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霞 嚴明
為推進中央脫貧攻堅戰略部署,加快做好農業產業扶貧工作。庫爾勒市農業局結合本地實際,積極制定實施方案。目前,建檔立卡貧困戶1402戶3763人(其中新識別建檔立卡貧困戶51戶142人),種植各類農作物面積2002.2畝:其中種植棉花208戶1806.1畝,占農作物種植面積的90.21%,主要分布在阿瓦提鄉、托布力其鄉、普惠鄉、哈拉玉宮鄉、和什力克鄉;種植玉米27戶92.1畝,占農作物種植面積的4.60%,主要在阿瓦提鄉和西尼爾鎮;種植蔬菜37戶23.5畝,占農作物種植面積的1.17%,主要在英下鄉;種植苜蓿、青儲飼料等18戶80.5畝,占農作物種植面積的4.02%,主要在和什力克鄉、英下鄉和蘭干鄉。
一、庫爾勒市農業產業扶貧工作及成效
產業化精準扶貧是重大民生工程,要強化組織領導、責任落實,在拓寬貧困戶收入來源上,著力從發揮企業帶動,科技支撐種植、家禽養殖,勞動力轉移就業等方面,確保扶貧到位、到人。在技術培訓上,由農業局牽頭,聯合林業局、畜牧局等單位,對棉花、小麥、蔬菜、特色農作物等主要農作物栽培技術以及畜牧養殖、林果業種植、庭院經濟等進行實用技術培訓,累計培訓包括貧困戶的村民1100余人,發放技術資料2000余冊(頁)。在科技帶動棉花產業發展上,借助田間課堂、入戶走訪、廣播宣傳、集中學習、項目扶持、技術疑難解答、發放資料、發放物資肥料等多種措施積極推廣棉花配方施肥、綜合調控、高效節水、病蟲害綜合防治等高效栽培技術,提高棉花精細化種植水平。大力發展農產品貯藏、民族特色手工業、鄉村旅游等產業,探索“公司+貧困戶”“合作社+貧困戶”“致富帶頭人+貧困戶”等模式,帶動貧困戶依托產業實現穩定脫貧。如依托農民合作社,鼓勵其通過土地流轉、家禽、牲畜托養等方式,年底分紅;延伸企業幫扶鏈條,提高企業在產業扶貧中的影響力。積極鼓勵引導農民發展庭院經濟,根據貧困戶產業基礎和庭院空間布局情況,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種植、庭院園藝、特色養殖、庭院加工、休閑服務等庭院經濟。建檔立卡貧困戶發展特色種植(小菜園)26戶,庭院園藝(小果園、小藤架)167戶,特色養殖446戶,庭院加工13戶,休閑服務6戶。
二、當前農業產業扶貧亟待解決的問題
產業扶貧工作在推進過程中,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部分貧困戶自身發展動力不足,“等、靠、要”思想依然存在,對相關扶貧工作積極性不高。二是土地流轉效果發揮不明顯,雖然對很多貧困戶土地、果園進行了建檔立戶,但因勞動力缺失,資金不到位等,導致閑置無人管理,產業化扶貧無收入、無收益問題依然存在。三是企業積極性、帶動力不足。從企業產業化扶貧工作中來看,由于企業面臨資金困難,部分貸款回籠不到位,影響了企業扶貧的積極性。在帶動貧困戶發展上,企業方面的政策落實緩慢,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企業扶持動力發揮。四是“以獎代補”項目實施難度大,作為補貼帶動脫貧的新模式,從種植業補貼需要對產值進行預估來看,由于預估工作難控制,導致“以獎代補”工作實施問題多。五是財政資金扶持不到位。
三、對農業產業扶貧的幾點建議
(1)編制產業扶貧規劃,提高透明度
產業扶貧工作的扎實推進,需要結合地域產業扶貧實際,編制完善的發展規劃方案,尤其是在貧困戶受益機制上,借助于建檔立卡,精細到戶、精準到人,明確帶動主體、實現幫扶資源的有效整合。地方要圍繞精準扶貧實際,明確主要任務,開展規劃評估,特別是協同各個產業部門,細化落實產業扶貧各項指標,提高透明度。
(2)對新型經營主體進行扶持
從財政資金投向上,對龍頭企業、合作社以及種植大戶等新型經營主體進行土地、附屬設施用地、資金的傾斜,強化合作社的帶動作用;鼓勵龍頭企業對貧困戶的農產品、初加工制品進行大力收購,引導企業規模化發展,提供更多就業崗位;對企業吸納貧困戶數量、脫貧質量進行獎勵,特別是對于農民合作社、產業化龍頭企業、家庭農場等進行“產+銷”補貼。
(3)加強農業實用技術培訓
產業扶貧要加強貧困戶實用技術的培訓,特別是從選育、引進優質品種,提高特色農產品定向培訓水平,將貧困戶納入新型職業農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中。如充分利用農牧民夜校學習相關農業使用技術;選派優秀技術員到貧困村開展農業實用技術培訓;每季度邀請農業方面專家定期開展技術培訓,提高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技能培訓覆蓋面。
(4)加大金融保險扶貧力度
資金是產業扶貧的重點,要結合產業扶貧工作,優化金融保險扶貧方案,重點解決帶動貧困戶脫貧新型經營主體的貸款、資金需求。如引入合作社信用評定機制,簡化貸款手續、拓寬貼息范圍;多種方式化解金融市場風險,從農業保險、政策性金融政策落實中為貧困戶融資提供支撐。
綜上所述,農業產業化扶貧工作系統性、任務艱巨,需要政府、社會、企業等多個方面進行協同攻堅。堅持市場導向、效益為中心,拓寬貧困人口增收致富渠道,化解當前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