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東蕊
農業作為我國第一產業,主要是指利用植物的生長發育規律,通過人工培育來獲得產品的產業,在我國國民經濟建設中占據重要位置。 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又可以稱之為“農業合作社”,主要是指以家庭經營為主的農業小生產者聯合組成的組織形式,力求維護和改善各自的生產及生活條件,具有服務性、盈利性、民主性以及雙層次性等諸多特點,在農業發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基于此,本文就農業可持續發展對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要求進行闡述,并提出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有效對策。
一、農業可持續發展對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要求闡述
(一)農業可持續發展背景下農村經濟合作組織需做到價值和公理的合作
現階段,我國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成員之間是平等互利的關系,且組織內部實行民主管理,但是也經常會受到其他因素影響,在此基礎上,我國相繼出臺了《農村專業合作社法》等多部法律,力求讓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在法律的框架內,建立長期的契約關系,從而有效提高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主體地位,做到價值和公理的合作。
(二) 農業部門注重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秩序的拓展工作
農業部門要想讓農業實現可持續發展,就需要積極發揮出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優勢,注重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合作秩序的拓展工作,具體做到以下兩點:一方面,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做好與專業協會等組織的合作,在此基礎上,形成利益共享、責任共擔的合作機制,確保合作秩序穩定。另一方面,農村經濟合作社在實施過程中,需要充分給予農民自主選擇權,為農民提供良好的服務,從而有效降低農業發展成本,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目標。
(三) 農業部門注重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外部環境變化
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外部環境非常重要,直接影響到農村經濟合作組織能否發揮出作用。面對此種情況,農業部門就需要注重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外部環境變化情況,逐步打破以村落為單元的聚落形態,讓農民之間的合作更新到更加獨立的社會關系,從而實現正規化發展。
二、農村經濟合作組織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有效對策分析
(一)提高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社會主體地位
眾所周知,農村經濟合作組織是獨立的法人實體,因此,在發展過程中應該具有獨立的法人資格。在此種情況下,我國農業部門要想讓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發揮出應有的作用,就需要提高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社會地位,讓其能夠與銀行組織、政府部門等其他組織進行有效合作,從而有效縮小生產經營風險,提高勞動生產率,潛移默化中推動我國農業實現可持續發展,提高農民的經濟收入。
(二) 做好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扶持工作
農業在發展過程中經常會遇到諸多不可抗因素,且受到地域、季節以及植物生長周期的影響,稍不注意,就會導致植物大量死亡,無法獲取經濟效益。面對此種情況,我國農業部分就需要做好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扶持工作,具體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一方面,大力給予農村經濟合作組織財政資金支持,讓其能夠有充足的經費維持最基本的運行。另一方面,農業部分需要注重農業合作組織與其他社會主體之間關系的規范,讓農村經濟合作組織與其他組織形式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并完善相應的法律機制,從而可以讓農村經濟合作組織輕松應對各種不可抗因素,發揮出自身有效作用。
(三)構建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競爭機制
我國在農業發展階段,服務農業發展能力有限,無法讓農民享受到更有價值的組織服務,使得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無法將自身價值全面發揮出來。面對此種情況,我國農業部門就需要積極構建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競爭機制,在省級行政范圍內,積極鼓勵農業合作組織之間的競爭,并打破鄉鎮、村落之間的地域影響,做好合作,從而讓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發揮出作用,為農業發展提供更加高質量的服務。
(四)注重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外部環境營造工作
眾所周知,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可以為農業再生產提供必需的外部條件,進而推動農業發展,實現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目標。但是目前,我國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在發展過程中經常會受到外部環境影響,使得基本作用無法發揮出來,針對此種情況,農業部門就需要注重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外部環境營造工作,在價值和公理基礎上,讓農村經濟合作組織與其他組織進行合作,并建立完整的合作秩序,從而有效降低農業發展的組織風險,推動農業實現可持續發展。
總而言之,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成立既可以有效抵御市場風險和自然風險;還可以幫助小規模經營農戶從容面對激勵的市場競爭,進而改善農民經濟地位,意義重大。面對此種情況,我國農業部門在發展農業時,就需要積極采用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對農村經濟合作組織進行優化,從而在潛移默化中推動我國農業實現可持續發展,提高農民的經濟福利和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