式下的高中歷史課堂,老師必須充分考慮學生的生活經驗、理解能力來設計教學情境,突破課本知識的局限,讓學生沉浸在歷史情境中,引導學生自主探索、自主學習,從而對教學主題的理解更加深刻。
以高二歷史必修三《19世紀以來的世界文學藝術》為例,筆者首先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了旋律優美的《白樺林》、卓別林的《摩登時代》、我國的黑白戲曲電影等相關資料,大屏幕上顯示的是19世紀以來全世界范圍內具有代表性意義的文學作品和藝術新形式,學生在歌曲、畫面營造出的氛圍中受到感染,很容易聯系到本堂課的教學內容。這節歷史課的主線是文學與藝術的發展,教學主題就成為了文學藝術在發展過程中的豐富與升華,學生在學習的時候,教師可以導入一些對應年代經濟發展、社會發展的知識,讓學生將文學藝術發展的知識與社會發展聯系起來,進而對藝術文學的產生與發展理解得更加深刻。
(三) 延伸教學主題
仍以《毛澤東思想》為例,在向學生呈現了“毛澤東思想的偉大實踐”的教學主題后,筆者又延伸出了毛澤東思想出現之前的中國發展現狀、毛澤東思想在指導人民戰爭和經濟建設方面的內容,并且給學生布置了課后作業:圍繞“毛澤東思想偉大實踐”搜集材料,尋找解決方法。課堂上呈現的都是直接史料,讓學生搜集間接史料,是對教學主題的進一步延伸,也是對學生所學知識的鞏固,同時又拓展了學生的歷史知識面。
三、 結束語
主題教學在高中歷史課堂中的應用剛剛開始,還需要漫長的時間來完善和優化。教學活動中,老師應不斷總結經驗,糾正不恰當的教學方式,設計準確、新穎的教學主題,為歷史課堂增添亮麗的色彩,讓學生獲得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劉波.高中歷史新課程主題教學的實施策略——以“美國聯邦政府的建立”一課為例[J].教學與管理(中學版),2014,(7):64-66.
[2]吳春躍.實施主題教學情感教育提升高中歷史教學實效[J].文理導航(上旬),2015,(2):63.
[3]李鳳梅.新課程下的高中歷史教學有效方法窺探[J].新課程·中旬,2015,(6):124.
作者簡介:
張露,江蘇省常州市,溧陽市戴埠高級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