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我們穿的、吃的、用的東西越來越多。如何延長這些已經用過的資源為人類服務的時間?這需要通過資源循環來解決。隨著綠色發展實踐的進一步深入,2009年1月施行的《循環經濟促進法》已經不能很好地適應新時代我國高效利用物質資源、減少廢棄物排放、保護環境的需求。
全國人大代表、天能集團董事長張天任表示,為更好實施綠色發展戰略,進一步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效率和水平,走出一條社會、經濟與環境相協調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張天任建議全面修改《循環經濟促進法》,結合新時代特點和資源綜合利用的實踐,豐富充實內容,制訂《資源綜合利用法》。
“現有的《循環經濟促進法》已經不能準確完整地體現資源高效利用的原則。”張天任說,從該法的內容來看,只有一小部分是關于如何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原則和具體措施,而大部分內容其實是關于生產、流通和消費過程中資源綜合利用的行為規范。這就出現了很大程度的文不對題問題。
另外,這部法律雖然可以在客觀上起到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作用,但該法的核心功能應該是規范資源的綜合利用行為和廢棄物的排放行為,而不是促進循環經濟的發展。因此,用“循環經濟促進法”命名該部法律必然會弱化這部法律的核心功能,不能準確完整地體現資源綜合高效利用這一原則。
同時,張天任指出,部分企業和發達國家的實踐為立法積累了寶貴經驗。部分企業和行業通過科技創新、模式創新等,在資源綜合利用方面進行積極探索,張天任舉例說,浙江長興的天能集團通過科技創新,在長興、濮陽興建了兩個再生鉛生產基地,鉛回收率達到99.9%,實現了循環發展,經濟和環境效益取得雙豐收;深圳的格林美通過互聯網平臺進行電子廢棄物的回收利用,成為開采“城市礦山”第一股等。這些成功做法,都為《資源綜合利用法》的出臺積累了寶貴經驗。
對于如何制定《資源綜合利用法》,張天任也給出了自己的建議。
首先,張天任建議,法案名稱定為《資源綜合利用法》,以更準確地反映該法核心功能,更好地體現法案的原則和指導思想。這里的“資源”是指進入生產和生活領域的客觀存在的物品,不包括人力資源,也不包括知識、技術、信息等智力資源;“綜合利用”是指對資源的多方面利用。
法律的基本框架應明確3項內容,張天任表示,第一,明確規定規范資源綜合利用行為的基本方法及該方法使用的條件。第二,明確規定涉及資源綜合利用的行政主管機關及其主要職能。第三,資源綜合利用的相關具體制度、明確目的和原則,對這些制度的基本內容作原則性的規定,并根據該法關于規則制定權的配置明確相關制度的單行法的制定主體。
其中,在張天任看來,有關資源綜合利用的具體制度至少應包括6項內容:原材料的控制,可設置禁止使用和限制使用的使用價值低、廢棄率高的原材料名錄制度;生產設備和技術的控制,可設置禁止使用和限制使用的不能充分利用原材料使用價值的技術、工藝和生產設備名錄制度;生產過程產生的有使用價值的廢棄物的分類、回收、再利用和處置方法;商品包裝生產的控制,可制定禁止或限制不能回收再利用的包裝材料名錄,制定商品包裝的規格和過度包裝的處罰制度;商品包裝的回收再利用方法;生活垃圾的分類、回收、再利用和處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