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新
1 水稻的病害
1.1 稻瘟病
稻瘟病是水稻種植中較為常見的一種疾病,在較大程度上會對水稻的生長造成一定影響,并且在此過程中也會對其他作物的生長產生不利影響,大大降低了農作物的產量。此外,稻瘟病能夠遍布在水稻中的各個部位,若不及時治療會長期存在,直接導致水稻的一些關鍵生長部位受到影響。除此之外,稻瘟病易傳播,并且傳播途徑較為廣泛,由此可見該病發展較快,在治療過程中需要對病源進行有效控制。
1.2 紋枯病
水稻在種植中易出現紋枯病,主要是受到立枯絲核菌的感染,一般是在高溫環境中發病。此外,紋枯病在南方水稻中發病較為嚴重,我國水稻中最為嚴重的一種病害,水稻若感染該病會使水稻不能正常抽穗,以此會大大降低結實率,同時如果氮肥使用較多的情況下在一定程度上會增加紋枯病的感染率。紋枯病主要采用以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法,把握好水分管理的同時進行藥物防治。
1.3 白葉枯病
水稻在生長期間易感染白葉枯病,使稻谷不飽滿,直接影響大米質量。水稻感染白葉枯病會出現葉片枯萎的情況發生,由此可以看出,白葉枯病的感染部位主要是在葉部,如果根莖葉出現了破損,病毒會從破損處對水稻造成破壞。除此之外,白葉枯病有較為頑強的生命力與破壞力,有較強的耐低溫能力,溫度適宜時會通過風雨實施傳播,降雨量增大或者長期深水灌溉時會提高發病率。
2 水稻種植中的抗病技術要點分析
2.1 水稻種植中的基礎性抗病技術
2.1.1 選種抗病技術
對水稻進行科學選種也是抗病最重要的一個環節,能夠在較大程度上對一些病蟲害進行有效預防,不但可提高水稻生長質量,而且在較大程度上能夠提高水稻產量。為此,在進行選購水稻種子時應選擇無破損包裝以及正規商家,并觀察種子有沒有顏色較深或者發黑,如果有很可能感染了彎孢霉真菌,需要慎重選購,這在較大程度上可預防選種階段導致的水稻病害,能夠有效提高水稻種植與生長過程中的成活率。
2.1.2 育苗抗病技術
育苗階段是水稻生長過程中最為重要的階段,需要對其精細的管理,首先需要對種子的生長狀態進行細心觀察,并將生長質量高的植株作為栽植的首選,選擇生長質量較好的植株栽植,能夠在較大程度上提高水稻種植質量。此外,在育苗階段還需要保證土壤的疏松柔軟,使幼苗在生長過程中充分呼吸,并且根部生長更好。除此之外,還需要把握好澆水與施肥用量,這在較大程度上可避免病害的發生。
2.1.3 栽培中的抗病技術
水稻栽培過程中需要經歷相對較長的時間,在此期間若管理不當極易出現病害情況,這就需要采用有效的抗病技術避免病害的傳播,在此基礎上需要保證水稻在生長過程中有足夠的養分,并適當的進行農藥噴灑與雜草的處理工作,能夠在較大程度上預防病害在雜草中繁殖,為水稻的健康生長創造一個良好的環節。
2.2 水稻種植中的針對性抗病技術
2.2.1 水稻紋枯病的抗病技術
紋枯病是水稻生長過程中較為常見的一種疾病,主要是在稻稈與稻葉中,早期癥狀是稻稈及稻葉上有圓形斑點,中后期圓形斑點不斷增大并伴有白色菌絲,隨著會病情加重會逐漸變為褐色菌斑。發生紋枯病的主要原因是在進行水稻種植時沒有根據栽種標準進行栽培,導致養分不足或者過量,為此紋枯病需要通過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處理:1.應嚴格進行田間管理,科學提供養分與灌溉,這在較大程度上能夠避免真菌的侵襲;2.適量農藥的使用能夠有效殺滅有害菌,可以使用井岡美素A可濕粉劑進行噴灑治療,對治療紋枯病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2.2.2 稻瘟病的抗病技術
稻瘟病能夠大大降低水稻的產量,對水稻生長產生較大的影響。稻瘟病的發病癥狀為抽穗期稻節處布滿小斑點,隨著水稻的生長斑點不斷擴大蔓延,稻節逐漸發黑以至斷裂。出現此疾病的主要原因是缺少陽光照射,濕溫環境所致,為此稻瘟病的抗病技術應從根源入手,適當調整水稻植株間距,這在較大程度上能夠保證陽光對每個植株都能充分照射。此外,還應嚴格進行肥料與水分的管理,肥料之間的配合尤為重要,比如化肥與有機肥之間的配合、氮、磷鉀之間的配合,能夠有效提升水稻抵抗力。除此之外,還能夠通過化學方法殺滅病菌,一般使用20%的咪鮮胺兌水實施噴灑,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適當調整用量。
2.2.3 立枯病的抗病技術
水稻幼苗期易出現立枯病,其主要癥狀是稻苗發黃并彎曲,生長遲緩,抵抗力在較大程度上會有一定的降低,若出現其他病菌,會大大降低水稻成活率。引發此病的主要原因是低溫,立枯病易在低溫中生存,這就需要在進行抗病防治時從溫度入手,水稻幼苗期需要控制生長溫度,做好保溫工作,避免幼苗受低溫侵襲。水稻在出苗期至三葉期,一般情況下把溫度控制在25℃左右,保證水稻的抵抗力,三葉期后將水稻進行有效實時通風,以此能夠在較大程度上鍛煉尤其抗旱能力,以此降低立枯病發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