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百淞
再過幾天,我們即將迎來農歷戊戌年。一些外國商家挖空心思,將“狗”植入自己的品牌文化,藉以贏得中國人的好感。
有人曬出圖片,據說是某大牌推出的狗年紅包——正面赫然印著金色大字“狗”。此圖一出,吐槽之聲洶洶而至。有人說這是一箭雙雕,既送了錢,又罵了人;還有人說這是對“單身狗”的嘲弄。無獨有偶,有幾家服裝品牌也把“狗”字印在了自己的商品上。真是“離本趣末,事以偽成”。
近幾十年來,越來越多的西方人出于好奇心理,開始關注中國文化資源,甚至將漢字作為一種特殊符號添加到服飾、文身、器皿、建筑之上,在局部地區掀起了一股強勁的“中國風”。不過,應該指出的是這股“中國風”鮮少觸及中國文化的深層涵義,只是停留在粗淺層面的消費、裁剪。
有些人不解個中緣由,一旦遇到國外品牌打上十二生肖、中國年、青花瓷等標記,就高興得不得了,誤認為西方社會開始推崇中國傳統文化,以愛者如寶的臆測態度對待產品設計的表面現象。殊不知,好奇不等于熟知,熟知不等于理解。我們不能奢望西方人都能全面深刻地理解中國文化。
同樣,不少中國人覺得店鋪名稱、服裝款式、企業標識、生活方式都要有點洋范兒,把各種“洋節”過成購物節,但對這些“洋玩意”背后的歷史真相知之甚少。
無論是西方人點綴中國文化元素,掀起強勁的“中國風”,還是一些中國人盲目熱衷消費舶來品,其實都是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弱智化”的必然結果,或者說是快餐文化的縮影。“弱智化”不是某個國家或地區的特殊現象,而是國際化的普遍現象。它的運行機制可以用“簡化”二字加以概括。大致說來就是,普通人在日趨加快的生活節奏的裹挾下,不再推崇繁復的創造與創新,不再追求超高的藝術標準和文化標準,而是對思想、教育、文化、藝術進行簡化處理,以期贏得受眾的廣泛贊譽。
為扭轉“弱智化”的不良傾向,持續推進文明對話是改變現狀的根本舉措。
對待中國文化,我們既不能自暴自棄,又不能自矜功伐,而應不偏不倚,培育元氣,直道而行。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過程中,中國文化勢必走出國門,走向世界。與其寄希望于西方人的粗淺青睞,造成文化產品質量的降低,不如創新傳播機制,利用外國民眾聽得到、聽得懂、聽得進的途徑和方式,準確系統完整地講好中國故事,增強中國文化的感召力和影響力。孟子曰:“先立乎其大者,則其小者不能奪也。”我們必須從文化自信的高度出發,堅守中華立場,因地制宜,與時俱進,通過幾代人的不斷努力,真正讓中國文化走出去。▲
(作者是民間傳統文化學者)
環球時報2018-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