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 釤 韓 嘯 薛向南/文
2018年11月7日,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檢察制度的形成與發展——紀念檢察機關恢復重建40周年研討會”在江西井岡山成功舉辦。本次研討會由國家檢察官學院檢察史研究中心、國家檢察官學院井岡山分院、江西省人民檢察院人民檢察博物館聯合主辦。
江西省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張國軒、國家檢察官學院副院長徐鶴喃出席會議。國家檢察官學院井岡山分院院長張玉華主持開幕式。參加研討會的特邀專家學者有國家檢察官學院原黨委書記、院長石少俠教授,中國法律史學會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法制史研究室主任張生研究員,江西財經大學法學院謝小劍教授,華東政法大學法律史研究中心、科學研究院王海軍副研究員。來自國家檢察官學院,遼寧、福建、河南、廣東、重慶、四川、陜西、江西等省檢察機關的近40名代表參加會議。與會代表圍繞新中國檢察制度的經驗與特色、蘇聯檢察制度對中國的影響、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檢察制度等話題進行了研討。
徐鶴喃教授在發言中指出,1931年的11月7日,黨領導的中華蘇維埃政權建立,作為革命政權重要組成部分的人民檢察就開始起航。選擇這個日子,在革命搖籃井岡山舉辦研討會,有不忘初心的寓意。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人民檢察事業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全國人大十三屆六次會議剛剛通過了《刑事訴訟法》《人民檢察院組織法》的修改決定,為新時代檢察工作創新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和保障,在這個時間節點上回望檢察、深化理論研究和實踐交流具有重要意義。本次研討會側重于檢察制度、檢察史學術研究,富有特色和內涵,是國家檢察官學院和江西省檢察院在檢察研究方面的進一步合作,是堅持憲法定位,樹立正確的法律監督理念,正確認識和把握法律監督功能與作用,深入學習、理解和貫徹執行兩法修改內容和要求的一個重要活動。
張國軒副檢察長在致辭中高度肯定了舉辦此次研討會的意義,介紹了江西的省情、歷史文化以及江西省檢察機關開展檢察制度和檢察歷史研究的情況,希望國家檢察官學院繼續加強對井岡山分院檢察理論和教學的指導,深化與江西省檢察機關科研合作,為新時代江西檢察工作創新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張生研究員認為在紀念檢察機關恢復重建40周年之際,在井岡山對檢察制度的創建與發展進行研討,具有特別的歷史意義。首先從歷史淵源的角度詮釋了“人民檢察制度”的人民本源性、人民主體性、人民宗旨性,從井岡山到瑞金,到后來的陜甘寧邊區、到全國各根據地政權,最后匯聚成共和國,人民檢察制度始終堅持源于人民、依靠人民、為了人民,正是“人民”之根,才有從幽微到輝煌的偉大歷史成就。其次從制度沿革的角度闡釋了“人民檢察制度”的中國實踐、中國特色,從中央蘇區學習蘇俄檢察開始,革命先驅就把革命的實踐經驗不斷融入檢察制度中,創設了諸多適合中國需要、行之有效的制度,積實踐之跬步而有系統完善的中國特色的檢察制度,可以說“實踐性”是人民檢察制度的魂魄。再次,修訂的《人民檢察院組織法》通過“四個維護兩個保障”明確了檢察制度的宗旨目的,是現代檢察制度的根脈之所在;組織法中規定的各項法律監督職權既是實踐的總結,又為法律監督的創新發展留下了制度空間。
石少俠教授認為,檢察機關法律監督職能的演進大體上經歷了三個階段,即一般監督、司法監督(或曰訴訟監督)以及新時代以司法監督為主、以有限的一般監督為輔的新型法律監督。其中,在第二階段,檢察機關行使了職務犯罪偵查職能,雖然監督對象和監督范圍大大縮小,但在監督手段和監督效力上大大強化。新時代法律監督面臨完成轉隸和建立公益訴訟制度兩大形勢,隨著民事公益訴訟和行政公益訴訟的全面展開,檢察監督職能必將大大拓展。
謝小劍教授在點評中闡述了對“特色”的理解。法律監督權的性質是我們的特色,既不同于歐陸檢察也不同于蘇聯檢察(最高監督、一般監督權)。檢察機關完全獨立于行政機關,且不采取一長制,以民主集中制對檢察長進行制衡。職權上的特色在于批捕權以及訴訟監督權,職務犯罪偵查反而不能說是特色。檢察機關通過建議權、抗訴權等實現法律監督權,這是一種柔性而非剛性的,有限的監督。
國家檢察官學院檢察史研究中心主任閔釤梳理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檢察制度”概念的生成與演化,提出從兩個層面去理解“特色”,一是我國政法體制的共性特色,比如堅持黨對政法工作的絕對領導、以人民為中心、服務大局等,二是我國檢察的個性特色,比如本土化的法律監督、審檢并立體制、檢委會制度以及新時代公益訴訟檢察的生長等。
重慶市永川區檢察院四級高級檢察官張福坤從檢察機關偵查權角度切入,認為檢察機關應當有偵查權,這是由檢察權的本質屬性決定的,也是權力制約的客觀需要。
王海軍副研究員著重闡述了蘇聯檢察與中國檢察之間的關聯。他認為,新中國檢察制度是在移植蘇聯法過程中構建的,檢察機關建立的理論、法律監督機關的定位、檢察機關體系、垂直領導制、檢察權及其行使、一般監督都是在蘇聯檢察制度影響之下形成的。中國檢察制度自我發展過程中進行了本土化,但觀念和意識形態方面,其“血液”中仍有著蘇俄檢察的機理。
遼寧省大連市檢察院朱仁政處長認為關東解放區檢察制度實現了檢察機關邁向法律監督性質的歷史性跨越,是蘇聯檢察與新中國檢察之間的“橋梁”。
江西省檢察院研究室羅軍主任在點評中則強調,研究蘇聯檢察制度對于了解人民檢察的“基因”很有意義,同時還要注意蘇聯檢察歷史上的教訓,比如肅反運動等。
河南人民檢察博物館館長熊奎闡述了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國家公訴處和國家公訴員的歷史意義,強調鄂豫皖革命根據地是人民檢察制度的主要發源地之一。
國家檢察官學院教師韓嘯博士著重闡述了中央蘇區檢察、監察制度與蘇聯同時期制度的選擇性繼受的歷史關系,分析了其中的“不變”與“變”,并認為這種狀況與當時蘇聯高度集中統一的檢察監督(法律監督)體系尚未完成,檢察和監察的職能關系處于某種“糾纏”狀態有密切關系。
江西省檢察院四級高級檢察官袁宗評認為,工農檢察部脫胎于前蘇聯工農檢查院,與國民政府之監察院也有一定的淵源關系,是兼有行政監察和行政違法、職務犯罪檢察雙重職能的極具蘇區特色的“行政檢察機關”。
江西省瑞金市檢察院檢察長葛振瑞認為,蘇區時期的行政檢察監督具有主動性、廣泛性、強制性、群眾性的特點,具有借鑒意義。
陜西省檢察院四級高級檢察官劉鵬認為陜甘寧邊區檢察制度在黨的“一元化”領導、體現法律監督色彩和公益訴訟方面對新時代檢察工作具有啟示意義。
這次研討會具有填補空白意義的是對川陜蘇區檢察制度的研究。四川省巴中市檢察院黨組成員李良彬介紹了該院建設川陜蘇區檢察歷史展陳設施的規劃。巴中市通江縣檢察院檢察官唐曉冬介紹了川陜蘇區的檢察制度和史料收集情況。
河南省新縣檢察院檢委會委員譚先偉談了自己對革命根據地檢察制度的成就和遺憾的看法。福建省上杭縣檢察院檢察官助理廖墨嵐介紹了閩西蘇區的檢察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