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效國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與農業生產規模的擴大,我國馬鈴薯種植活動不斷增多,為了滿足市場需求,在種植馬鈴薯過程中,提高馬鈴薯質量尤為重要。基于此,本文以馬鈴薯種植作為研究對象,分析種植密度與馬鈴薯農藝性狀的關系、種植密度與馬鈴薯產量的關系,分別從不同土地、品種、密度控制和不同耕作方式等方面詳細闡述馬鈴薯種植密度與產量的有效控制技術,從而提升馬鈴薯種植質量,提高馬鈴薯產量。
1. 種植密度與馬鈴薯農藝性狀、產量的關系
1.1種植密度與馬鈴薯農藝性狀間關系
馬鈴薯在種植的時候,需要科學合理的設置種植密度,因為馬鈴薯的種植密度會影響到馬鈴薯生長的周期情況,不同的生長階段有著不同的生長周期,如果無法控制馬鈴薯種植密度,很有可能導致馬鈴薯產量降低,得到的馬鈴薯質量也不力量。因為種植密度給馬鈴薯帶來的不良影響,馬鈴薯出苗率就會減少,主莖數目也會減少,因此人們開始重視對馬鈴薯種植密度的設置,確保馬鈴薯出苗率達到標準。
1.2種植密度與馬鈴薯產量間關系
分析種植密度與馬鈴薯產量之間的關系,可以從馬鈴薯種植密度合理與不合理兩方面分析:(1)科學合理的馬鈴薯種植密度可以提高產量,這是因為馬鈴薯種植間距的科學控制能夠保證馬鈴薯生長期間有良好的通風效果,馬鈴薯可以更好更快的吸收養分。在有機物合成方面推動了馬鈴薯的產量增加,合理的種植密度提高了馬鈴薯蒸騰的效率,充足的日照陽光讓馬鈴薯在各個生長階段都可以得到光合作用,保證馬鈴薯的健康生長。如果馬鈴薯的種植密度科學合理,就說明馬鈴薯在地上生長的空間十分廣闊,并擁有良好的生長條件。(2)不合理的馬鈴薯種植密度會導致產量減少,馬鈴薯種植密度過低會讓馬鈴薯種植總產量減少,如果種植密度過高,植物之間的光合作用達不到要求,通風不足影響馬鈴薯在生長期間對養分的吸收,因此密度過高反而對馬鈴薯種植起到制約作用。
2. 馬鈴薯種植密度與產量的控制技術分析
2.1不同土地、品種以及密度的有效控制
實際上,馬鈴薯種植密度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不管是土地環境還是馬鈴薯品種都會影響馬鈴薯的產量,因此在種植馬鈴薯的時候一定要明確當地的土壤情況,選擇適合當地的馬鈴薯品種,隨后根據土壤條件控制馬鈴薯種植密度。
目前我國山東地區在大面積推廣魯馬鈴薯1號,魯馬鈴薯1號屬于早熟品種,生長周期在兩個月左右,植株生長的高度大概有六十厘米,莖為綠色,花粉量極少,芽眼數目及深度均為中等,結薯集中;在種植密度上,要適當密植。一畝地建議種植該品種馬鈴薯4000株,最多不超過5000株,在不同的季節內播種,播種的密度也會不同,秋季的時候要比春季的時候播種密度高一些,且該品種馬鈴薯耐貯藏,適合在中原地區種植,中薯2號屬于特早熟品種,生長能力很強,植株集中,作物休眠期比較多,很適合作為二季栽培的作物,在秋季的時候播種很容易催芽,但是中薯2號對養分要求比較高,在滿足種植密度的同時也要使用足夠的肥料。種植密度方面建議一畝地種植3500株至4000株。
2.2不同品種土地的耕作控制
如果種植的時候選擇的馬鈴薯屬于喜肥品種,建議采用的栽培方式為淺翻深松寬壟,這樣可以幫助馬鈴薯根系部分的養分吸收。如果選擇的馬鈴薯品種有比較強的抗干旱能力,建議采用平播平作以及灌溉地塊的耕作方式,這樣可以有效維護馬鈴薯土壤中的水分不流失,也避免因為土壤中水分過多導致馬鈴薯產生疾病。如果種植的時候選擇的馬鈴薯品種耐寒能力比較強,建議從馬鈴薯自身生長發育特點出發,根據該地區的土壤肥力采用精耕細作的方式,激發土地的生長潛力,滿足馬鈴薯發育需求,為馬鈴薯的科學種植密度奠定條件。山東省一年種植兩季馬鈴薯。2、3月份播種春薯,8月播種秋薯。種薯在土溫5~8℃的條件下即可萌發生長,最適溫度為15~20℃。適于植株莖葉生長和開花的氣溫為16~22℃。夜間最適于塊莖形成的氣溫為10~13℃,高于20℃時則形成緩慢。出土和幼苗期在氣溫降至-2℃即遭凍害。馬鈴薯的施肥,一般是以“有機肥為主,化肥為輔,重施基肥,早施追肥”為原則。因為有機肥中含有豐富的有機物,有利于培肥、疏松土壤,提高土壤肥力,更有利于馬鈴薯塊莖膨大和根系生長。
不同的馬鈴薯種植密度會影響馬鈴薯的生長周期,種植密度在增加,會讓馬鈴薯開花期和終花期向后退出,因此人為影響因素尤為關鍵。在出苗率方面,不同的馬鈴薯種植密度背景下,隨著密度的增加,馬鈴薯沒有體現出產量的增加與減少,這說明出苗率主要會影響到馬鈴薯的質量,而不是馬鈴薯的種植密度。
總而言之,從馬鈴薯的種植實踐來看,不同的馬鈴薯種植密度對于馬鈴薯的產量、農藝性狀會產生不同的影響,進而對商品馬鈴薯的數量與產量造成影響,在不同的種植密度下,平均結薯的數量也會有所差異,適當的范圍內隨著馬鈴薯種植密度的提高,結薯的數量也會增加。因此,對于種植人員來說,要充分意識到馬鈴薯種植密度的重要性,從當地土壤、氣溫、氣候條件出發,全方位思考種植影響因素,從而實現良好的經濟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