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那爾·沙哈提汗
預防為主,綜合防治。堅持以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為主,化學防治為輔的無公害化防治原則。
2枯萎病
2.1癥狀
該病危害葉片、莖蔓和果實。葉片染病,病斑初褐色,圓形或近圓形,大小10mm~20mm,其上微具輪紋。蔓枯病病斑橢圓形至長梭形,灰褐色,邊緣褐色,有時溢出琥珀色的樹脂狀膠質物,嚴重時形成蔓枯,致使果實不生長。果實染病,輕則形成近圓形灰白色斑,大小5mm~10mm,具褐色邊緣,發病重的開始時形成不規則褪綠或黃色圓斑,后變灰色至褐色或黑色,最后病菌進入果皮引起干腐,一些腐生菌乘機侵入引致濕腐,為害整個果實。
2.2侵染循環
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子囊殼隨病殘體或在種子上越冬,翌年,病菌可穿透表皮直接侵入幼苗,對老的組織或果實多由傷口侵入,在南瓜果實上也可由氣孔侵入。適于菌絲生長和孢子萌發溫度為24℃~28℃,在此溫度范圍內孢子萌發率高,高于28℃發芽率明顯下降,在8℃~24℃范圍內,孢子萌發率隨溫度升高而增加,24℃產孢量最高,低于8℃、高于32℃均不產孢。在8℃~24℃范圍內,隨溫度升高,產孢量增加,高于24℃,產孢量明顯下降。
2.3防治方法
2.3.1農業防治
選用抗病品種;與非瓜類作物輪作5年以上;避免偏施氮肥,施用充分腐熟優質有機肥,增加抗病力;加強田間管理,及時排水,降低田間濕度,發現病株及時清除并集中銷毀。
2.3.2藥劑防治
發病初期用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500倍液~1000倍液,或2%農抗120水劑2000倍液灌根,每株150mL,每隔7d防治次,連灌2遍~3遍,也可用敵克松與面粉按1:20配制成糊狀,涂于病莖莖基部,具有一定防病作用,或47%春雷·王銅(加瑞農)可濕性粉劑500倍液~600倍液噴灌防治,隔5d~7d防治1次,連續防治2次或3次。藥劑交替使用,每種藥劑只能使用1次。采收前5d~7d 停止用藥。
3白粉病
3.1癥狀
病原為白粉菌,主要危害葉片、莖蔓、葉柄。發病初期,葉片上出現圓形小斑點病斑,后逐漸擴大為不規則形的白粉狀霉斑,逐漸多個粉斑連接成整張葉片。發病葉片的細胞和組織被侵染后并不死亡,抹去病斑上的粉層,葉片表現為褪綠或變黃,發病后期病斑呈灰色或灰褐色,上有黑色的小粒點(即為病菌的閉囊殼),嚴重時整個植株被白色粉狀霉層覆蓋,后期白粉層變成白色,白粉層中出現先黃色、后變黑褐色的小粒點,發病末期病葉組織變為黃褐色而枯死。
3.2侵染循環
在低溫干燥地區,瓜類白粉病以有性世代的閉囊殼隨病株殘體遺留在田間越冬;在較溫暖的地區,病菌以菌絲體在保護地(溫室和塑料大棚內)的被害寄主植物上越冬。越冬后的閉囊殼一般在第二年的5月~6月份當氣溫20℃~25℃時釋放出子囊孢子,或由菌絲體上產生分生孢子,在適宜的條件下侵入寄主,造成初次侵染。子囊孢子及分生孢子主要借氣流傳播,其次是雨水。當條件適宜時,在當年初發病的部位上又能產生大量分生孢子進行再次侵染。至晚秋,在受害部位再形成閉囊殼越冬。
3.3防治方法
3.3.1農業防治
及時清除病株殘體,并進行深埋或燒毀;實行輪作倒茬;選用抗病品種,播無病種子;施用充分腐熟優質有機肥,增施磷鉀肥,提高抗病力;加強田間管理,合理密植,及時排除積水。
3.3.2藥劑防治
發病前用25%嘧菌酯1500倍液~2000倍液噴霧預防。發病初期,用20%三唑酮(粉銹寧)乳油800倍液~1000倍液,加優質葉面肥,或用1%多抗霉素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12.5%烯唑醇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10%氟硅唑(福星)7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1500倍液,或50%硫懸浮劑200倍液~4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800倍液,或10%苯醚甲環唑(世高)1500倍液噴霧防治。隔7d~10d防治1次,連續防治2次或3次。藥劑交替使用,每種藥劑只能使用1次。采收前5d~7d停止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