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曦
摘? 要:電影《聚焦》以波士頓神父性侵兒童案為原型,講述了聚焦小組為了找出被人們刻意掩蓋的真相而歷經重重困難的故事。事實上,神父的集體犯罪源于神父獨身制,即禁欲主義和墮落的人性。神父的權威名譽被會眾錯誤地尊崇維護,以至于作惡被自上而下地包庇與漠視。電影揭示了當人性與神性處于激烈的抗爭之時,結局往往是人性的悲劇。
關鍵詞:禁欲主義;墮落的人性;《聚焦》
[中圖分類號]:J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33--02
一、序言
托馬斯·麥卡錫執導的電影《聚焦》,依據真人真事改編,事件發生于2002年,講述了美國天主教學校神父對男童的性侵故事。《波士頓環球報》旗下的聚焦報道小組啟動了針對天主教教會縱容包庇波士頓教區神職人員性侵兒童事件的一系列調查,從而剝下了掩蓋神父們骯臟靈魂的圣潔外衣,也對案件涉及的眾多人物,如媒體人、律師、主教、牧師、法官、警察的包庇和集體失聲進行了靈魂的考問。影片問世后引起了各方的關注,該影片獲得第40屆多倫多國際電影節“人民選擇獎”,第8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原創劇本獎。眾多對《聚焦》的探討多在影片的敘事風格、新聞意義、道德倫理層面上。本文將從宗教和人性兩個層面出發,以天主教中禁欲主義與墮落的人性為視角,探討當人性與神性處于激烈的抗爭之時,結局往往是人性的悲劇。
二、禁欲主義與人性
禁欲主義(asceticism)是要求人們嚴酷節制肉體欲望的一種道德理論。它源于古代人忍受現世生活困苦的宗教教義和苦行儀式,公元前6世紀后,通過東西方的宗教教義和道德哲學的概括逐漸形成為一種理論。它認為,人的肉體欲望是低賤的、自私的、有害的,是罪惡之源,因而強調節制肉體欲望和享樂,甚至要求棄絕一切欲望,如此才能實現道德的自我完善[1]。天主教傳統中的禁欲主義,是一個修行的紀律規范,它的目的是要讓信徒得到拯救,或者更進一步來說是要讓信徒有所悔悟,當然也包括精神啟蒙的目的。神父(Father),是一個教堂的負責人,是羅馬天主教和東正教的宗教職位。天主教拉丁禮部的神父終身不可結婚,且主教只能在獨身者中挑選。教徒們認為神父是教會內有神權的人,是他們靈魂上的父親,可以代表天主“赦他們的罪”。天主教禁欲主義中拋棄性欲只是禁欲主義的戒律的一個方面而已。古代的修士和修女們有著其他與拋棄性欲相等份量的需要考慮的品質,它們是:自負、憐憫、辨別力、耐心、評判他人、禱告、殷勤、施舍。十分系統的《言論集》(Apophthegmata)有二十個以上不同主題的章節,有一個章節是專門講性欲的[2]。禁欲主義是從宗教層面上對人進行思想上、道德上、身體上的一種禁錮,一旦選擇成為神父或是神職人員,就必須按照規定的戒律去做。
人性是關乎人固有的一系列的基本特征,包括思想方式、感覺方式和行為方式[3]。自古至今,就人性的爭論很多,中國古代就有性善論、性惡論、無惡無善論、有善有惡論等,外國古代雖然未見有如中國古代就人性善惡的爭論,但對人性善惡的見解廣見于宗教理論、心理學思想與管理學理論之中。西方天主教把人性歸為兩類:被造的人性和墮落的人性,這兩類人性都始于《圣經》中的《創世紀》。依據神的形象造的人有別于動物的形象[4],所以神造的第一個人亞當是按照神的公義的形象造的,這也表明起初人性是公義善良的。但是因著亞當的犯罪,人性就墮落了。《新約》和《舊約》都有記載:罪無處不在[5]。墮落的人性始于亞當的犯罪,當被造人性與墮落人性發生沖突時,其結果可想而知。
正如《聚焦》中的主編馬蒂所說,“有時我們很容易忘記自己大多數時候都是在黑暗中摸爬滾打的,突然間燈亮之后,每個人多少都要面對些責難。”“在黑暗中摸爬滾打”就是和自己的人性(墮落的人性)做斗爭,“燈亮了”就是被造的人性被喚醒了,一旦被造的人性被喚醒,人性的本質也就復蘇了。
三、《聚焦》中禁欲主義與人性的沖突
(一)神職人員(神父)的人性沖突
宗教在西方社會生活中有著重要的地位,人們的生活準則、價值觀、道德體系或多或少都受宗教的影響。而作為世界第一大宗教的天主教,其影響更甚,是人們在某一時期甚至一生的信仰。天主教認為圣神 由圣父、圣子所共發,圣神 啟迪人的智慧和信仰,使人棄惡從善;天主教號召人們做到對自己的苦難忍耐、順從、禱告和懺悔,依靠天主的幫助積極面對自己的生活。在《聚焦》中,觀眾可以感受到人們日常生活的很多方面都受到了天主教的影響,例如薩拉的奶奶每周都要去教堂三次,紅衣主教 帶領神職人員在電視上發表演講以寬慰911后人們受傷而無望彷徨的心靈……
做為主教教義的直接宣講人——神父不僅僅是教堂的負責人,在人們的心里也是也是自己所信奉的神的代言人。神父是完美的,終身不可結婚,是圣潔的,是有權柄的,甚至可以代表天主赦免信徒的罪。在人們心中,教堂是一個公共場合,在某種程度上,它是精神歸屬的場所,而作為教堂的帶領者——神父更是會眾所能信任依靠的對象。但是《聚焦》中的神父卻以性侵兒童事件打破了人們心目中神父完美圣潔的高大形象。影片中僅波士頓涉案神父竟達87名,這么龐大的數量說明了什么問題?神職人員們一方面奉行天主教中的獨身制和禁欲主義,終生不結婚以侍奉神,以圣潔的身體為神所用。可另一方面,他們卻禁不住自己內心的誘惑從而走上了一條為神所不喜的道路。“神職”一詞影片中的蓋根神父早年犯下的孌童罪行在《圣經》中是大罪,這違背了天主教中修行的紀律規范。神父們不能照著禁欲主義的教訓行,而是放縱自己身體的私欲,徹底凸顯了完全墮落的人性,這和禁欲主義的內涵是相悖的。而聚焦小組的調查猶如一記重拳,打碎了人們心目中神父的高大圣潔形象[6]。
在得知神父們所犯的罪行后,紅衣主教 不是照著《圣經》和律法來處置這些神父,而是選擇視而不見,以“病假”的名義將涉案神父調去其他教區,從而包庇掩護這些人性墮落的神父,這對受害兒童造成了二次傷害。主教禁不住權力和良好形象的誘惑,沒有對受害兒童存憐憫和公義之心,他們所持有棄絕一切欲望的教訓在神父所犯的大罪前不堪一擊。
(二)涉案人員(媒體人、律師、教區居民、法官、警察)的人性沖突
影片中所曝光的罪性不僅僅是神職人員(神父與主教)信仰和人性的沖突與危機,整個案件的涉案人員,如媒體人、媒體人、律師、教區居民、法官、警察等也應該受到靈魂的考問,他們冷漠包庇的態度同樣表明了墮落的人性。
《聚焦》以深夜波士頓一所警察局里的 調停開始。神父蓋根因性侵兒童案發被關在警察局里,而在主教和助理檢察官的幫助下,竟安然地離開了警局。虔誠信徒Dussourd養著八個小孩,自己三男一女,再加上侄女的四個男孩。一開始,她很高興孩子們能有蓋根神父作為行為榜樣。在長達近兩年里,神父常常帶小孩兒們外出吃冰激凌,并幾乎夜夜造訪她家,衣著教服和孩子們閉門相處。但她不清楚的是,那扇門背后的中年神父常常衣不蔽體。神父偏好小男孩,八個孩子當中,只有小女孩兒萬幸未遭受神父的魔爪。這群孩子中,最大的十二歲,最小的只有四歲。事件暴露之后,Dussourd并沒有得到眾人的支持。教區居民指責她制造丑聞,教會官員則施壓警告她不要提出法律訴訟。
一位受害兒童的母親對聚焦小組成員馬特說,“我們面臨很多壓力,不得不沉默,但(這些壓力)不只是 教會,還有我的朋友們,還有其他的教區居民。”薩拉也從一個黑人警察口中得知,“警察局長知道(真相),所有人都知道,但沒有人會去指控一個神父。”菲爾和律師埃里克曾先后把神父性侵兒童的證據和涉案神父名單寄到《波士頓環球報》,但都石沉大海了。影片中令人不可思議的是當人們知道揭露事實真相的時候到了,但都選擇了隱瞞和緘默。猶太人Baron,與主教大人勸說主編放棄調查時虛情假意的對話;還有Robinson收到了一封郵件,被告知多年以前的權力濫用事件,而他卻置之不理,情愿當它是虛假的,或是有人胡言亂語。
本該為受凌辱的一方伸張正義的法官、警察出于利益共同體的考慮,對犯下不可饒恕罪行的神父采取了包庇、縱容的態度;本該為弱勢一方進行辯護的律師以及本該為同一個教區受侵害的鄰居的孩子伸出援助之手的教區居民出于普遍對教會的敬畏,從而導致了知情人員的集體緘默。對信仰認知的集體扭曲,無形中構建起了一個滋生和縱容犯罪的體系,從神父到主教,從律師到警察,誰都不能免責,這就是丑聞遲遲未被揭露的真正原因。隨著調查的越發深入,聚焦小組發現這一陰謀的更多證據,不僅僅是神職人員,就在波士頓以外,甚至全世界,都在上演著這種暴行。這正是人性墮落的寫照,正如電影中的一句臺詞:如果養育一個孩子得靠整個村莊的支持,那毀掉一個孩子,整個村莊也脫不了干系。
四、結語
影片中呈現的天主教神父性侵事件是一件典型的不能說的秘密,受害者知道;其他的信徒也清楚這件事;警察知道;律師法官甚至《環球報》的編輯都知道這件事。每個人都知道,但每個人都視而不見。聚焦小組曝光的不僅僅是涉案神父的丑惡罪行,還深究了此類現象存在的根本原因,即社會大眾對信仰認知的集體扭曲,或者說是人性的墮落。無形中構建起了一個滋生和縱容犯罪的體系,從牧師到主教,從律師到警察,誰都不能免責。事實上那些涉案的神職人員,在褻瀆兒童的那一刻,他們就已經背叛了信仰,盡管他們仍然穿著牧師的外衣,仍然能把《圣經》倒背如流,仍然狂熱崇拜上帝,但都無濟于事了。當被造的人性(良善)變成墮落的人性(邪惡)時,或者當神性與人性發生沖突時,結局便是人性占了下風 。
參考文獻:
[1]禁欲主義. 百度百科. 2018. 9. 5.
[2]Elizabeth A. Clark. Reading Renunciation: Asceticism and Scripture in Early Christianity[M].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9.
[3]人性. 維基百科. 2018. 9. 10.
[4]Kevin J. Vanhoozer 編著. Dictionary for Theolog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Bible[M]. Baker, 2005: 318-319.
[5]Anthony A. Hoekema. Created in Gods Image[M]. Grand Rapids, MI: William B. Eerdmans, 1986: 141.
[6]楊畢純 、李新新. 解析電影《聚焦》的敘述風格[J]. 電影評介, 2016 (11): 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