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瑜 鄭三軍
本文對高臺縣農田林網建設的現狀進行了總結,分析了全縣農田林建設存在的問題,并結合全縣林業實際,提出了今后農田林網建設的對策措施。
農田林網工程是一項惠農工程,是我縣農業生產的重要生態屏障。多年來,完善的農田林網對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抵御自然災害,美化農村環境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一、農田林網建設現狀
高臺縣位于河西走廊中部,黑河中游干流下段,全縣總土地面積663.8萬畝,其中耕地42.05萬畝,全境中部沿黑河兩岸形成綠洲,面積160余萬畝,占全縣總面積的四分之一,綠洲外圍為沙漠、戈壁和荒山。氣候屬大陸性干旱荒漠氣候,具有干旱少雨、蒸發強烈、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等特點。自1978年“三北”防護林工程建設以來,在各級黨政組織的領導下,全縣上下齊動員,全民齊參戰,大搞農田防護林建設,全面進行沙、土、水、田、渠、路綜合治理和配套綠化,全縣建成南北兩條長138公里,平均寬0.8公里的基干防護林帶和貫穿綠洲內部的4000余條、總長3000多公里的農田林帶,形成了生態與經濟效益相統一的農田林網,為全縣農牧業生產建立了綠色防護屏障,使全縣耕地全部置于農田防護林的庇護之中,處處展現田成方、樹成行、林成網的良好農業生態景觀。
二、農田林網建設存在問題
1.思想認識滑坡。隨著農田防護林體系框架的初步建成,生態環境有了明顯改善,基本結束了 “沙進人退”的歷史,人們漸漸淡忘了“風起沙滾”的日子。群眾對有無農防林的體會不深,只片面地看到了林帶脅地現象,沒認識農田林網的屏障作用,對規劃的農防林帶不能按規劃營造,缺株斷帶的林帶不能及時補建,有的地方林農爭地矛盾突出,擠占蠶蝕林地現象時有發生,嚴重制約農田防護林的營造和采伐更新。
2.節水工程的制約。由于渠道襯砌及管灌等節水工程實施,原有渠道進行了襯砌,沒有為農田林網建設預留林業用地,要栽植農田林網必需占用少量耕地,導致林農矛盾突出;同時渠道襯砌后灌溉林木用水明顯減少,不能按時完成林網灌溉,限制了農田林網建設。
3.收益不平衡。農田防護林主要以生態防護效益為主,經濟效益較低,而且采伐期長達20年之久,見效較慢,所產生的直接經濟效益遠遠小于生態防護效益。同時由于農田防護林的脅地、遮陰等原因,造成了林帶附近農作物減產,影響了農民種植和管護林的積極性,使得農民不愿意新種植和更新農田防護林。
三、加快農田防護林建設的對策和建議
1.加大宣傳力度,提高思想認識
各鎮、各單位要利用多種形式,積極宣傳農田林網建設與改善生態環境、提高人民群眾生活質量的關系,與抵御自然災害、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的內在聯系。積極宣傳綠化先進典型,曝光毀林案件,通過一系列宣傳教育,不斷提高廣大干部群眾的綠化、美化意識,形成“植綠、愛綠、護綠、興綠”和“保護生態、綠化家園”的文明行為,進一步增強農民群眾建設農田林網的熱情,形成全民動員、全民參與、全民動手,推進農田林網建設的濃烈氛圍。
2. 統一規劃,科學有序實施
要根據不同的立地條件,做到適地適樹、科學規劃,合理安排造林用地。一是對原規劃農防林用地成為耕地和新開墾無林網庇護的農田,按標準補建農田防護林;二是對缺株斷帶難以發揮防護效益的殘次林帶,集中資金,核定限額逐年按標準更新;三是對防護效益已逐漸下降的成、過熟林帶,在不影響整體防護效益前提下,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隔帶采伐更新,逐漸調整林齡結構,使農防林幼、中、成、過、熟林的面積和蓄積呈正態分布,最終實現以林網、村社為單位進行輪伐更新的目標。
3.依靠科技,提高建設標準
農田防護林完善工程比前期農防林建設難度大,應依靠科學技術,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農防林建設速度,保質保量完成營造、補建、更新任務。一是精選樹種,優化品種結構,積極營造闊葉混交、針闊混交、喬灌結合林帶。在土壤肥沃農田及主干道,選用新疆楊、樟子松、饅頭柳、圓冠榆等樹種,提高防護性能和景觀效果;在鹽堿低洼地選用垂柳、沙棗、檉柳耐鹽堿樹種;在風沙干旱區,選用二白楊、沙棗、梭梭等耐旱樹種。二是嚴格標準,因害確定林帶模式。對防止風沙入侵和農田沙化、退化的重風害區,農防林帶采用疏透結構;對防風為主,立地條件較好的一般風害區,林帶采用通風結構。三是科學選擇更新方法,加大新技術應用。農防林采伐更新應采取隔帶更新方法,相鄰林帶的更新間隔期一般5年,原帶更新必須刨除伐根,護路林更新實施大苗、大坑、大水造林,確保更新成林。四是推廣應用營造和更新的新技術,有條件地方推廣根蘗更新造林方法,廣泛應用滴灌、高效吸水劑、生根粉等新技術,提高風沙干旱區的造林更新成活率。
5.落實扶持政策,增加資金投入
一是政策激勵機制。按照“誰造誰有”的政策,大力鼓勵個體營造和管護農防林,發展非公有制林業,增加私有林的比重。新建農田防護林,繼續落實造林苗木補助優惠政策,提高群眾造林積極性。二是加大項目資金爭取力度,整合農業、林業、水利、交通等多個部門資金,建立以政府投入為主、群眾自籌為輔的多元化投資機制,確保農田林網建設的順利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