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再新
生態環境問題是制約我國農業發展的重要原因。目前,農業已成為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的行業,正制約著其 自身的持續發展。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環境保護工作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績。綠色戰略縱深推進,綠色理念深入人心,生態文明建設得到加強。農村生態治理工程取得實效。強化農村清潔能源建設,農村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治理。但環境保護和經濟社會未能協調發展的矛盾仍然存在,一些既存的環境資源問題還沒有得到解決,環保工作體制機制和能力建設仍然滯后,重經濟增長輕環境保護的意識較濃,綜合運用法律、經濟、技術和必要的行政辦法,解決環保問題的意識淡薄。
1.加強環境宣傳教育,夯實環保基礎。環境宣教是環境保護的基礎性工作,近年來,各界的環境保護意識有了很大提高,但是與環保工作的要求相比較,還有很大差距。因此,應當運用多種形式,不斷創新載體,利用各種場合不斷加強環境宣傳教育。
2.加強建設項目環境規劃和環境影響評價,落實開發建設項目的管理工作,落實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工作,實施環境統計,各種污染因子的調查工作,從源頭管理杜絕新的污染源的產生。
3.切實解決重點流域、區域環境污染問題。充分利用全國第一次污染源普查數據的成果,掌握污染源底數,依法加大懲處力度。對偷排污染物和屢次整改無效的環境違法行為實施重罰。堅持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把保障公民的環境權益作為工作的重點,當公眾利益與企業利益發生沖突時,要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
4.加強環境保護工作體制機制,建設科學決策機制、齊抓共管機制、考核激勵機制。提升環境保護能力,加強政務公開。
5.加大對企業的監管,深入宣傳貫徹黨的安全生產方針、政策,普及安全生產法律法規和安全知識,弘揚安全文化,落實隱患治理的各項措施。一是當前存在這樣一些環境違法現象,企業將違法排污作為降低成本,追求利潤的“捷徑”。這里既有企業受利益驅動的因素,也有受小企業違法排污的不正當競爭擠壓,造成價格扭曲的因素;二是結構性污染依然突出。造紙、水泥等重污染工業群,經多次整頓仍未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一些企業追求短期經濟效益,不惜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要重點開展“整治違法排污企業保障群眾健康環保行動”,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發生,要把應急管理意識逐步深入,對重大突發事件加大處置力度,嚴肅查處違法排污企業的違法行為。
6.建立完善環保法律法規和政策措施,增強基層工作的可操作性。地方性政策的制定要建立在符合國家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基礎上,要對環保工作進行進一步的細化,明確和規范責任,建立和完善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法律法規體系和經濟政策。開發研究循環經濟與生態工業的技術支撐體系。增強規章剛性,全力提高環境執法權威。強化執法責任,建立健全環境執法機制,轉變執法指導思想,樹立全新環境執法理念,夯實執法基礎,有效提升環境執法水平。為環境執法提供依據和政策支持。
7.培育壯大生態經濟,加快發展現代特色農業。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用工業理念抓農業,用產業化、標準化提升傳統產業,把加快發展有機產業、突出打造名牌產品作為推進現代特色農業的主要抓手,更加科學地規劃產業布局,加快形成優勢突出和特色鮮明的產業帶。加快發展生態工業園區。樹立統籌發展理念,整合利用土地、水源、電力和空間資源,按照“統一規劃、統一基礎設施建設和統一企業入駐標準”的要求,處理好園區與城區、園區與新村建設的關系,確保入駐企業符合生態環保標準,建設產業相對集中的工業園區。切實做好煤、電、油、運等方面的協調工作,努力緩解供需矛盾,盡力滿足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加快發展生態旅游業。努力建設集生態農業觀光園和休閑度假中心于一體的生態旅游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