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棟

為了準確觀察小麥新品種在我區的豐產性等品種特性,提升小麥高產創建的質量和種植科技水平,發揮品種的增產優勢,挖掘新品種高產潛力,研究掌握其高產配套栽培技術,為大面積推廣提供科學依據,特安排落實了小麥新品種試驗示范。
一、示范基本情況
1.1 示范品種
①九麥2號、②中麥895、③小偃22(CK)、④秦農578、⑤西農223、⑥陜農33、⑦武農6號、⑧凳峰168。
1.2 示范地點
小麥新品種展示示范安排在我區東關街道辦五一村大田中,前茬作物為玉米,該地地勢平坦,灌溉方便,肥力中等。
1.3 示范設置
本試驗采用隨機排列,不設重復。①九麥2號4.6畝;②中麥895 1.55畝;③小偃22(CK)1.55畝;④秦農578 0.72畝;⑤西農223 1.65畝;⑥陜農33 1.8畝;⑦武農6號 1.44畝;⑧凳峰168 1.2畝;合計占地14.5畝。(田間排列設置見附表1)。
1.4 田間管理
前茬作物玉米收獲后,10月10日播種,畝播量為14公斤。畝施純氮(N)15公斤,純磷(P2O5)12公斤,純鉀(K2O)10公斤,氮肥的80%和全部磷鉀肥作底肥,20%氮肥在拔節后期追施。5月29日各品種收1m2作為實產樣,單曬,人工脫粒,測千粒重,稱實產。
二、示范結果分析
2.1 產量結果分析:
從示范實產結果看,在8個小麥新品種含水量同為13%時,中麥895實收畝產436.6kg,較小偃22(ck)畝增產54.4kg,增幅14.2%,位居第一;九麥2號畝產434.1kg,較小偃22(ck)畝增產51.9kg,增幅13.6%,位居第二;西農223畝產409.1kg, 較小偃22(ck)畝增產26.9kg,增幅7.0%,位居第三;登峰168畝產395.4kg,較小偃22(ck)畝增產13.2kg,增幅3.5%,位居第四;小偃22(ck)畝產382.2kg,位居第五;秦農578畝產361.4kg,較小偃22(ck)畝減產20.8kg,減幅5.4%,位居第六;武農6號畝產337.7kg,位居第七;陜農33畝產273.3kg,位居第八。
2.2農藝性狀分析
從單株分蘗來看,西農223單株分蘗達到4.0個,分蘗最多,三葉以上大蘗達1.6個,為成大穗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小偃22(ck)單株分蘗3.8個,位居第二;九麥2號單株分蘗3.6個,位居第三;陜農33單株分蘗3.2個,位居第四。
從次生根條數來看,西農223次生根8.8條,次生根條數最多,表明地下生長健壯;小偃22、陜農33、武農6號次生根8.0條,并列第二;登峰168次生根7.1條,位居第三;九麥2號次生根7.0條,位居第四;秦農578次生根6.7條,位居第五。中麥895次生根5.0條,位居第六。(見附表2)
三、建議
中麥895
據示范觀察,該品種屬弱冬性中晚熟品種,起身拔節早,兩極分化快,抽穗遲,灌漿速度快,成熟落黃好,穗層分布整齊,穗粒數較多,分蘗力強,成穗率相對較高,產量三因素協調。抗逆性強,綜合抗病性較好。
此品種在我區僅示范一年,加之今年降雨量較往年減少六成,對觀察品種特性有所影響,為了進一步觀察其品種特性、穩定性,建議繼續在我區示范觀察。
九麥2號
據示范觀察,該品種屬偏春性品種,植株較矮,平均株高70cm左右,株型緊湊,穗層整齊,根系發達,分蘗力較強,成穗率高,籽粒灌漿飽滿,千粒重高,產量三因素協調,豐產潛力較大。但植株抗凍耐寒性差,越冬期葉尖受凍失水發黃,生育期長,比小偃22晚熟1-2天,適宜在高水肥田塊種植,建議適時早播。
西農223
據示范觀察,該品種屬弱冬性品種,幼苗微匍匐,葉色深綠,株高較矮,平均株高70cm左右,株型緊湊,穗層整齊,根系生長健壯,分蘗力強,成穗率高,越冬抗寒性較好,抗倒伏能力強,中抗條銹病、白粉病、葉枯病,耐陰雨,抗穗發芽能力較強。適宜在肥力中等以上,特別是高水肥田塊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