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秋利



針對高寒地區玉米和大豆高產區長期進行掠奪式經營及不合理的耕作方式、施肥、焚燒秸稈等,導致土壤結構惡化,土壤肥力下降,作物減產,生態環境被破壞,嚴重威脅糧食安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而以增施有機肥秸稈還田及輪作、少免耕等恢復提升地力的增肥和耕作措施缺乏有效的技術集成及配套機械,未得到廣泛推廣與應用等問題,按照“國家一號文件”精神和“一控兩減三基本”農村發展戰略,結合北方寒區生態持續和作物布局特點及農業結構調整的需求,以培肥土壤,增強土壤有機質及肥力和節本增效綠色生產為出發點,重點建立糧食輪作模式下少免耕高質量適時播種,秸稈科學還田機械化技術體系,以期實現糧食均衡增產增收,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生態安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學支撐。
1實驗設計與方法:
1.1供實驗機械為2BMFJ系列原茬地免耕覆秸精密播種機進行玉米原茬地免耕覆秸播種為處理
1.2對照采用2BTG-6精密機械播種,播種前進行秋翻秋耕秋起壟
1.3供試大豆品種均為綏農26,為當地常規主栽品種。
1.4試驗示范地點:試驗在黑龍江省綏棱縣靠山鄉勝利村三組,對照為臨近地塊。該地塊位于綏棱縣雞訥公路靠山段南側,交通方便,地勢平坦,地力中上等,黑壤土,活動積溫2400-2500℃。
1.5供試面積:180畝
1.6實驗設計:田間大區對比法
1.7設計方法:處理和對照均為綏農26號大豆品種,公頃用48%開磷復合肥200kg,加入50%硫酸鉀50kg,均為5月11日播種,公頃用大豆種子為55kg。播種后第三天,即5月14日,用99%乙草胺1800mg/公頃+75%噻吩磺隆30g/公頃,兌水500kg/公頃,封閉滅草。田間管理均為趟兩遍地,苗后莖葉處理用25%氟磺胺草醚2000ml/公頃+12%烯草酮1200ml/公頃兌水320kg均勻噴霧,秋后拿一遍大草。田間防治病蟲害時用藥劑及時防治,大豆食心蟲防治時間為8月7日,通過秋季測產及收獲看,食心蟲防效甚好,蟲食率較低。
2結果與分析
2.1生育期調查分析
由生育期調查表1可見,處理后的大豆生育期較對照晚成熟5天,說明土壤肥力供應充足,植株未早衰。
2.2田間調查分析:
由田間調查表(1)可見,處理前期發苗較慢,6月15日和29日調查較對照低0.49cm和2.2cm;而7月11日調查看較對照高出21.1cm,說明后期長勢強,說明與秸稈腐熟發揮肥效有關。另有通過對照與處理地上部植株干鮮重稱量來看,對照6月15日和29日測鮮重和干重分別高于處理,鮮重高13.2g和17.75g,干重高0.29g和1.79g;而到7月11日測量處理的干重和鮮重均高于對照;干重高0.4g,鮮重高1.8g。
由田間調查表(2)可見,處理葉色為深綠色,而未處理為綠色;不同時期的根瘤數也存在著差異,苗期處理低于對照5個,花期高于對照19個,結莢期高于對照19個,鼓粒期高于對照24個。
由室內考種表可見,使用免耕機械處理的產量明顯高于對照,畝增產46.4kg。蟲食率下降1.4個百分點,單株莢數增加9.5個,單株粒數增加15.2個,增產率為30.5%
綜上所述,通過一年試驗結果可見,增產效果明顯,關于土壤有機質含量和土壤肥力待測,未有詳實數據說明,建議加大示范推廣力度,繼續觀察其效果和作用,以便為生產提供理論依據,因地制宜開展免耕機械成果推廣,為今后的規模化生產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