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嘉程+張發坤
摘要:近幾十年來,農藥的過量使用對土壤和水的污染已經凸顯一些問題。并且方法檢測復雜、成本較高,本人利用當地一種底棲生物沙蠶對農藥敏感性,研究能否作為環境指示性生物。農藥的種類繁多,目前賽江流域水稻田使用的農藥有上百種,為了更好地研究把常用農藥有機磷類農藥、有機氯類農藥、菊酯類農藥及氨基甲酸酯類農藥各選擇一些,共選23種,配制成不同的濃度對沙蠶開展實驗,驗證沙蠶對農藥的敏感度、生存空間的穩定性、是否有耐藥性等。
關鍵詞:沙蠶;水稻土;農藥殘留;環境指示
一、 沙蠶的生態習性
賽江流域淡水沙蠶隸屬于環節動物門,多毛綱,游行多毛目,沙蠶科,底棲無脊椎軟體動物,肢體易破裂。據調查,沙蠶主要分布在淡水水域的中游沿岸潮間帶的水稻田及松散的淤泥灘地中,幼蟲食浮游生物,成蟲以腐殖質、泥土為食,成熟的沙蠶存在群浮現象。水田里的沙蠶群浮時間集中在農歷六月—八月的天文大潮的夜晚,農歷六月—八月正值早稻成熟、收割和晚稻插秧、追肥、除草、施藥的季節,農民施肥灑農藥的量大對沙蠶的影響極大。沙蠶以泥土為食又是泥鰍、黃鱔等的食物,其在食物鏈中處于基礎地位,是賽江流域海水與淡水交界處的一種重要生態群。
二、 主要實驗與分析
作為環境指示性生物一定要廣泛分布、遺傳穩定,是環境中的一種重要生態群的代表;具有穩定而較短的生長周期,而且對農藥化肥等都具有非常的敏感性;且不能被馴化(或具有耐藥性)。賽江流域淡水沙蠶是否能作為環境指示性生物,為此開展實驗與研究。
1. 群浮沙蠶存活時間實驗
都取自同一地點的井水、退潮后的河流水、自來水廠的水、有沙蠶的水稻田的水連續五次對沙蠶做實驗。做實驗全是在常溫下展開,每次都在燒杯里倒入250mL實驗用水并檢測其pH值,然后放入每個燒杯30只活沙蠶,每隔2小時觀察一次存活狀況。實驗表明:成熟群浮的沙蠶在常溫下水體之中成活10~12小時;在一定的時間內,沙蠶在不同水體中的存活率與pH值呈中度相關;沙蠶在略呈堿性的水體中成活時間略長,在酸性水體中沙蠶不易存活。
2. 化肥對沙蠶影響實驗
在常溫下,每次都在燒杯里倒入不同濃度氮、磷、鉀、復合肥的250mL溶液,然后每個燒杯放入30只活沙蠶,觀察沙蠶存活狀況。實驗表明:相同濃度情況下,鉀肥對沙蠶的半致死的時間比氮、磷、復合肥延長,全部致死的時間有所推遲。
3. 鹽堿對沙蠶影響實驗
在常溫下,每次都在燒杯里倒入不同濃度的HCl、NaOH溶液250mL溶液,然后每個燒杯放入30只活沙蠶,觀察沙蠶存活狀況。實驗表明:酸性對沙蠶的生存具有致命性;沙蠶適合在1/100000的低鹽度下生存;沙蠶選擇在天文大潮淡水海水交界處群浮,這是環境適應性的表現;沙蠶適合生存在pH值為7.42~7.74的環境中。
4. 淡水沙蠶無耐藥性推斷
因淡水沙蠶在實驗室條件下不易培養,所以從實踐研究角度對沙蠶是否產生耐藥性或被馴化,進行調查統計。
調查表明:表一,原本有沙蠶的農田連續或間斷使用農藥均沒有捕撈到沙蠶。表二,原本沒有沙蠶的農田、灘涂,現仍沒有;原本有沙蠶的農田、灘涂,現面積縮小或消失。從分布圖看出,賽江流域70年代以來沙蠶的分布面積萎縮,無擴大趨勢。說明沙蠶沒有產生耐藥性或被馴化。
參考文獻:
[1]徐姍姍,侯寧寧.東營廣饒縣沙蠶生態保護研究[J].農業與技術.2013,9.
[2]孫瑞平,楊德漸.中國動物志[M].科學出版社,2004.
[3]蔣俊樹,趙彬,周莉.氣相色譜—質譜法測定茶葉中36種農藥殘留[J].食品科學,2009,30(14):276-280.
[4]吳波,陳德輝,吳瓊,王全喜.黃浦江浮游植物群落結構及其對水環境的指示作用[J].植物科學學報,2007,25(5):467-472.
作者簡介:
張嘉程,福建省福安市,福安一中;
張發坤,福建省福安市,福安二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