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建巍
水稻僵苗又稱坐蔸,表現為出葉遲緩,葉片和葉鞘上帶有褐色或赤褐色斑點,分蘗停滯。稻從簇立,根系量少、細、瘦、色澤不正。最終導致水稻植株矮小,穗少穗小、粒少粒輕,從而影響產量,稻谷品質下降,僵苗田塊一般可減產10%~30%,嚴重田塊減產可達50%。造成水稻僵苗的原因比較復雜,一旦發生必須及時正確診斷和分析,采取必要的措施預防和補救。
1.水稻僵苗發病原因
1.1中毒 由土壤中有毒性還原性物質引起,主要有硫化氫、低級飽和脂肪酸和低價鐵、錳離子等等。其中硫化氫毒性最強,中毒癥狀與土壤中各類還原性物質的濃度高低有關,共同的癥狀是必伴有大量黑根、腐根發生,土壤發黑,有臭味。
1.1.1水源性污染造成水稻僵苗。水源性污染主要由污水排放造成灌溉水中的有毒性物質(酸、堿、重金屬離子)累積。
1.1.2耕層土壤長期積水,導致還原物質的積累。
1.1.3前茬秸稈未經深翻掩埋在土壤表層富集,經長期淹水后腐爛漚根而至。
2.冷害 主要癥狀除葉色暗綠、生長停滯外,往往上部葉有水漬狀病斑,并有夾科或全科死苗。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水稻分蘗期間遭遇寒潮低溫侵襲,同時加上連續陰雨的災害性天氣造成。
3.缺素 缺素僵苗常見的是由缺磷、缺鉀或缺鋅等3種元素造成的僵苗。缺磷僵苗,葉色呈暗綠或灰綠色,并常沿葉脈縱向卷縮,遠看苗色暗綠中帶有藍紫或灰紫色。缺鉀僵苗,開始時下部老葉尖首先發黃,并伴有赤褐色斑點發生,斑點沿葉緣向基部擴展,連成條斑,葉片枯死;部分品種不顯赤褐斑點,起先下部葉全葉呈赤褐色,而后擴展至全株,嚴重時整株葉片枯死,遠看似火燒焦狀,故又名赤枯病。缺鋅僵苗,棕色至褐色的葉斑從下位葉的中部開始出現,逐漸擴展至葉的上部和基部,中基部和中脈常有失綠現象。土壤pH值均大于7,土壤呈弱堿性,土壤缺磷、缺鉀、缺鋅的田塊較多。
2.防治措施
2.1葉面噴施生長調節劑 對僵苗現象嚴重的水稻田塊還應噴施葉面肥和生長調節劑,如僵苗靈、肥力素、活力素、葉肥王等,以調整植株生理活性,增強抗性,促進水稻的快速恢復生長。
2.2病蟲害防治
2.2.1稻瘟病藥劑防治:大田分蘗期開始每隔3天調查一次,主要查看植株上部三片葉,如發現發病中心或葉上急性型病斑,即應施藥防治;預防穗瘟根據病情預報,以感病品種,多肥田為對象,掌握破口期分別抽穗時打藥。施藥種類和劑量,每畝用20%三環唑可濕性粉劑100克,重病田噴藥2次,間隔7~10天。
2.2.2稻薊馬 依據稻薊馬的發生為害規律,遭受稻薊馬的為害時期,一是秧苗四、五葉期用藥一次,二是本田稻苗返青期。這兩個時期應是保護的重點。即在秧田秧苗四、五葉期用藥一次,第二次在秧苗移栽前2-3天用藥。
2.3合理栽培 選用合理的栽培措施使水稻能達到壯秧高產目標,從而減輕水稻僵苗的發生。
2.3.1提高插秧質量,搞好田間管理。插秧時應在晴天,插秧要保證淺插勻插,最好采取“不洗不扎”、“帶土移栽”、“帶藥移栽”等方法提高插秧質量,水稻移栽后,做到“淺水活蔸,濕潤灌溉”。
2.3.2選擇抗逆性強的組合。不同的品種和組合具有不同的生態適應性。因地制宜,選用水稻抗逆性強的組合,是防止僵苗的捷徑。一般來講,遲熟組合比早中熟組合抗逆性要好。因此,預防僵苗要選擇水稻的遲熟組合。
2.3.3培育壯秧,增強抗性。壯秧根系發達,抗逆性強。春季要旱育稀植和噴施多效唑,是培育壯秧行之有效的方法。
2.4缺素補肥
根據水稻缺素發生僵苗的典型癥狀,相應地補施所缺元素。缺磷田塊可施用過磷酸鈣225~375kg/hm2;缺鉀田塊可施用氯化鉀或硫酸鉀112.5~225.0kg/hm2;缺鋅田塊可撒施硫酸鋅15~30kg/hm2,或用0.2%的硫酸鋅溶液葉面均勻噴霧。
2.5排水曬田
對于中毒性僵苗田塊,要及時排水曬田,增溫補氧,改善土壤環境。堅持淺水勤灌與輕擱田相結合,提高土壤通透性,加速土壤環境更新,氧化還原性有毒物質。對于冷害僵苗的田塊,在秧苗返青后,也應排水露田,以水調溫,以水保溫,日曬夜灌,提高水溫和土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