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德軍


油松(Pinus tabulateformis)也是西豐縣人工林主要組成部分,營造時間為1960-1968年間,全縣共有人工油松純林10533公頃;其中劃為商品林的7533公頃(集體6533公頃;國有1000公頃)。
為了保護生態環境,促進更新,使森林資源可持續發展。我縣于2004年開始對油松人工純林二次漸伐冠下天然更新技術進行研究,探討主伐更新模式,為“十一五”期間大面積進行二次漸伐冠下更新提供科學依據,以便應用于生產中。為此,我們就這一問題進行了立題研究,并提出自己的觀點和作法。
1、西豐地區的自然概況
西豐縣位于遼寧省北部,地處長白山系哈達嶺山脈,地理位置在北緯42°22′-43°07′,東經124°11′-125°07′,全縣最高海拔870.2米,年平均氣溫7℃左右,全年無霜期140天左右,土壤為棕色森林土,有機質含量平均2.8%,PH值呈中性或微酸性、全縣的土壤、氣候等立地條件適于油松純林生長。
2、油松人工純林二次漸伐及冠下天然更新
2.1、二次漸伐方法
二次漸伐是一定時期內林分達到成熟林階段分兩次完成主伐更新全過程采伐方式,二次漸伐要保證林內有一定量的冠下幼樹并具備天然更新的下種條件。所謂天然更新是指林地利用森林的自然恢復能力,重新形成新一代森林的過程。
為此我們于2004年11月27日在振興鎮曉山村對該地區油松純林進行二次漸伐初探。在林分內選取具有代表性地段設置標準地,樣地面積為0.1 hm2,共設置兩處樣地。對設置樣地采取每木檢尺,計算后按徑階確定保留木、既砍小留大、砍劣留優,控制采伐蓄積強度在50%以下。經現場施工后具體情況見下表:
從表上看,兩組樣地的油松純林適于二次漸伐。
2.2天然更新
二次漸伐可以有效的利用資源,取得木材,更重要的是為了更新下一代森林創造良好的條件,特別是在干旱的氣候條件和瘠薄的土壤條件的影響下,對油松主伐后更新有很大難度的跡地更具現實意義。
對于二次漸伐冠下天然更新條件,我們對97-99年油松純林皆伐后天然更新及樣地冠下幼樹做如下調查。見下表:
從上表三組樣地可看出,油松純林皆伐后天然更新油松獲得成功,那么對油松成熟林,保證天然更新起到保證作用。
通過二次漸伐可順利形成新一代林分,即可縮短林木生長周期,同時可節省造林資金,按每畝投苗300株,可節省苗木費45元/畝。按造林用工3日工/畝,每日工20元計算可節省人工費60元/畝,總計可節省人工造林費用105元/畝。按全縣油松成熟林面積數量,可供我縣“十一五”“十二五”期間采伐,天然更新可完成10萬畝,比人工造林更有保證。同時節約造林資金1000萬元。10年之后,當冠下更新成功后,可伐去保留木。
因此采取適宜經營措施即選擇正確主伐方式方法至關重要,二次漸伐既能使林分經濟效益得以發揮,也能保持我縣森林群落相對穩定性,同時通過天然更新也可節省造林資金。二次漸伐不但實現了森林資源的三大效益,而且使森林資金越采越多,越采越好,達到青山常在、永續利用的目的。
3、小結與建議
3.1宜于天然更新主伐的油松林分,適于進行二次漸伐。
3.2采用二次漸伐的主伐油松林分,第一次砍伐蓄積強度50%以上,伐后保留株數220-360株/hm2左右,保留木要冠形良好,林源充沛,林分郁閉度在0.4-0.5。
3.3溝谷及山腳處油松天然更新難以達到更新效果,可適地適樹人工促進天然更新。
3.4在全縣范圍內可采取先試點,后鋪開的辦法。在開展二次漸伐過程中,各生產單位必須加強業務指導,選用業務精、責任心強的技術人員進行現場跟蹤指導。
3.5必須采取封山禁牧,以免人、畜破壞地表,影響天然更新進程。
3.6采伐作業時必須注意保護幼苗。
總之,天然林的生態功能和經濟效益是現在人工林所不能替代的。天然更新的能力巨大,更新的面積和株數遠遠大于同期人工更新的面積和株數。對此,可以實行人工更新與天然更新相結合的方法,即又節約人財物力,節約時間,又能保證更新成活率,同時又可培育優良的“人天”混合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