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冬梅
摘? 要:《菊與刀》是1946年美國文化人類學家魯思·本尼迪克受美國政府的命令,創作的研究日本社會和日本民族性的報告,后整理成書。在書中本尼迪克特把日本文化第一次歸結為恥文化,對日本文化的深刻見解使之成為研究日本文化不可或缺的杰作。本文以《菊與刀》中所體現出的恥感文化為研究對象,結合對作品《菊與刀》的分析,對“恥”文化的本質、形成原因、以及在作品中的表現一一進行闡述。
關鍵詞:菊與刀;“恥”文化;日本
[中圖分類號]:G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33--01
1.《菊與刀》介紹
《菊與刀》是特殊歷史背景下誕生的文化著作的經典。二戰時期,為了戰爭中的日本采取正確的行動以及戰后對日本實行適合的方針,美國迫切的需要了解日本。所以《菊與刀》也就應運而生。著者本尼迪克特,她把戰時滯留和被拘留在美國的日本人作為對象進行調查研究,并且利用閱讀大量記載日本的書籍、日本的文學作品,分析日本的電影等手段對日本的方方面面進行了細致的思考、研究。由于身處特殊時期,本尼迪克特并沒有親身來過日本,確能對日本文化做出精確的定位和理解,這其中她克服的困難是可想而知的。而《菊與刀》不管是在歷史進程中還是在學術領域都是十分具有影響力的。戰后美國對日才采取的措施證明本尼迪克特的研究結果是正確的,或許我們也可以換句話說本尼迪克特的研究結果指導和影響了美國對日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毒张c刀》不僅在國外,在日本知名度同樣很高。一方面它幫助外國人更好的認識理解日本人,另一方面也幫助日本認清自己以及使其第一次清晰地了解到 世界對它的看法。文中類似于恥文化等日本文化內涵的提出也激起了一波討論研究日本文化的熱潮。
2.“恥”文化的本質
“恥”文化是本尼迪克特相比于“罪”文化提出的一個對等的概念,按照本尼迪克特的說法“罪”文化是來自于人內心的東西,人做了錯事,違反了道德良心會有愧疚的感覺,內心會被痛苦折磨,所以西方人經常會有做了壞事的人在教堂懺悔以求心靈解脫的場景。而日本的“恥”文化更強調來自外界的東西,即相比于內心的知錯認錯更在意外界對自己的看法,他人的評價和目光往往會成為左右自己行為的決定性因素。做什么事沒有好壞之分,只有羞恥之別。也不存在什么善惡的辨別,一切以羞恥感為核心。羞恥感的存在意味著旁觀者的存在,哪怕是只一個自己臆想出來的觀者。在恥感文化的社會里一切行動,都以獲得他人的認同為前提,這也正是導致了日本人的“多變”的原因,他們的內心并不存在“是與非”,而只有“適”與“不適”。
3.“恥”文化形成的原因
3.1 集團意識
從歷史來看,日本承認自己的文化曾經落后過,也曾經向中國學習過。早在先秦時期,日本從中國學習了農耕稻作,彼此間協同合作,形成了最初的村落。這是的日本人已經開始注意時刻與他人保持一致的重要性。
從地理環境來看,日本是個獨立的孤島,島上資源相對匱乏。這樣的日本要想發展起來就必須團結起來,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抱團”意識。日本人身處集團中,因而非常重視自己的行為是否與大家保持一致,他們害怕脫離集體鶴立雞群的生活,只有在集體生活中,他們才有安全感。長期以往 ,日本人便會特別在意別人特別是集體對自己的評價,以至于在對集體造成壞的影響時,他們會產生極度的羞恥感。
3.2等級制度
日本的等級制度是日本民族賴以存在的基礎。日本等級制度最早是在公元7世紀,借鑒了沒有世襲等級身份制度的中國的生活方式,并結合自身特點而形成的。隨著歷史發展,等級制不斷完善,直至出現了士、農、工、商明確的等級。各級之間有嚴格的規則和要求,各級之間必須各得其所,各安其分。超越等級的行為被視為恥辱。這種外在制度的約束力也是“恥”文化形成的因素之一。
3.3受儒教的影響
儒教從中國傳入日本,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由于政治統治不需要把儒學作為占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所以儒學并沒有真正發展起來。直至江戶時期,受政治影響才開始有了系統發展。而日本文化中的“恥”正是來自儒教,從禮義廉恥中抽離出“恥”這個單一要素,放棄了儒學的核心“仁”,更是不管禮、義、智、信、忠、孝、節、義等其它 各要素。只要他人贊同的便會歡欣喜悅的去 做,他人不認可的不管事情多么正義凌然,理所當然他們也不會去做。
4.《菊與刀》中“恥”文化的體現
本尼迪克特在洗刷污名一章中,詳細地闡述了 日本人的“恥”文化,即每個人對自己的名譽背負著一種情分,絕不可使自己的名譽受損,一旦名分受到侮辱,這就是“恥”,而任何一個日本人都無法背負著“恥”感生活。他們必定想方設法洗刷污名,洗脫“恥”,這些方法可能包括復仇、守本分、自我克制、甚至表現為自殺。復仇是最常見的洗刷污名的方式,本尼迪克特在書中曾舉過一個復仇的例子。日本畫家牧野芳雄少年時家道中落,身無分文的他把自己想去美國學習畫的夢想告訴自己熟悉的牧師后,遭到了牧師夫婦的恥笑。牧野芳雄感覺到自己的名分受到恥辱,直至最后他來到美國實現自己的夢想,他才覺得雪除了污名。守本分是保護自己不受“恥”的最基本手段,各得其所,各安其分。自我克制這一手段也貫穿日本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婦女分娩時不能大聲喊叫,男人處于痛苦和危險時必須泰然處之。武士即使饑餓時也必須口含牙簽剔牙,裝作剛吃完飯的樣子。自殺洗漱污名的方式與武士道聯系在一起可能更好理解,古代武士為了保全名譽切腹自殺已不是什么新奇之事。近現代這種維護名譽的行為仍屢次發生,學校發生火災校長引咎自盡,公司運營出現問題社長跳樓自殺。也正是因為如此,日本是自殺率最高的國家。
參考文獻:
[1]魯思·本尼迪克特.菊與刀[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4.
[2]趙俁.淺談日本的“恥”文化[J].牡丹江大學學報,2010.
[3][5]劉碧芬.日本的“恥”文化與自殺[J].安順學院學報,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