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翠婷 李麗玲/文
當前我國民事法律關系的各個領域均有未成年人權益受侵害的現象出現,而未成年人因受其年齡、身心的限制,當其合法權益受到不法侵害時,卻不能作為獨立的訴訟主體提起民事訴訟以此獲得法律保護;同時存在其監護人、法定代理人在可以代為履行訴權時,又因法律知識的缺乏或因訴訟費用問題等而怠于履行,甚至存在監護人、法定代理人趁機侵犯未成年人合法利益的情況。所以未成年人作為民事權益保護中的特殊主體,需要國家司法機關給予特別關注和保護。但事實上我國未成年人司法權益保護形勢嚴峻,總體存在“重刑輕民”的情況,就在檢察機關內部未成年人檢察刑事訴訟業務如火如荼開展之時,未成年人遭民事侵權卻得不到妥善解決的事件屢屢曝光,這反映出我國現有的未成年人民事司法救濟、法律援助制度的缺陷,未能全面有效的保護未成年人合法民事權益,可恰恰民事權益才是影響未成年人成長的最主要因素,以往檢察機關民事訴訟監督多是事后監督,通過發現錯誤民事裁判然后提起抗訴,但往往此時不公平的裁判已經嚴重侵害到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救濟也只能是補償性的,所以檢察機關必須通過革新,加強對未成年人民事訴訟監督,將事后監督轉變為事前監督、全面監督,以此來加強未成年權利的司法保障力度。
我國支持起訴制度始于1982年《民事訴訟法(試行)》,隨著社會市場經濟的發展,民事訴訟越來越強調市場主體的私權自治、意思自治,學術界也出現支持起訴存在立法缺陷、公權干預私權之嫌的聲音,因此一直有關于支持起訴制度存廢的爭議。但《民事訴訟法》幾經修改,支持起訴始終保留在民訴法的法典當中,并作為民訴法基本原則之一,存在即是合理,說明支持起訴制度是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時代發展應運而生的產物,必然也將長期發展下去。
《民事訴訟法》第15條規定:“機關、社會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對損害國家、集體或者個人民事權益的行為,可以支持受損害的單位或者個人向人民法院起訴”。檢察機關作為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法律監督機關,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捍衛者,既是國家司法機關又代表國家與社會公共利益。結合支持起訴立法旨意,檢察機關作為支持起訴主體有其天然優勢,雖然目前因法律缺位導致檢察機關支持起訴工作的開展艱難,但過往實踐中,檢察機關提起不少支持起訴的典型案例并積累了非常好的經驗,在現實中檢察機關已經成為支持起訴案件的主要主體,對推動支持起訴實踐發展起到了核心的帶動作用。
1.國家親權和共同保護理論。國家親權理論認為,未成年人是國家的公共財產,不僅僅隸屬于未成年人監護人個人,即是說未成年人的利益也屬于社會公益的一類,因此,對未成年人的教育和照顧,國家應主動介入,對其盡扶助義務。雖然國家親權理論屬于英美法系未成年人司法制度的基本理念,但在大陸法系未成年人司法制度的構建中也發揮了重要影響。所以未成年人作為民事權益保護中的特殊主體,由于自身年齡、能力的限制,難于實現真正的意思自治,檢察機關應當給予特殊的保護。檢察機關支持未成年當事人提起民事訴訟制度的建立,是對傳統民事訴訟制度的革新與突破,充分將國家親權原則體現到未成年人民事訴訟中來,既有利于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保護,又順應了未成年人司法保護的國際發展趨勢。
2.兒童利益最大化原則。為維護兒童權益,聯合國在《兒童權利宣言》《兒童權利公約》提出各國制定法律時應以“兒童的最大利益”為首要考慮、并要體現“兒童利益優先原則”,我國作為《兒童權利公約》締約國發布了《90年代中國兒童發展規劃綱要》,其中要求各級部門堅持“兒童利益優先原則”。檢察機關立足于檢察職能,根據“兒童利益優先原則”,在法律監督的視野下積極尋求和研究維護未成年人民事權利的方法和途徑,幫助弱勢未成年人提起訴訟,以實現兒童的利益最大化保護。
我國檢察機關在支持起訴中的定位,通說認為應有別于其他國家機關,檢察機關支持起訴時必須要出于保護國家利益和公共利益的需要。但國際上許多國家明確規定檢察機關可以參與民事訴訟,如自然人身份案件中宣告失蹤、死亡案件、確認身份案件、收養、監護案件等均是運用檢察公權力,通過幫助弱勢群體或個人實現訴訟權利而介入到民事訴訟當中。支持起訴作為民訴法基本原則,其立法目的在于維護國家、集體與個人的合法權益,《民事訴訟法》第15條對支持起訴對象沒有進行嚴格限定,但根據支持起訴立法旨意看,弘揚社會主義道德風尚,扶助弱小,幫助非出于權利處分意愿而未起訴的受害人,使他們可以在訴訟中與對方當事人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并通過司法程序實現自己的合法權益是主要目的,由此可推斷出弱勢群體是其中最需要支持起訴的對象之一。在民事訴訟中,基于雙方立場的對抗性,民事訴訟法上的弱勢群體應當是指由于訴訟能力的差距與不對等而造成對訴訟的不充分應對,制約合法權益實現的涉訟群體。未成年人無論從經濟水平、法律水平、社會地位、生理特點等因素都可能造成的自身應訴能力、訴訟心理方面的不足,導致其相對弱勢,訴訟能力的弱勢情況將導致未成年人當事人無法有效地提起訴訟或在訴訟中無法充分行使訴訟權利,從而使其訴權落空。這些不利的訴訟因素得不到有效解決,不僅損害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還有可能導致一系列社會秩序的紊亂,因此一個強有力的支持訴訟主體出現幫助未成年人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權益,顯得尤為重要。檢察機關在支持未成年弱勢群體起訴時的定位,是基于支持起訴固有的社會干預性,此時檢察機關在支持起訴中的定位與其他國家機關、單位無異,只是檢察機關由于具有天然的保護者身份和中立者身份,必然成為支持未成年人起訴的最佳主體。
檢察機關支持未成年人起訴不僅有法律依據,也是在履行全面的民事訴訟監督職能,是服務社會的客觀需要。首先對民事訴訟監督是《憲法》和法律賦予檢察機關監督職能一個重要方面,但按照目前事后監督的工作模式,檢察機關在維護社會公益、保護弱勢群體合法權益、實行公平正義上發揮的作用非常有限,而支持起訴可以很好的拓展檢察機關在民事訴訟監督的實踐路徑。加之全國檢察機關未檢部門都正在積極探索涉未成年人民事檢察工作的職能轉變,探索更能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未成年人保護法理實踐和制度,加強民事法律監督,積極打破以往檢察機關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單一保護局面,所以,檢察機關開展涉未成年人支持起訴工作,維護未成年人民事權益,健全少年司法的法律體系,是檢察機關順應實踐需要的結果,也使檢察制度創新發展迎來新的挑戰和契機。
1.合法性原則。合法性原則要求檢察機關支持未成年當事人提起訴訟,只能在法律的框架下探索和創新,才能真正實現支持起訴的正當性和有序性,因此合法性原則是檢察機關在支持起訴時應遵循的最主要原則;同時檢察機關支持起訴不得干預訴訟進程,確保法院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為此檢察機關對民事訴訟程序監督與支持起訴職能應當分別交由兩個部門行使,避免檢察機關參與訴訟時出現既是運動員又是裁判的尷尬局面;最后檢察機關支持未成年人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不能成為未成年當事人的代理人,不得代為行使、支配未成年當事人訴訟權利,更不能以保護弱勢者權益為名,侵害另一當事人訴訟權利,損害其合法權益。
2.適當性原則。由于檢察機關支持起訴始終是國家公權對私權糾紛的介入,從權力制衡的角度看,為避免發生檢察機關公權力濫用的情況,檢察機關支持未成年人提起民事訴訟要保持介入的“謙抑性”,必須遵循適當原則。這個原則要求,一是支持起訴前要遵循窮盡私權救濟,鼓勵未成年人盡可能多的選擇可行的救濟手段,避免檢察機關公權力過早、過多的介入;二是檢察機關支持起訴案件范圍的限制。檢察機關支持未成年提起訴訟,但并非所有涉未成年人民事案件均要支持起訴,只有當未成年人在民事訴訟中處于相對弱勢地位,且難于正確表達意愿,以及無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案件才需要,也因此檢察機關對民事訴訟有限介入才不會與私權自治、意思自治原則產生矛盾;三是必須正確認識檢察機關在支持起訴中的角色定位。檢察機關只能以支持者身份參與民事訴訟,既不能因為支持者缺位,導致未成年當事人個人合法權益得不到應有的保護,檢察機關也不能在訴訟中越位,如介入太深容易產生當事人之間訴訟地位因國家公權力的過多介入而顯失公平。
3.尊重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檢察機關支持未成年人提起民事訴訟,目的是扶助弱小,保障未成年當事人處分權的行使,應當以未成年當事人具有起訴的意愿為前提,除出現監護人侵害未成年人權益的情況,對屬于未成人私權范疇的權益處分,還應當尊重其監護人意見。檢察機關絕不能越俎代庖把自我意志強加于未成年當事人身上,置當事人處分權于不顧。所以尊重未成年當事人意思自治必須貫穿支持起訴制度的始終,要充分體現出檢察機關從屬和輔助的地位。假如未成年當事人自身民事權益受到侵害,但其和監護人均自愿放棄自己的民事訴權,非屬監護人侵權的危急案件檢察機關不適宜支持起訴。
1.監護資格案件。父母具有撫養、保護、教育未成年子女的義務,但現實生活中監護人不履行監護職責,甚至對子女實施虐待、性侵或者其他侵害行為時有發生,監護人對子女生而不養、養而不教、教而不當現象越來越突出。根據《民法總則》規定當監護人不履行監護職責或者出現侵害被監護人合法權益的,應當承擔相應的責任;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有關人員、單位的申請,撤銷監護人的資格。對此檢察機關完全可以依法支持有關單位、未成年當事人請求法院撤銷監護人的監護權,或者變更監護人。
2.人格權糾紛、繼承糾紛、受教育權案件。近年來,在未檢刑事案件審查、社會調查中顯示犯罪嫌疑人父母離婚現象普遍,家庭離異對子女健康成長造成極大的威脅,當監護人對未成年子女不予照管或引導,導致未成年子女身份權、健康權、繼承權、道德品行、受教育權等受到侵害,而未成年人由于身心的特殊性,認識能力、識別能力和訴訟能力均不足,無力維護自己的合法民事權利,此時檢察機關可以依法支持未成年當事人向法院提起侵權民事訴訟,如收養案件、親權案件、繼承權案件以及財產管理權喪失的宣告請求權案件、義務教育因父母不付學費而引發的民事訴訟案件等。
3.未成年人的人身侵權案件。除了對涉及未成年人家事審判案件的支持起訴外,檢察機關未檢部門在刑事案件中也常常發現涉未民事侵權糾紛線索,檢察機關控申部門也會接到一些涉未人身侵權糾紛舉報,如校園欺凌傷害、非法用工侵權、未成年人之間的人身傷害和意外傷殘等案件中未成年人維權問題,這些案件都有共同屬性,雖然可能只損害未成年人個人民事權益,但未成年被害人均處于弱勢地位,不能獨立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為了彌補未成年人訴權的欠缺,檢察機關有必要對此類案件給予協助和支持,讓支持起訴最大限度地維護未成年人的合法利益。
1.法律幫助。檢察機關支持起訴涉未案件,在法律允許的范圍應向未成年當事人提供法律服務,首先為未成年當事人擬提起訴訟可能涉及的法律知識、訴訟程序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說明,以增強其運用法律和訴訟途徑解決糾紛的能力,保障未成年當事人運用司法手段維護民事權益;對部分案件未成年人監護人不敢維權、怠于維權的案件應對其宣傳法律知識,加強其法制意識,鼓勵其提起訴訟。此外檢察機關還可以協助未成年當事人請求減免訴訟費用、申請法律援助,幫助書寫文書等事務,給予指導性幫助。
2.調查取證。根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對民事審判活動與行政訴訟實施法律監督的若干意見(試行)》人民檢察院可以向當事人或者案外人調查核實。這表明“兩高”對于檢察機關在民事訴訟中調查取證權是持肯定態度的。檢察機關在支持起訴過程中的定位是幫助弱勢當事人解決起訴困難,對被支持當事人的證據收集能力進行補強,指導其收集證據的方法和種類。 但未成年人在弱勢群體類別中又顯得更加特殊,一是因為未成年人自身能力的限制,通常無法收集到證據提起訴訟;二是涉未民事訴訟大部分需要調取相關證據。鑒于此現實狀況,以有利于維護未成年弱勢群體的合法權益的角度,檢察機關經申請幫助調取證據,是維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有效途徑。當然檢察機關調查取證權也要合法依規,并適用嚴格的限制條件。
3.提交支持起訴意見書。檢察機關決定對未成年當事人支持起訴后,可以向法院提交《支持起訴意見書》同時一并提交調查獲取得的證據材料。《支持起訴意見書》可以在未成年當事人提交民事起訴狀時一并提交法院,也可以在法院受理案件后提交,但最遲應在一審開庭前送達人民法院。《支持起訴意見書》內容應當包括支持起訴機關、原告、被告、基本案情、檢察機關支持起訴原告請求內容,支持起訴的依據、理由及相關證據。
4.出席法庭。法庭審理期間,檢察機關與法院經協商同意可以出席法庭,在庭上宣讀支持起訴意見書、并對自己調查移送的證據予以出示并進行質證,提供法律意見等。檢察機關出席法庭是支持原告的訴訟活動,應有限介入,不能變成代理人或者當事人的代言人。
5.訴中參與調解。在尊重雙方當事人處分權的基礎上,檢察機關在涉未支持起訴民事訴訟中可以對當事人進行法制教育、思想疏導,參與到民事調解中,引導當事人平等協商解決糾紛。根據調查顯示,在實踐中檢察機關支持起訴案件在訴中大部分以調解方式結案,這種檢察機關參與到訴訟中與法院共同調解民事訴訟雙方糾紛的模式已逐漸形成趨勢,也使檢察機關支持起訴向縱深發展,是支持起訴的有益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