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玲
1 防治原則
全面貫徹執行“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牢固樹立公共植保、綠色植保的理念;堅持以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防治為主,化學防治為輔的綠色農產品防治技術原則。
2 主要蟲害及防治方法
主要蟲害有蚜蟲、負泥蟲、皮薊馬。
2.1麥蚜
2.1.1為害特點
以成蚜、若蚜在葉背或嫩莖群集吸食植株汁液。嫩葉與生長點被害后,葉片蜷縮,瓜田萎蔫,甚至枯死。老葉受害,提前枯落,造成嚴重減產。
2.1.2發生規律
蚜蟲的發生與氣候密切相關,氣候干旱有利于蚜蟲的繁殖和遷飛。在10℃~30℃范圍內均可繁殖,其中16℃~22℃最適宜,對黃色有較強的趨性,對銀灰色有忌避習性。高溫高濕對瓜蚜繁殖不力,當日平均氣溫達到25℃以上時,平均相對濕度>75%,發育繁殖受到抑制。
2.1.3防治方法
2.1.3.1農業防治
選用抗性品種;輪作倒茬,合理施肥澆水;施用充分腐熟優質有機肥,避免使用未腐熟糞肥,以免把蟲源帶入田間;優化農田生態條件,鏟除地頭、溝邊雜草,降低蚜蟲越冬基數。
2.1.3.2物理防治
選用30cm×20cm的黃色板誘殺蚜蟲,懸掛在植株上方20cm處,以懸掛30塊/667m2~35塊/667m2黃板為宜。
2.1.3.3生物防治
充分利用瓢蟲、食蚜蠅、草蛉等蚜蟲天敵。
2.1.3.4藥劑防治
選用50%抗蚜威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1600倍液,或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500倍液,或2.5%三氟氯氰菊酯乳油1500倍液~2000倍液噴霧防治,藥劑交替使用,隔7d~10d防治1次,防治1次或2次,收獲前5d~7d停止用藥。
2.2負泥蟲
2.2.1為害特點
成蟲、幼蟲均為害小麥,以幼蟲為害為主。成蟲沿葉脈啃食葉肉,成白條狀,不食下表皮,幼蟲鉆入新葉內舔食葉肉,葉面出現寬白條狀食痕,造成葉面枯焦。
2.2.2發生規律
越冬成蟲于5月中下旬開始活動,開始聚集在雜草上,后來成蟲則轉移到麥田嫩葉上為害葉片,沿葉脈縱向取食葉肉。幼蟲6月中旬開始為害,6月下旬至7月上旬為盛發期,7月上旬開始化蛹,7月中旬羽化為成蟲,8月中旬轉移到越冬場所越冬。
2.2.3防治方法
2.2.3.1農業防治
選用抗性品種;輪作倒茬,合理施肥澆水;施用充分腐熟優質有機肥,避免使用未腐熟糞肥,以免把蟲源帶入田間;優化農田生態條件,鏟除地頭、渠溝邊雜草,降低蚜蟲越冬基數。
2.2.3.2物理人工防治
誘捕早春出蟄活動的成蟲。可在院內按一定距離投放廢筍,一般上午8時~9時投撒,下午1時~2時收集捕殺。幼蟲活動性差,爬行緩慢,成蟲在清晨也很少飛翔,在其捕食為害時極易撲捉,利用成蟲的假死性用網蟲撲殺效果也較好。
2.2.3.3生物防治
充分利用和保護天敵。寄生性天敵,如赤眼蜂、彎尾姬蜂。捕食性天敵,如蟑螂,卵盛期還可見各種瓢蟲以負泥蟲卵為食。動物天敵,如蜘蛛、麻雀、雞都可以取食負泥蟲。
2.2.3.4化學防治
成蟲大量產卵前,或幼蟲三齡前及時噴藥,可用2.5%三,或20%殺滅菊酯2000倍液進行噴霧。
2.3皮薊馬
2.3.1為害特點
小麥皮薊馬危害小麥花器,灌漿乳熟時吸食麥粒漿液,使麥粒灌漿不飽滿,嚴重時麥粒空秕。還可為害麥穗的護穎和外穎,穎片受害后皺縮、枯萎、發黃、發白或呈黑褐斑,被害部極易受病菌侵害,造成霉爛、腐敗。
2.3.2發生規律
小麥皮薊馬一年發生1代,以若蟲在麥茬、麥根及曬場地下10cm處越冬,日平均溫度8℃時開始活動,約5月中旬進入化蛹盛期,5月中下旬開始羽化成蟲,6月上旬為羽化盛期,羽化后大批成蟲飛至麥株,在上部葉片內側、葉耳、葉舌處吸食液汁,逐漸從旗葉葉鞘頂部或葉鞘裂縫處侵入尚未抽出的麥穗,破壞花器,一旗葉內有時可群集數十至數百頭成蟲,當穗頭抽出后,成蟲又飛至未抽出及半抽出的麥穗內,成蟲為害及產卵時間僅2d~3d。成蟲羽化后7d~15d開始產卵,多為不規則的卵塊,被膠質粘固,卵塊的部位較固定,多產在麥穗上的小穗基部和護穎的尖端內側。幼蟲在?6月上中旬小麥灌漿期,為害最盛。7月上中旬陸續離開麥穗停止為害。小麥皮薊馬的發生程度與前作及鄰作有關,凡連作麥田或鄰作也是麥田,則發生重。另與小麥生育期有關,抽穗期越晚為害越重,反之則輕。一般早熟品種受害比晚熟品種輕,春麥比冬麥受害重。
2.3.3防治方法
2.3.3.1農業防治
進行合理的輪作倒茬;適時早播;清除雜草,淺耕滅茬,消滅薊馬寄主。秋后及時進行深耕,壓低越冬蟲源。清除曬場周圍雜草,破壞越冬場所。
2.3.3.2生物防治
保護天敵,草坪中天敵種類繁多,都可捕食小麥皮薊馬,故應注意合理科學用藥,以利發揮天敵的控制作用。
2.3.3.3化學防治
在孕穗末期后10d左右,即小麥揚花后,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500倍液,或2.5%三氟氯氫菊酯乳油1500倍液~2000倍液,噴霧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