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環境問題卻愈演愈烈。2011年至2016年全國6年發生環境污染與破壞事故總計達2901起,平均每年發生484次,由這組數據不難看出,我國正處于突發環境事件的高發期,突發環境事件的成因也日趨復雜,給基層環境應急工作帶來了諸多挑戰。而當前基層環境應急管理工作所面臨的問題是多方面的,暴露出的問題也不少。本文就基層環境應急管理工作存在的問題思考如下。
關鍵詞:環境應急管理;存在問題
中圖分類號:X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72X(2018)01-0206-02
DOI:10.16647/j.cnki.cn15-1369/X.2018.01.119
Reflections on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emergency management of grassroots environment
Li Jincun
(Hejiang Count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ureau, Leshan sichuan 614000,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our country, the lack of adaptiv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has intensified. From 2011 to 2016, there were 2,901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sabotage accidents occurring in the whole country in 6 years, with an average of 484 times per year. It is easy to see from this set of data that China is in the high incidence of sudden environmental events and causes of unexpected environmental events It is also increasingly complicated, bringing many challenges to the work of emergency response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At present, the problems faced by the grass-roots environmental emergency management work are many and exposed many problems. This article on the grassroots environmental emergency management problems are as follows.
Keywords: Environmental emergency management; Problems
環境應急管理是指政府及其他公共機構在突發事件的事前預防、事發應對、事中處置和善后恢復過程中,通過建立必要的應對機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應用科學、技術、規劃與管理等手段,保障公眾生命、健康和財產安全。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進程中需要面臨突發環境事件,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來防范突發環境事件及提前預防突發環境事件的發生,是環境應急管理工作面臨的新形勢、新要求。
1 環境應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意義
環境應急管理工作,是指為預防和減少突發環境事件發生,控制、減輕和消除突發環境事件引起的危害,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及環境安全,組織開展預防與應急準備、監測與預警、應急處置與救援、事后恢復與重建等管理行為。環境應急管理工作是突發事件應急管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政府履行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的重要內容。近年來,各級政府和各單位共同努力下,環境應急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從總體上看,基層環境應急管理工作仍然比較薄弱,一些鄉鎮、部門和企業對環境應急管理工作重視不夠,組織體系和指揮機制不健全,對環境應急管理投入不足,環境應急管理機構和隊伍建設嚴重滯后,公眾對環境應急管理工作的認知度較低,基層環境風險防控和應對突發環境事件的能力與經濟社會發展形勢不相適應。當前,正處于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階段,各類環境風險不斷增加,突發環境事件的誘因復雜多樣,部分區域、行業環境安全隱患突出,突發環境事件時有發生,公眾健康和生態環境安全面臨較大威脅,環境應急管理工作形勢非常嚴峻。要自覺提高認識,增強做好環境應急管理工作的緊迫感和責任感,認真落實環境應急管理的各項要求和措施,不斷提高預防和處置突發環境事件的能力與水平[1]。
2 環境應急管理工作存在的問題
2.1 應急機構及標準化建設滯后
從我國四級政府環保機構的建設來看,專職應急管理部門發展不均衡,環保部應急與事故調查中心為部直屬單位,是根據中央編辦復字[2001]221號精神于2002年成立。在省級層面上,應急與事故調查中心的設置就出現了差別,例如江蘇省環境應急與事故調查中心是環保廳直屬單位,陜西省環境應急與事故調查中心則設在了省環境執法局。人員的編制也各不相同,有編制的,有借調的。陜西省地市級環境應急與事故調查中心的情況與省級差別不大,大部分人員都是從環境監察支隊借調,受支隊管理。縣區級則設置差異較大,有的設在局里,有的設在大隊;有的專門成立了應急辦,有的設在環評科或者辦公室,基本上人員都是兼職,既要干好本職崗位工作,也要兼顧環境應急方面的事情,加上基層的人員變動、分工也較大,這就造成上下協調不順暢,容易出現推諉扯皮的現象,影響了執行力。基層環保局獨立應急機構存在斷層,區縣應急交通工具、應急防護裝備、應急調查取證設備、應急救援物資欠缺。
2.2 家底不清,技術支撐不足
行業普查未全覆蓋,重點風險源企業未進行環境風險評估。受“重污染排放治理、輕污染風險防范”管理定式影響,對風險防范技術研究少。
2.3 風險源企業環境應急管理水平參差不齊
應急預案管理上還存在專家評審缺失、未正式發布,未每年開展演練;易引發次生突發環境事件的應急預案未設立環境風險單元及防范設施標志標牌,環境風險隱患排查整治臺賬不全[2]。
2.4 救援專家物資隊伍匱乏,突發污染自救能力差
化危品企業環境應急物資儲備存在數量不足、種類不全、針對性不強、設備老化,面對突發環境事件自救能力差,社會化專家隊伍、救援隊伍、物資儲備市場培育較差,應急專家庫人員專業范圍狹窄,人員數量少、應急處置方法單一。
2.5 風險管理存在誤區,全過程管理推進難
認為只是環保部門的事或只是環境應急管理部門的事,系統外和系統內的部門參與主動性、積極性不夠,部門之間、正逆向管理之間職責不分,在源頭、環節和過程管理中相互推諉,全過程監管困難。
2.6 環境應急管理水平不高
區縣環境應急管理人少、事多,無環境應急機構,無專職的應急管理人員,一崗雙責;既要應對市局安排的工作任務,還要做區縣政府應急辦的工作,日常監管大打折扣。
2.7 工業園區環境風險防范體系不完善[3]
大部分區縣工業園區特別是化工園區三級風險防范體系尚未建立,環境應急管理機構、管理制度、預警體系未形成,硬軟件設施設備缺少。
3 環境應急管理存在問題的建議
3.1 建立完善預案管理體系
緊急預案制定是一種未雨綢繆的表現,特別是對于環境管理而言,管理流程中制定緊急預案應當涵蓋風險目標、風險目標集中場所、敏感對象及管理機構等各類預案體系。而且可以實現對預案的編寫、評價、審查以及預演等流程管控,從而保證預案本身能夠實現專人編寫、專人管理以及專人采用,可以保證預案的有效性、高效性與切實性。此外,構建應急預案管控保護基金,同時針對預案規劃、專家審核、環保機構備檔流程中,構建轉款資金支付,構建完整的環境應急預案體系。
3.2 增強拓展訓練與練習運作
注重應急專業人員培養,特別是需要注重環境應急培養,同時加大專用資金投入,研究培養規劃,周期性拓展轄區環保機構分管條件下應急工作的指揮以及化工、重工業的責任人的培養。環境應急演練實質就是保證應急處置水平的關鍵,也是驗證不同環保機構應急管理效果,基于演練才可以探尋到應急工作存在的問題,同時提出解決調整方法,而且保持年度每周一次的環境應急訓練與演練。
3.3 確定責任構建聯動體系
應急流程需要遵循“政府主導、區分管控、資源利用、正確指揮”的原則,完全集中當下所有的環境救援力量,同時構建整體化的協調聯動體系。內在的協調體系構建環保體系首先應當確定其內在的不同機構常規環境應急管理責任,并且構建科學審查、評估管理、應急操作、環境監測以及宣傳流程,同時基于以上內部協調體系,基于政府機構的協調引領,最大程度帶動環保機構與消防、水利、交通、安保、安監機構等整體性及專業性應急救援群體,構建整體高效的體系。進一步加強環境應急管理工作,切實提高環境應急救援和應急處置能力。嚴格履行對環境安全的監管責任[4]。
3.4 加強環境風險防控
積極開展本地區、本行業和重點企業的環境風險評估,定期組織環境風險隱患排查治理,提高環境風險防范能力。特別要加強重大風險源企業、各自然保護區、風景旅游區以及飲用水源地等環境敏感目標周邊環境風險管控以及重要節假日、重大集體活動、特殊氣象條件等重點時段的環境風險防控。將環境風險源單位的風險防控措施、監測預警措施、應急處置措施和應急預案管理等納入重點監管內容。嚴格落實企事業單位環境安全主體責任,督促企業進行環境風險隱患排查和整改,完善環境風險防控措施,消除環境安全隱患。
4 結束語
在以后的環境應急管理工作中,不斷增強應對各類突發環境事件的反應速度,帶動應急管控流程操作整體化管控、體系管控的方向發展,同時逐漸從一般化管控朝著特殊化與一般化管控混合的角度發展,從而建立起獨特的管理方法。唯有如此,方能降低城市經濟發展的環境投資,從而降低風險帶來的問題,提升環境可靠性。
參考文獻
[1]張銀東,李文華,侯解民,孫玉清.面式大規模溢油回收技術研究[J].海洋環境科學,2017,(03):12-13.
[2]周堅鑫,周錫華,王南萍,余欽范.航空伽馬能譜測量在突發核事件中的應用[J].物探與化探,2016,(06):22.
[3]趙玉慧,張友篪,孫培艷.化學消油劑在溢油污染控制中的應用及其今后發展方向[J]. 海洋環境科學,2016,(S1):45.
[4]宋宏,王鵬,孫月振.完善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管理機制的探索[J].科技資訊,2012,(36):15.
收稿日期:2017-11-24
作者簡介:李津存(1985-),男,本科,助理工程師,研究方向為環境應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