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啟軍
農作物要想高產穩產,必須采取科學有效的施肥措施。施肥的方法和階段因農作物種類的不 同而不同。所以,科學合理的對農作物進行施肥,對促進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1農作物合理施肥的原則
1.1有機肥和無機肥搭配使用。為了實現土壤的可持續利用。必須將有 機肥與無機肥兩者搭配在一起,實現優勢 互補,提升了土壤的養分,為農作物的高產穩產創造良好 的基礎條件。但在具體使用的過程中,必須對肥料的自身性質進行確定。一般情況下,酸性肥料和堿性肥料不能混合使用;常見的磷肥與石 灰、草木灰等堿性物質不能混用,如果將其混合的 話,肥料的有效成分會不穩定,不僅會影響到肥效的發揮,同時也會對農作物的產 量產生影響。
1.2 氮、磷、鉀搭配。氮、磷、鉀是農作物生長過程中最關鍵的元素,這三種元素 在農作物生長過程中發揮著無法替代的作用。不同的農作物種 類需要這三種元素的比例也不同。農作物在生長過程中缺少其中任何一種元素,對農作物的生長都會產生影響,即使使用再多的其它肥料,也于事無補。科學合理的搭配使用這三種元素,不但能保證農作物的正常生長,對肥料的利用率也大大提升,減少了生產成本。嚴格的按照要求使用肥料,也減少了農作 物的生理病害。如果單獨使用氮肥,農作物組織就會變得柔軟、抗性降低;氮肥使用過量不僅會 造成浪費,還會對土壤和農作物的生長造成嚴重影響。比 如玉米在施肥的過程中,如果氮磷鉀三種元素搭配不合理, 就會因為土壤中磷肥、鉀肥的不足而影響到玉米的抽絲,從而對玉米的 產量造成影響。
1.3 基肥、種肥、追肥配合使用。 基 肥就是在農作物播種前或者移植前所使用的肥料,追肥就是在農作物生長 過程中所追加使用的肥料,種肥就是在 農作物播種過程中與其攪拌混合使用的肥料。基肥的主要作用是為農 作物的生長周期提供所需要的養分。一般都是通過土壤深耕的方式使用。追肥大多以速效肥為主。其主要 的目的是對基肥進行的有效補充。使用種肥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滿足幼苗生長所需要的養分。種肥散布在種子的附近,使幼苗很容易就可以吸收到生長所需要的養 分。農業生產過程中這三種施肥方式要相結合使用,通常以基肥為主、種肥與追肥為輔。實踐證明,將基肥、種肥、追肥配合使用,不僅農作物生 長周期的養分需求可以得到有效的滿足,還可以改良土壤,為農作物的高產穩產奠定基礎。
1.4 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搭配使用。 微量元素在促進農作物高產穩產中是不可或缺的營養物質。合理使用微 量元素,對農作物的生長就會取得預期的效果,前提是必須保證大量元素的供應,如果大量元素營養供應不足,即使使用大量的微量元素肥,亦不會獲得理想的效果。所以,必須充分的重視對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配合使用,才能從 根本上促進農作物的高產穩產。
2農作物合理施肥技術要點
2.1 不同農作物施肥的方式方法不同。不同的 農作物有不同的生長特點,在施肥過程中使用 肥料的種類也不同,對農作物施肥的策略也有差別。例 如玉米,在生長期需要氮磷鉀,銅鐵錳等多種元素,并 且在不同的生長期,需要的營養比例也不相同。大豆是較為常見的 油料作物,含油量較多,生長發育需肥較多,因為形成蛋白質和脂肪等營養物質需要大量的營養元素,尤其是氮、磷、鉀。大豆需肥的數量因不同的生長發育階段而不同。一般來說,苗期植株小,生長量少,對養分的需求量少,但此期為促進根系生長及根瘤的形成,應供應充足的磷素和施入少量氮肥。隨著大豆的生長、根瘤增大、數量增多,根瘤菌固氮能力逐漸增強,供給大豆氮素能力增多。開花結莢期為大豆營養與生殖生長最旺盛的時期,大豆對養分的吸收達到高峰,充足養分供應可提高單株結莢率,明顯提高大豆產量。鼓粒期以后,根系對養分的吸收能力降低,吸收量明顯減少。
2.2 土壤不同施肥策略也不同。 土壤不同,施肥狀況也不同,壤土農藝性狀較好,施肥原則上要做到長效肥與短效肥相結合,有機肥與化肥相結合,大量元素肥料與中微量元素肥料相結合。鹽堿土的施肥應以施用有機肥和有機活化營養肥料為主,嚴格控制化肥的使用。貧瘠的土壤在開始時, 可以大量施用磷肥,之后就可適當減少,土壤較為肥沃的情況下, 可以不用持續的施用磷肥,鉀肥在缺鉀的土壤中施用或者是施用氮 肥或者磷肥效果不佳的情況下才能施用;水地化肥施用量可以大于旱地;粗制沙性土壤,一般養分缺失 較為嚴重,保肥能力也較低,因此,在施肥中可以采用較多的施肥 量并且要多次施肥,這樣避免一次施肥造成肥力流失。
總之,農作物施肥要根據本地區實際需要,遵循作 物的生長規律,做到科學施肥、合理施肥、有效施肥,最終達到有效提升作物的產出效率。如果施用不 當,將對農作物以及生長環境造成極為不利的影響,因此,施肥要科學合 理高效,有助于農作物健康的成長,達到高產穩產的目的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