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新華


沒有問題也就難以誘發和激起求知欲,在初中數學課堂中,問題情境往往指一種具有一定困難,需要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學習情境,在我校推行“三以”(以“學”為主,以“思”為中心,以“實踐”為立足點)的教學改革中,筆者針對初中數學教學實際,對教學內容進行多角度的創設問題情境,多元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進而有效地提高本校數學教學質量.
1創設懸念情境,調動學習興趣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創造性的思維往往以某種合適的問題情境開始,基于教育對象的差異性,教師的教育目標是最大限度地發揮每個學生的潛能,使學生主動的發展,而主動發展是要通過主動參與來實現,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善于結合教學實際,巧妙地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產生好奇,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學習的最大動力,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興趣是學生主動接受知識的動力,以充分地調動學生參與到教師所設定的“問題”解決過程中,再引導學生探索知識的發生、發展.
例如,在教學“抽樣調查”這節課中,筆者一開始設計了這樣的學習情境:李大叔今年承包了10畝魚塘,在豐收季節來臨之際,已知市場上魚的平均價格在15元/斤,他現在迫切地想知道:①這個10畝魚塘里有多少魚?②這些魚總共有多重?③按照市場價,李大叔的魚預計能賣多少錢?同學們誰能有辦法替李大叔計算?通過今天這堂課的學習,你會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法很簡單,
筆者通過以生活實際為素材,巧妙地將教材內容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有機地設置懸念問題,引入新課學習,能讓學生對這節課的知識有著強烈的求知欲.
2創設聯想情境,激發學習動機
由于初中數學知識系統性強、邏輯性嚴密的特點,一些學生對部分概念、定理等認識不夠,在學習過程中經常會出現錯誤,教師糾錯要重啟發引導,而不是輕易判錯、代答,為此,如果在教學活動中創設具體生動的情境,將容易出錯的知識與學生感興趣的結合起來,能激發學生飽滿的學習熱情,從而獲得最佳教學效益.
同樣,在學習有理數中去括號法則時,筆者還是這樣創設聯想情境:將括號比作村子,括號前面的“-”比作日本鬼子,括號前面的“_+號比作村民的親人——紅軍,括號前的數字比作哨兵,當村民的親人來了,哨兵挨家挨戶報喜訊,打開村子大門歡迎;當日本鬼子來了,哨兵要挨家挨戶報告,若村子大門被打開,手無寸鐵(+號或省+號)就會被刺(前面帶“-”號),手中有武器(“-”號)還能抵擋一下變成“+”號,
實踐證明,課堂的教學活動是師生互動的過程,要想讓學生充分參與,一個重要的手段就是創設一個個動人的情境,這種聯想情境會使學生哄堂大笑,不過在學生的笑聲中也受到啟迪,從而減少錯誤,提高學習興趣.
3創設活動情境,體驗生成過程
在傳統教學情境中,教師系統、全面、細致地講授,學生在臺下安安靜靜地聆聽并接受現成的知識和結論,在這種傳統教學情境下,學生缺乏知識形成的過程體驗,當前學科核心素養時代,教師需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知識形成過程,以培養學生尊重事物的態度、科學探索知識的能力以及勇于創新的精神,在必要的教學中,教師要精心創設活動情境,為學生提供自行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機會,讓學生在做中學,手腦并用,學用結合,
例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的判定》一課時,筆者曾給出“請在兩副三角板中任選兩個三角板拼出一個四邊形”的思考情境,并給出如下一 系列思考問題:
(1)你可以拼成多少個不同的四邊形?
(2)這些四邊形中,有沒有平行四邊形?能說說你的判斷嗎?
(3)現在你還想再進一步做些什么嘗試嗎?
在這個情境中,需要利用學具,動手操作、觀察,完成探究活動,在課堂教學中設置有價值的活動情境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活動、討論、探究,能夠充分發揮教學活動中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各個層次的學生都主動參與到整個課堂的學習活動中,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又如,在教學《同類項》時,筆者先拿出三小袋數量不一硬幣,然后問:哪位同學能幫我數一數一共有多少錢?(學生爭先恐后,非常積極,筆者請三位學生在講臺前當著學生們數一數)學生甲:把硬幣一個一個從袋中拿出來……學生乙:把一角10個10個拿出來,5角的2個2個地拿出來,學生丙:把所有硬幣分堆,一堆全是1元的,一堆全是5角的,一堆全是1角的,然后計算出每堆的錢數,再加在一起得出最終的結果,接著問:如果是滿滿的一罐呢?(讓學生討論選擇哪種方法?)這是教師不失時機地加以引導:在數學中,對整式有一種類似的分類,這就是同類項,這樣不僅課堂氣氛活躍了許多,而且學生對新的知識有了初步的認識,也激發了學生學習新知的欲望.
4創設生活情境,促成學以致用 “數學源于現實,富于現實,用于現實,”不少學生對數學厭學,學得很苦,很大原因在于感到學了沒用,學的知識有時與現實生活相差太遠,要解決這個問題,教師要讓學生意識并體會到“數學知識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課堂教學中,要把教材內容與生活情境有機的結合起來,使數學知識成為學生看得見、摸得著、聽得到的現實,讓數學貼近生活,聯系實際,學生就易于理解和掌握,
例如,在教學《三角形相似》時,通過學生的自學后,筆者將他們帶到學校操場,利用太陽光的光線,要求學生利用所掌握的知識求旗桿的高度,這種放開手讓學生們自己動手操作實驗,比單純的教學應該更有效果,
類似的還有“不過河,求河寬;不上山,求山高”的問題,根據生活問題計算比重、計算體積、計算存款、計算利息等,由于學生都喜歡刨根問底,教師為學生刨根問底創造條件,引入生活素材,必要時加入開放思維元素,如在《一元二次方程》學習中:倘若你是某產品經理,某商品進價80元,售價100元,每天可以售出100件;假如每件售價再提高10元,銷售量則減少10件,請你探究確定怎樣的價位,獲利最大,此題源于生活實際,思考起來有一定的難度,但是能驅使學生去思考、去探索.
5小結
在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全面轉軌的今天,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為了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教師所創設的問題情境應表現出更多的獨特性和靈活性,教師要結合數學學科和學生的特點,合理恰當地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讓他們更積極、主動地參與對知識的發生、發展的探究中去,以真正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通過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來提高數學課堂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趙志民.創設問題情境,提高初中數學課堂質量[J].教育科學,2015(04):114
L2]孔占軍.淺談如何提高初中數學課堂教學質量[J].中國西部科技,2009(22): 78-79
[3]李三保.淺談利用教學情景來提高教學質量[J].學苑教育,2010(11):48
[4]劉鐵男,淺談如何創設問題情境,提高課堂教學質量[J].數學學習與研究:教研版,2016(9): 54-5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