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艷
【摘 要】教學實踐證明,在班級管理中,運用暗示效應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育策略,如果運用得當,往往能收獲不錯的管理效果。本文例談了暗示效應中較為常見的行為暗示、評價暗示及語言暗示等形式,以期能在班級管理中充分發揮暗示效應的積極作用,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優化班級管理。
【關鍵詞】小學生 班級管理 暗示效應
暗示效應是指在無對抗的條件下,用間接方法對人的心理和行為產生影響,從而誘導人們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動或接受一定的意見,使其思想、行為與暗示者期望的目標相符合。在班級管理中,如果教師能夠善于運用暗示策略,可以產生一種特殊的心理效應,避免直接批評的消極作用和師生對抗的結果,通過暗示傳遞自己對班級、對學生的期望,使班級教育活動更有效果。在這幾年的班主任工作中,也讓我深深體會到了暗示效應對班級管理的積極促進作用,尤其是對于心理較為敏感的中高年級學生,暗示效應更容易使學生接受,更能溝通師生之間的感情。
一、行為暗示,潛移默化
在恰當的環境下,行為暗示是一種效果良好的教育手段,寓教育于周圍環境中,不但學生容易接受,也能對學生的行為起到導向、驅動、調控的作用,達到語言所不能表達的效果。
例如,有一段時間,班上的幾個男生迷上了足球,他們總是想辦法擠時間去踢足球,一聽到下課鈴聲就往操場上沖,經常搞的是滿頭大汗、氣喘吁吁地回教室,還經常是遲到,影響課堂教學秩序,幾個任課老師都頗反感。我沉下心來仔細思考,既要保護學生熱愛足球、熱愛運動的激情,又要不影響課堂教學秩序。為此,我運用了行為暗示的策略。我開始比上課鈴聲早五分鐘到教室,到教室后提前把黑板擦干凈,把平臺、教具準備好,在教室內巡視一圈,發現地上有紙屑的就彎腰撿起,提醒學生準備好下節課的學具等,然后站在教室門口等待學生進教室。一段時間下來,很多學生都意識到了什么,一聽到預備鈴聲就會回教室,其中也包括了那一群迷上足球的男生,不僅上課不再遲到了,教室內的環境和學習氛圍也比之前好了很多。
這無聲的舉動于無形中感染和教育了全班學生,暗示著學生應如何規范自己的行為,在潛移默化中消除學生的不良習慣,其中的教育道理顯而易見,同時對學生不產生心理壓力,更容易讓學生接受。
二、評價暗示,反躬自責
高年級的學生已經漸漸開始產生逆反心理,如果老師只是簡單粗暴地批評,總是找學生的缺點,很容易引起學生的反感,教育效果甚微。為此,班主任可以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抓住學生的思想狀況,開展主題班會,運用評價暗示策略幫助學生反躬自責,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努力改正自己的缺點,促進良好班風的形成。
比如,在我們學校有早晨打掃校園的習慣,我們班實行分4人組包干責任制,大部分小組的成員能分工合作,輕松完成任務,可是就有兩個組輪到他們打掃時不但沒有完成任務,給小組扣了分,他們的組長還老是到我這投訴,不是哪個同學遲到,沒有參與,就是哪個同學偷懶。于是在班會課上,我沉住氣,對沒有完成任務的小組不批評,而是大張旗鼓地表揚了做得好的小組,并請他們介紹管理和分工的經驗,讓其來暗示其他小組怎樣組織分工才能更好地完成任務。這一招果然好使,接下來的環境衛生的打掃沒有讓我再操過心。
此外,班主任可以針對班級中的一些不良現象,開展“說說你的缺點和優點”的主題班會,讓同學們互相尋找閃光點,再分析自己的缺點和不足,這不僅能讓學生充分認識自己,進行自我反省,也能在同學間互相鼓勵,互相進步,這種別開生面的班會往往能收獲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語言暗示,重拾信心
語言暗示就是教師憑借語言的輕重緩急、輕慢節奏及“弦外之音”來表達自己內心的世界,讓聽者去體悟,這樣的教育方式將情感因素傾注其中,使教育過程成為情感信息的交流過程。
班上的小陸同學是個很不起眼的小男生,慢性子的他是動作、說話比別人慢一拍,與他相處,需要足夠的耐心等待,所以能跟他相處做朋友的不多。有一次做單元練習卷,別的同學都用兩節課不到的時間就做完了,只有小陸同學直到快放學時才把試卷交給我。我怒了,大聲地對他吼道:“你難道覺得自己真的不行嗎?”話音剛落,我就深深自責,可是說出去的話已經收不回了。讓我意外的是,小陸同學聲音低低的卻又很肯定地答道:“是的。”我接著說道:“誰告訴你的?今天老師很認真地告訴你,其實你行,你能行!”他猛地一抬頭,很詫異地看著我。我繼續說道:“老師知道,你習慣了批評。其實,你自己低估了自己,你不比別人差,只要你肯用心,肯努力,你也可以很優秀。”這時,我拿出卷子讓他再認真的檢查一遍,自行訂正,結果他做得非常棒,分數遠超班級平均分。
可見,語言營造了一種情感暗示,給予了后進生一種親切和激勵,在這樣的“磁場效應”中,使學生重拾信心,會更加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活動和班級活動中去,大大拉近師生間的距離。
總之,在班級管理中運用暗示法遵循了小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對學生不產生心理壓力,使學生在無批評的形式中接受批評、反思和進步,這對班級管理的優化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當然,暗示法不止上述所說的幾種,還有很多的心理效應和現象,值得我們去探索。
【參考文獻】
【1】高曉紅.班級管理中的暗示效應【J】.江蘇教育,2016(55)
【2】趙劍武.暗示在小學班級管理中的作用【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0(1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