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宇辰
【摘 要】目的:針對醫學檢驗中的關鍵環節加強質量控制,以便為臨床科室提供更為精準的醫學檢驗報告,支持臨床診斷精準度與檢驗效率。方法:隨機選取本院在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間需要接受臨床醫學檢驗的126例患者檢驗樣本作為研究對象。將患者臨床樣本分為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63例檢驗樣本。對照組采取常規檢驗管理模式,觀察組采取關鍵環節的質量控制管理模式。對比兩組臨床檢驗數據的精準度,以檢驗過程中出現差錯率的概率作為評價指標,以及檢驗工作的滿意度作為評價標準。結果:觀察組研究樣本在加強關鍵環節質量控制后,其管理模式滿意度較高,組間比較結果優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同時觀察組臨床檢驗樣本的差錯性事件發生幾率小于對照組,組間比較結果差異顯著,(P<0.05)具備統計學意義。結論:通過強化醫學檢驗質量控制管理,有效的提升了醫學檢驗效率,同時減少了在檢驗過程中容易出現的檢驗誤差,能夠有效提高檢驗結果的精準度與真實性,保證檢驗質量得到有效控制。
【關鍵詞】醫學檢驗;關鍵環節;質量控制
【中圖分類號】R197.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1--02
引言
臨床醫學檢測是為臨床診斷提供客觀數據支持的技術保障,其質量控制的管理效果也是基于諸多關鍵環節的嚴格把控。為此實施醫學檢驗質量控制管理,是保證高質量檢驗結果的必要條件,在諸多關鍵環節中,應當進一步加強質量管理控制工作,以期達到更為精準的醫學檢驗水平,為我國醫療事業的發展奠定臨床檢驗的重要基礎。基于全面分析關鍵環節在質量控制措施中的方向與方法,本研究以126例患者檢驗樣本作為研究對象,在采取了加強關鍵環節質量控制的措施之后,獲得較為滿意的檢驗效果,現做如下報告。
一、資料與方法
(一)資料選取
隨機選取本院在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間需要接受臨床醫學檢驗的126例患者檢驗樣本作為研究對象。將患者臨床樣本分為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63例檢驗樣本。
對照組檢驗樣本中患者年齡為3至65歲,平均年齡為(39.8±7.3)歲。其中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31例。患者自發病至入院接受治療的實際時間為1到7d,平均發病時間為(3.5±0.9)d。患者體重為26至82kg,平均體重為(52.1±7.9)kg。觀察組檢驗樣本中患者年齡為4至67歲,平均年齡為(40.2±6.9)歲。其中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32例。患者自發病至入院接受治療的實際時間為1到9d,平均發病時間為(4.0±1.1)d。患者體重為23至85kg,平均體重為(50.9±8.0)kg。以上檢驗對象的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體重等方面的一般資料較為相近,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備可比性。
(二)檢驗質量控制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檢驗管理模式,觀察組采取關鍵環節的質量控制管理模式。一方面,針對設備管理加強管理細則,包括試劑管理與儀器設備管理等方面。建立一整套實驗室工作管理制度,針對崗位職責與質量標準進行量化統一,同時以實驗操作的考核制度作為激勵實驗室工作人員的重要條件。在檢驗標本送檢與核對工作中完善其制度內容的落實情況,并以值班制度和交接班制度的全面落實,降低差錯事故的發生比例。如果發生此類事件,必須第一時間進行登記,同時依照科室安全管理條例進行懲處,達到有效管理科室檢驗精準度的最佳效果。為了避免由于檢驗設備在使用期間出現檢驗誤差,對所有檢驗設備進行統一的關鍵環節質量控制。依據患者以及本院的實際情況,適當選取檢驗設備,并在該設備使用期間進行隨時維護,如需更新則在院方批準后更換設備。同時針對從事檢驗工作的科室人員采取了嚴格的檢驗技術規范核實,保證其檢驗流程的標準化作業,以便達到檢驗數據的真實性與客觀性。在為患者建立醫療檔案檢驗結果的過程中,嚴格審核錄入內容,以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完成檢驗工作,保質保量的達到核實檢驗結果與相關數據信息的真實性,以便完善醫學檢驗工作的關鍵環節。另一方面,建立醫療檢驗效果的信息服務平臺。將檢驗科室的相關檢驗資料在反復核對校準之后,上傳于檢驗科室的溝通交流網絡平臺中,進而加強檢驗人員與臨床醫師的溝通,保證檢測指標與檢測項目的準確對接,以及患者檢驗數據的客觀性與真實性。同時,部分臨床檢驗結果由于受到患者不同時期所服用藥物的干擾,與真實檢驗結果存在一定的差異性。為了達到核對檢驗結果真實性的目標,可以將檢驗室的數據庫與患者病歷紀錄進行聯網,進而在此網絡平臺中了解患者在住院期間的所用藥物,以及以往用藥情況,進而作為綜合評估檢驗數據的界定指標。那么檢驗人員利用計算機標記受到藥物影響的相關病例之后,也可以更加全面的解析檢驗結果,從而為臨床診斷的客觀性提供數據支持與分析結果建議。此外,定期組織臨床科室醫師與醫學檢驗科室的交流活動,通過臨床診斷與檢驗經驗的相互探討,達到提升醫學檢驗效率與效果的最終目標。同時采取定期考核的管理制度,保證在臨床醫學檢驗的職人員保持較高的嚴謹性,認真對待每一次醫學檢驗工作,同時以技術更新和知識積累的環節,提高檢驗人員的技術水平,體現出醫學檢驗關鍵環節的重要性與質量控制的最佳狀態。
(三) 評價指標與滿意度量化標準
對比兩組臨床檢驗數據的精準度,以檢驗過程中出現差錯率的概率作為評價指標,以及檢驗工作的滿意度作為評價標準。通過兩項考察指標驗證關鍵環節質量控制措施的落實效果。在檢驗工作完成后,采取不記名評分機制,針對檢驗效果以及質量控制管理模式進行評分。以100分為滿分,80分以上代表較為滿意,60分以上代表基本滿意,60分以下代表不滿意。
(四) 統計學方法
將以上檢驗樣本的相關數據以及患者評價信息錄入SPSS 19.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理統計與分析。計數資料以(%)百分比代表,采用t檢驗,以(P<0.05)代表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endprint
二、結果
(一) 檢驗樣本數據獲得滿意度的組間比較
觀察組研究樣本在加強關鍵環節質量控制后,其管理模式滿意度較高,組間比較結果優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如表1所示。
(二) 檢驗樣本數據獲差錯事件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臨床檢驗樣本的差錯性事件發生幾率小于對照組,組間比較結果差異顯著,(P<0.05)具備統計學意義。如表2所示。
三、結論
臨床檢驗報告多且復雜,檢測時間不一,如果管理不善易造成檢驗單丟失,會影響患者的最佳治療時間甚至延誤病情。因此,在臨床治療和診斷的過程中,醫學檢驗的關鍵環節質量控制尤為重要。而依據衛生部出臺的《醫療機構臨床實驗室管理辦法》,為加強對醫療機構臨床實驗室的管理,針對臨床檢驗信息進行整理與規劃。其質量控制的關鍵環節涉及試劑管理、儀器設備管理、軟件技術管理、以及報告發放的重要環節,保證質量控制的具體措施可以落實在臨床醫學檢驗的整體實施過程中,達到加強關鍵環節質量控制的優化效果。
在本次研究中發現,觀察組研究樣本在加強關鍵環節質量控制后,其管理模式滿意度較高,組間比較結果優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同時觀察組臨床檢驗樣本的差錯性事件發生幾率小于對照組,組間比較結果差異顯著,(P<0.05)具備統計學意義。由此可見針對醫學檢驗的關鍵環節進行質量控制,也是有效提升管理效果,達到檢驗數據精準度與服務效率的必要措施。本次研究結果與陜西省榆林市中醫院張曉佳醫師的研究結果較為接近,對于試劑管理、檢驗后報告以及檢驗中的設備儀器等諸多環節的質量控制也是明確管理方向,達到預期質量控制目標的必要途徑。
綜上所述,通過強化醫學檢驗質量控制管理,有效的提升了醫學檢驗效率,同時減少了在檢驗過程中容易出現的檢驗誤差,能夠有效提高檢驗結果的精準度與真實性,保證檢驗質量得到有效控制。為了有效提升醫療機構的服務水平與診斷效率,應當尤為重視醫學檢驗工作在關鍵環節中的質量控制措施,以便促進最為精準的檢驗結果作為支持臨床針對的客觀數據,提高醫療體系的整體質量與醫療水平。
參考文獻
閆紅艷.檢驗科分析前質量控制的重要性和影響因素[J].中國婦幼健康研究,2017,(S2):74-75.
林玉杰.實驗室信息系統在醫學檢驗質量控制方面的應用價值[J].中國衛生產業,2017,14(21):68-69.
鞠建國.對臨床醫學檢驗質量控制的影響因素分析及應對措施探究[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7,17(42):155-156.
劉艷.臨床醫學檢驗中質量控制提高因素及相應對策探析[J].中國衛生產業,2017,14(02):19-2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