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龍
種子形態可直接反饋遺傳信息,其形態與種子的生產、脫落、傳播等過程具有直接聯系,對植被的恢復以及演替具有直接影響。種子是植被成長的主要來源,為植被的恢復演替提供了研究基礎。本文基于種子形態特征與植被恢復演替的影響分析,闡述了種子形態特征對植被生態布局所造成的影響,具體內容如下所示。
一、種子形態與種子生產
種子形態特征與種子生產具有一定的關系,而種子生產是指種子的結種量,數量與質量之間的均衡性質,兩者呈反比例關系,種子數量越多,其形狀特征越差。若種子形態特征為圓球形,則結種量越大,結種量則與植被恢復更替存在一定的聯系。基于植被活性分析,若種子生產量較少,結種質量較好,則生物活性較強,通常情況下,少年生的植被種子比較小,比較常見的為雜草,該類植被種子質量較差、數量較多,龐大的結種量可以快速的繁衍后代,占據大量的土壤環境。該類種子形態特征對植被的演替、恢復產生巨大的影響,對于促進植被演替具有重要意義。相比較而言,多年生植被種子生產量較少,質量較好,演替周期較少,后代繁衍困難。
二、種子形態與植被散布
種子的重量與大小對植被恢復更替具有一定的影響,通常情況下,顆粒較大種子質量較重,顆粒較小的種子質量較下。種子的質量對于植被的恢復與散布能力具有重要的影響,質量比較小的種子依靠更多的媒介進行傳播,而質量較大的種子依靠動物媒介等進行傳播,前者擴散范圍更大,后者擴散范圍更小。種子形態特征之一為具有一定的附屬物,附屬結構包括柔毛、剛毛等,與傳播距離具有直接影響,其在與其他動物接觸之后,散播到其他位置,并受風煤影響,最終落到土壤結構之中,這是種子的此生傳播,種子形態特征對外界形態特征具有直接影響,若質量較大,則種子的流失率更高。種子形態特征會對種子傳播效應產生影響,基于種子的傳播實現對植被恢復、演替的影響,其不僅僅影響了恢復更替的數量,甚至影響植被恢復更替的空間分布。
三、種子形態與種子庫
基于傳播方式、形態特征對植被恢復、更替的影響分析,其主要影響著種子的傳播方式、生產速率,基于以上特征對種子形態特征與植被的更替進行分析,其對種子庫產生巨大的影響。
(一)植冠種子庫
植冠種植會延遲脫落,成熟種子寄宿在植冠之上,通過補種土壤的方式,實現植被的更替、恢復。種子寄宿時間尚未形成統一規范,但大多數植被的種子會存在一年以上。但此類種子形態特征在傳播時具有一定的生態特征,植冠包裹物會反復開閉,種子庫會調節種子萌發時間,種子能夠免受其他生物捕食。植冠種子庫基于活力表現生態功能,其始終保持的種子的活力,規避了因外界因素影響而出現種群滅絕的情況,植冠種子會在適宜的時機脫落、傳播,規避不良的生長環境。因此,當種子生產條件比較差時,植冠種子會規避傳播行為。該類種子形態特征對于植被恢復具有重要的意義,但不利于植被的演替。
(二)土壤種子庫
土壤是種子生根發芽的重要基礎條件,但依據多樣化的傳播形式,隨機掉落至地面之上。很多種子在適合的環境中生產,植被逐漸的狀態,但也有很多種子掉落至比較惡劣的環境之中,在土壤中逐漸消亡,在此,仍有一部分種子會處于休眠狀態中,被稱之為土壤種子庫。很多動物以種子為食,在環境要素與生物要素影響下,部分種子萌芽,部分種子消亡,很多休眠中的種子成為了植被恢復更替的內在動力。質量比較小的種子具有持久種子庫的優勢。因此,植被在種子階段時,種子庫為植被的恢復與更新創造了良好的條件,長期保存著種子的活力,并在適宜的環境中發揮其生態意義。
四、種子形態與萌芽建植影響
植被恢復更替與種子形態特征具有多樣的聯系,種子萌發建植基于種子的擴散、定居、遺傳而實現,對植被的分布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種子大小形態特征對種子的建植能力具有重要的影響。質量較大的種子萌發生存率更高,可以承受更大的環境風險以及自然風險,在競爭力上也具有明顯的優勢,其在萌發過程中會為植被提供更多的能量。基于種子大小與植被恢復更替之間的關系分析,摒棄數量等因素,兩者呈正相關關系,在很多環境較差的地方,大種子的恢復能力與更替能力更強。此外,種子皮顏色與種子成熟度也具有一定的聯系,種皮顏色是種子活性的直觀反映,顏色較深的種子顆粒比較飽滿,光澤較大,進而影響著種子的萌芽建植與植被的恢復更替,若種子皮較淺,則呈反比例關系。
總之,種子具有有性繁殖特點,基于對種子形態特征的分析,研究其與植被恢復、演替之間的關系。植被演替也給予種子的生產以及散布而形成,種子形態對植被的傳播能力具有重要的影響。基于生物學、生態學角度分析種子特征對植被恢復造成的影響,闡述植被恢復演替的干擾性因素,對于促進植物學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