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倩
在大背景下進行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需求。在鄉村振興的過程中真正將農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就如習總書記所說,農村的發展需要靠億萬的農民。應該真正認識到農民主體地位的重要性。
農民在鄉村振興過程中不僅是主體,同時也是最大的受益者。進行鄉村振興的過程也是實現我國現代化的過程。我國經濟建設離不開農民的支持,在進行農村振興的過程中必須積極調動農民的積極性,真正實現農民主體地位的發揮。
1堅持農民主體地位的必要性
1.1由鄉村的特點決定的
我國的農村地區比較廣闊,人口的眾多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民的增收。在一些農村地區仍然體現聚集性的特點,即生產和生活緊密相連。還有一些地區在比較偏遠的地區,經濟不發達,同時外部也很難介入。此外,在長期的農耕文明中,一些農民的思維比較固定,想要進行鄉村振興的話需要順應農民的意愿,充分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
1.2農業農村發展的實際需要決定的
1.2.1農民是鄉村振興的物質財富創造主體
在進行鄉村振興的過程中,國家的政策支持非常的重要,在發展的過程中堅持城市帶動農村的原則,讓農民真正成為農村的建設者。采取優惠政策鼓勵農民進行投資,真正找到適合自己的致富之路。
1.2.2農民是鄉村振興的勞動主體
在進行鄉村振興的過程中需要一定的勞動力,應該調動農民勞動的積極性。如果積極性不高的話,即使再好的扶持政策效果也不明顯。
1.2.3農民是鄉村振興的評價主體
在進行鄉村振興的過程中,農民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因為鄉村振興的主體和最大受益者都是農民。因此,實施鄉村振興的過程也是了解農民致富意愿的過程。在實施的過程中應該提升農民的自主權,真正實現新農村的建設。
2如何發揮農民在鄉村振興中的主體地位
2.1富裕農民:創新制度體制機制
為了實現從制度體制的創新必須將農民放在主體的地位。通過體制的創新實現促進農民發展的目的。結合我國農村地區發展的實際情況,制度體制創新的重要性和內容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首先,進行投資體制的創新,積極吸引資金的投入建設,目的是為農民和農村的發展奠定經濟基礎。其次,制定獎勵體制機制,政府應該加大扶持的力度,積極引導農民加入到建設新農村的隊伍中;再次,創新參與體制機制,積極引導社會的力量加入到新農村的建設中;最后, 創新城鄉融合體制機制,保證農民和城市居民享受同等的權利,為城鄉的平等發展奠定基礎。
2.2提高農民:培養新型職業農民
想要進行鄉村振興,需要積極培養新型的農民,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第一,農民更加熱愛自身的勞動,真正認識到通過勞動能夠致富。第二,需要提升自身的文化知識,必須掌握相關的現代農業技術。第三,應該重視對農業的經營,同時具備一定的管理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結合市場的需求進行生產。第四,新型的農民還應該積極提升自身的素質,真正意識到知識的重要性。農村的發展和建設離不開農民,實現農村振興的途徑就是提升農民的主體地位,順應廣大農民的意愿,提高和激發農民建設農村的熱情,進而推進農村的經濟建設。此外,進行農村的振興需要培養農民的思想覺悟,通過對農民的培養不斷增強其競爭意識,使其真正了解到如何很好的經營農業。重視對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對環境的改善,為農民創造良好的經營環境。
2.3扶持農民:國家制定相應的扶持政策
堅持黨的領導,在新農村的建設中也不例外。中共中央強調,促進農村的發展和振興的關鍵在于黨,因此,必須重視和加強黨對“三農”的建設。保證黨始終總覽全局,提升黨領導農村的能力和水平。在黨的十九大上堅持農村建設的優先發展,不斷加大對農村的投入力度,對農村中比較缺乏的方面進行建設,努力讓農業成為具有吸引力的產業,成為人們安家的樂園。在國家的支持和引導下,一些農村地區應該結合自身發展的特點進行新型農業的發展和建設。新型的農業是促進農村發展的重要途徑,新型農業又是現代化的農業,不同的地區結合自身的情況發展特色產業和綠色產業。如果地勢比較地平的話可以進行機械化生產,實現勞動生產率的提升,進而實現提升經濟效益的目的。在地勢比較險峻的地區,農民可以結合地理環境發展地區的特色產業,如發展旅游業、餐飲業、賓館住宿等產業,不斷實現農民收入的增加和農村經濟的發展。
鄉村振興具有一定的特點,即長期性和艱巨性。在進行振興的過程中應該堅持一定的原則,即進行科學的規劃,重視發展的質量,不追求速度建設,尤其是不能進行跟風建設,應該結合本地區發展的實際需要進行新農村的建設。在黨的領導下將農村的建設推向新的發展高度,真正實現農村的發展和農民收入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