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妤婕
(江西財經大學,南昌 330013)
廢舊電子產品中能夠回收利用的主要是各類金屬資源,包括銅、鐵以及各類貴金屬。另外,玻璃、塑料等都有較高的回收利用價值。與開采冶煉加工相比,對廢棄電子產品進行回收再利用,不僅成本低,而且對環境保護和能源節約都有很大的作用。因此,廢舊電子產品的回收再利用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經之路。
廢舊電子產品種類較多,其成分比較復雜,不乏對環境造成很大破壞的成分。而我國的電子產品保有量大,對環境的壓力已經日趨凸顯。有相當一部分的有害物質以廢棄電子產品為載體流入環境中,最后則會危害人們的食品安全、用水安全。在廢棄電子產品中,污染物包括氟氯碳化合物、鹵素阻燃劑、汞、鎳、鉛、鉻等,這些有害物質廣泛存在于冰箱、線路板、顯示器等電子產品或者元件上。大量研究表明,電子廢物拆解區附近的水土生態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特別是水產品中有毒元素的含量大大超標,這嚴重威脅我國人民的身體健康。
1990年,奧地利制定了白色電子產品的回收利用法律,其后日本和德國相繼制定了《關于促進再生資源利用的法律》《電子廢物條例》,都明確了生產企業和銷售商回收廢舊電子產品的義務和責任劃分。較為成熟和全面的法律是歐盟在1997年頒布的法令,其對各類電子產品的回收都進行了明確的規定。美國部分州則通過對生產企業征收填埋稅來促使其對廢物進行回收利用,焚燒填埋成本較低,過去成為企業的首選,隨著填埋稅的出現,企業不得不尋找合理的回收利用途徑。同時,美國部分州禁止個人隨意丟棄電腦、電視等電子產品。
相較其他國家,我國廢棄電子產品的管理和相關法律條例的制定起步較晚,近年來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法律法規。2005年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分別對不能再生和可再生的固體廢物進行禁止和限制,并且規定了廢棄電子產品的處理技術。2006年,《電子信息產品污染控制管理辦法》和《電子信息產品污染控制管理辦法》頒布實施,2011年開始施行《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管理條例》(國務院令551號),我國廢棄電子產品的回收已經有了較為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另外,相關法律嚴格控制外國廢舊垃圾的引進,并且禁止進口目錄也不斷更新。
國外廢舊電子產品的回收利用技術發展歷史較長,并且較為重視廢舊電子產品的回收利用。傳統的處理方法有濕法冶金、機械處理以及火法冶金,新型的處理方法中較為流行的是生物方法。產生污染較小且能夠回收資源較多的是機械處理,該方法目前有著較為廣泛的應用。瑞典的SR公司以及日本的NEC公司利用剪切作用,減少金屬的纏繞作用,取得了不錯的解離效果。其他國家在電子元件的回收再生上也有許多先進的方法,包括比重法分選、智能分離、低溫破碎等。
2000年以后,我國廢舊電子產品的回收利用技術獲得了長足的進步,例如,中宜環能環保技術有限公司研發出熱解焚燒技術,中國礦業大學研發出電暈筒式電選機。不過,有很多工藝還處于研究階段,要實現規模應用還需要一定時間。另外,電子廢物的拆解分選很大程度上依賴手工,效率較低,對人體健康產生的危害也較大。手工難以拆解的多以酸和焚燒的方式進行粗暴處理,這樣處理的回收率低且對環境造成的破壞較大。
(1)回收責任劃分不清,回收網絡缺失。目前,廢舊電子產品回收的責任主體劃分還不清楚。政府、生產者或消費者到底誰對這些廢舊電子產品的回收負責,主體劃分尚不明確。同時,回收網絡不規范,大部分是個人到社區收購,最后很可能流向黑作坊,回收效率低,對環境破壞較大。
(2)家庭作坊數量多、存在時間長。家庭作坊技術水平低且缺乏效率,安全隱患較大。這些作坊分布廣、數量多,難以管理。
(3)參與管理的政府部門數量多,聯合執法存在問題。相關部門缺乏強制性措施,對二手市場的監管缺乏有效手段。
(4)公民環保意識還不強,回收時大部分人只考慮價格,而不會考慮環境破壞。
(5)回收網絡依然依靠個體回收商。社區回收站的效果不好,而政府機關以及學校等事業單位的廢舊電子產品回收也存在困難,因為其屬于公共財產,在回收處理方面存在問題。正規的廢舊電子產品回收企業難以得到足夠的廢舊電子產品,另外,定價方面也存在問題。缺乏政府政策的扶持,難以建立完善的物流系統。
(1)我國電子產品回收有大量的散戶以家庭作坊的形式存在,對廢舊塑料和橡膠的焚燒,嚴重影響空氣環境和周邊居民的身體健康,產生的臭氣和噪音嚴重擾民,另外存在火災隱患。部分企業即使正規,其使用的卻是火法熔煉工藝,同樣會產生有毒的二噁英。
(2)技術含量不高,依賴人工分揀,拆解提煉密封工藝不高。因為配套設備的問題,大部分工作依賴人工操作,存在泄漏的風險,會對周邊環境造成污染。特別是火法處理,鹵素阻燃劑焚燒會產生呋喃等,嚴重污染環境。
(3)企業規模較小,缺乏先進的技術去處理不同種類的廢棄產品,自動化程度不高。廢棄電子產品的種類繁多,差異化大,部分金屬回收難度大,回收率低,如錫、鉛等,造成資源浪費,它們流入環境中還會造成嚴重危害。
(1)充分發揮政府部門的作用。廢舊電子產品會產生污染,無法完全交給市場調節,政府應當充分發揮職能,明確廢舊電子產品回收的責任主體,協調各利益方應承擔的義務。我國消費者的環境保護意識不強,讓消費者承擔回收廢舊電子產品的責任缺乏思想基礎,難以實行。雖然不能像德國一樣,讓消費者在消費時上交額外費用用于回收,但是各地政府可以出臺相應的政策,鼓勵電子產品的生產商和銷售商對廢舊電子產品進行回收。
(2)從生產者、銷售者、回收企業、消費者、政府五個角色方面明確其責任。生產商應當盡量選擇無毒無害及可以回收再利用的材料,并且在產品說明書中寫明亂丟亂棄的危害和回收路徑。同時,按照延伸生產者責任制度,生產商應當承擔回收處理的成本,建立合理的回收路徑。對銷售者進行培訓,提高其環保意識,通過銷售人員向廣大公眾普及環保的重要性。回收企業應當建立積極的信息交流渠道,用優秀、安全的工藝取代落后、不環保的工藝。消費者則有義務將廢舊電子產品送往經營點進行回收。政府應當設置準入條件,對高污染企業進行取締。
(3)采用生產者延伸責任制度,但要根據各地實際情況進行改變,明確生產商回收廢舊電子產品的責任和義務。但是,目前我國電子產品生產企業盈利水平較低,讓他們承當回收處理費用不大現實,會嚴重阻礙產業的健康發展。我國2009年出臺的《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管理條例》也缺乏相關責任的界定,但是鼓勵生產商建立各種方式回收廢舊電子產品。
(4)提升公眾的環保意識。隨著教育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心環境,但是很少人參與環境保護,特別是會損害自身利益的時候。因此,各省市應當根據當地情況,選擇適宜的媒體形式向公眾傳播環保知識,如電視、廣播、報紙、雜志以及新媒體等。群眾環保意識的提高是廢舊電子產品全面回收利用的基礎。
(5)存在巨大的二手市場,對于還能使用的電子元件不回爐,建立完善的物流和信息平臺,使這些電子元件能直接得到使用。同時,加強二手電子產品的市場監管,規范電子產品二手市場,減少安全隱患。
(6)合理利用規模效應,重點扶持規范且有自主專利的企業,促進其發展,取締非法企業,形成產業集群。
(7)嚴格執行相關的法律法規,對外國電子垃圾入境進行嚴格把控,杜絕境外廢舊電子產品入境。
(1)在各地建立專家委員會,為電子產品的生產商、回收處理商提供技術支持,并且對各地現存的回收處理廠進行技術審核,建立廢舊電子產品回收技術交流網站,宣傳優秀的示范企業,促進回收工藝的推廣。制定相關的技術標準,淘汰落后的廠商和工藝。建立廢舊電子產品拆解的環境指標,控制環境污染,避免二次污染。引進外國先進的工藝和設備,為企業提供服務。
(2)引進推廣閃速熔煉技術。閃速熔煉是利用細磨物巨大的活性表面,促進冶煉反應的冶煉工藝。對于廢線路板的處理,采用閃速熔煉可以避免廢線路板的分選,不用添加其他燃料,能夠提高金屬的回收率。目前,該工藝通過了1000 kg/h工業性試驗[1]。
(3)對于自主研發科學、實用的廢舊電子產品回收技術的企業進行保護,對開發高效、低能耗、環保的回收技術的個人進行獎勵。這樣可以激活企業和科學工作者的創新能力,使有創新精神的企業能夠在市場競爭中取得優勢,從而實現良性循環。
參考文獻
1 孔慶娜.浙江省廢舊家用電器回收政策與技術探析[D].杭州:浙江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