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韜 穆然 占靜怡
摘? 要:本文運用構式壓制理論對古漢語中詞性活用現象進行研究,提高了該理論的統一性和解釋力,補充了漢語構式壓制的研究,填補了該領域的這一空白。為古漢語演化理據的研究和構式語法的歷時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借鑒。
關鍵詞:古漢語;詞類活用;構式壓制
[中圖分類號]:H1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33--02
1.引言
構式語法(Construction Grammar)是當前認知語言學領域較為前沿的研究方法,而構式壓制(Construction Coercion)又是構式語法中的熱門話題。“壓制”(Coercion)最初是計算語言學領域的術語, 構式語法興起之后,這一術語被引入認知語言學領域,泛指語言形式和所表達的語義功能之間的不匹配現象。構式壓制理論受到了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Goldberg,1995; Michaelis,2004;文旭,2005;沈家煊,2006;王寅,2011;施春宏,2015;雷冬平,2018等)。然而,據筆者查閱的文獻來看,大多數國內學者的研究集中在現代漢語特殊短語或句式上,涉及古漢語壓制現象的研究很少。文旭(2015)指出歷時構式語法是語言研究的新范式,如何把它應用于漢語研究是未來構式語法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 這說明構式語法和構式壓制的研究不能只局限于現代漢語,本文嘗試運用構式壓制理論對古漢語壓制現象進行研究。本文語料均來自北大古漢語語料庫。
2.古漢語中的壓制現象及研究
Michaelis (2004: 51)指出當一個詞項與它的句法環境在語義上互不相容時,就會產生語義壓制,使詞項意義服從于構式義。構式壓制是解決構式沖突和組配的關鍵,構式的信息沖突皆可基于語言使用者對概念內容的識解,通過壓制或多重壓制得到消解。本文將古漢語中的構式壓制現象分為簡單構式和特殊構式進行論述。
2.1簡單構式壓制
簡單構式是指普通句式,如主謂結構(SV構式)和動賓結構(VO構式)的句式。
(1)SV構式
當名詞單獨處于謂語的位置上時,即受到整個句子結構的壓制活用為動詞。例如:
1)公宮火。(《左傳·僖公二十四年》)
2)許子冠乎?(《孟子·滕文公上》)
3)一狼洞其中。(《聊齋志異·狼》)
例句中 “火”、“冠”、和“洞”原本都是名詞,處于謂語位置而用作動詞。例1)中的“火”是“起火”的意思,例2)中的 “冠”義為“戴帽子”,例3)中“洞”義為“打洞”。根據構式壓制的觀點,例句中的名詞“火”、“冠”、和“洞”本來不具備進入SV構式的條件,因為它們的詞性不符合該構式的要求,然而在構式的作用下使它們在語義和功能上產生了適應性的變化,即Goldberg(1995:238)提出的“構式對詞項施壓使其產生跟系統相關聯的意義”,受到SV構式的壓制后,發生了詞性的轉變,SV構式的配價要求各例句語法主語“公宮”、“許子”、和“一狼”之后應該跟隨一個謂語動詞,但是各例句中謂語位置由名詞填補,違背了該SV構式的限制條件,為了解決該沖突從而統一解釋為跟在SV構式主語之后的名詞轉變為動詞充當句子謂語。
(2)VO構式
當名詞或形容詞進入該構式后,即被整體句式壓制活用作動詞。例如:
4)范增數目項王。(《史記·項羽本紀》)
5)曹子手劍而從之。(《左傳·莊公十三年》)
6)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三國志·諸葛亮傳》)
7)吾被堅執銳, 赴強敵而死。 (《戰國策·楚策一》)
例句4)、5)中“目”、“手”本是名詞,例6)“親”、“遠”及例7)中的“堅”、“銳”是形容詞,這些詞本身不具備進入VO構式的條件。根據Michaelis的觀點,這些詞項與它們所進入的VO構式的句法環境在語義、詞性和功能上互不相容時,出現了沖突的時候就產生了壓制,使詞項意義和詞性服從于VO構式義受到壓制后,發生了詞性的轉變,使得原本是名詞例4)、5)中的“目”和“手”,形容詞的例6)中的“親”和“遠”轉變為動詞,意義分別為“用目光示意”、“用手拿”,“親近”、“遠離”。例7)中的形容詞“堅”和“銳”則轉變為名詞,意義分別為“堅硬的盔甲”和“銳利的武器”。以上例句可以看出無論是例4)、5)中的名詞還是例6)中的形容詞在VO構式的壓制下都可以轉變為動詞的意義和功能,而例7)中的形容詞也可以在VO構式的壓制下調整為名詞的用法以解決該詞項與整個構式產生的沖突,從而最終使得其整個句子為人們所理解和接受。
2.2 致使構式壓制
致使構式,是由致使動詞形成的句式結構,傳統語法中稱為“使動用法”,使動用法在古漢語中至關重要。王力(1980)定義使動用法為謂語動詞含有“使賓語怎么樣”的意思,是用動賓結構來表達兼語式的內容。由名詞、形容詞和數詞活用來的動詞帶上賓語,也都可以含有這種意義。本文借助于Goldberg(1995)的研究成果將古漢語中致使構式(Causative Constructions)分為兩類:致使移動構式(Caused-motion Construction) 和雙及物句式 (Ditransitive Construction),并在此基礎上將致使移動構式進一步發展為致使移動/變化構式(Caused-motion/change Construction)。下面我們將結合古漢語實例來具體分析這類特殊構式的壓制現象。
(1)致使-移動/變化構式壓制
該構式中動詞多為不及物動詞的使動用法,它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物產生這個動詞所表示的動作行為。例如:
8)故遠人不服,則修之德以來之。(論語·季氏)
9)項伯殺人,臣活之。(《史記·項羽本紀》)
10)買臣深怨,常欲死之。(《漢書·朱買臣傳》)
11)武丁朝諸侯。(《孟子·公孫丑上》)(武丁使諸侯朝見。)
以上所舉例句中的“來”、“活”、“死”和“朝”本都是不及物動詞., 應屬一價動詞,自身是不能攜帶賓語,不具備進入致使-移動/變化構式的條件,因為這些詞項的語義和詞性并不含有致使性的語義內容和功能。然而,當該動詞進入該構式后,則產生了違背常規語法的不規范句,句義無法為人們所理解和接受。王寅(2011)指出當動詞語義和構式義不完全一致或相沖突時,構式常常會迫使動詞改變語義特征以增加或減少論元數量。因此,例句中本為一價動詞的“來”、“活”、“死”和“朝”在構式的壓制下論元結構就發生了由一價動詞變為三價動詞的調整,詞性變成可以攜帶賓語的及物動詞,意義調整為“使……來”、“使……存活”、“使……死去”和“使……朝見”,具備了致使性詞義,產生了主語使賓語發生該動詞所表示的動作或行為的意義。
此外,除了不及物動詞會受到該構式的壓制之外,形容詞和名詞甚至數詞在進入該構式之后同樣會受到整體句式的壓制作出適應性調整,詞性變為致使動詞,意義變為使它所帶的賓語具有該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或狀態; 或使賓語成為這個名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或者產生相關的動作行為。例如:
12)春風又綠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州》)
13)王者富民,霸者富士。(荀子·王制)
14)將曹爽我乎?(《資治通鑒·晉安帝隆安元年》)
15)士也閣極,二三其德。(《詩·衛風·氓》)
例句中的“綠”和“富”原本都是形容詞,而例句中的“曹爽”本是表示人名的專用名詞,“二三”是數詞,但當它們進入致使-變化構式之后,在構式的壓制下做出適應性調整,變為致使動詞,分別譯為“使……變綠”、“使……富有”、“使……成為曹爽”以及“使……二三(表示改變、反覆的意思)”。
(2)雙及物構式壓制
該構式即“NP致事+Vcausative +NP役事1+NP役事2”)構式,語義為NP致事致使NP役事1做了NP役事2。例如:
16)晉侯飲趙盾酒。(《左傳·宣公二年》)
17)太子帥師, 公衣之偏衣, 佩之金玦。(《左傳·閔公二年》)
例句“飲趙盾酒”的“飲”、例17)中第一個“衣”和“佩”雖然本身是及物動詞,賓語通常是飲用、穿著和佩戴的對象,而在例句中分別跟了雙賓語“趙盾”、“酒”,“之”“偏衣”和“之”、“金玦”,使得詞性和詞義與整個句子構式產生了不兼容的沖突,為了達到消解沖突,使得該句義可人們被理解和接受,普通動詞“飲”、“衣”和“佩”在整個句式的壓制下調整為使動用法,意思變為“使趙盾飲酒”、“使太子穿上左右異色的偏衣”和“使太子佩戴上金玦”,從而使其句義變得通順可接受。
3.小結
構式語法,既是共時的,也是歷時的。正如開篇所提,對漢語語言演化和構式語法的研究不能僅僅局限于現代漢語。詞類活用現象在古漢語中相當普遍,本文嘗試將研究視角統一在構式壓制的理論框架下,研究發現古漢語中詞類活用現象是構式中廣義的“形”與“義”壓制互動的結果。本文認為較于傳統漢語語法,構式壓制的研究方法具有更強的理論統一性和解釋力。關于古漢語中構式壓制現象的研究才剛剛開始,很多問題有待深入和完善。
參考文獻:
[1]Goldberg,A. E. Constructions: 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M].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
[2]Michaelis, L.A. Type Shifting in Construction Grammar: An Integrated Approach to A Spectual Coercion [J]. Cognitive Linguistics, 2004 (2): 1-61.
[3]雷冬平. 程度副詞“相當”形成的特殊路徑[J]. 漢語學習. 2018(03):66-73.
[4]沈家煊.《認知與漢語語法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6.
[5]施春宏. 構式壓制現象分析的語言學價值[J].當代修辭學,2015(2): 12-28.
[6]王力. 《漢語史稿》[M].北京: 中華書局, 1980: 373.
[7]王寅. "新被字構式"的詞匯壓制機制[J].外國語,2011(3): 13-20.
[8]文旭. 左移位句式的認知解釋[J].外國語, 2005(2): 45-52.
[9]文旭.《語言的認知基礎》[M].北京:科學出版社, 2016.
[10]文旭, 楊坤. 構式語法研究的歷時取向——歷時構式語法論綱[J].中國外語,2015(1): 2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