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倩+馬秀娟+王彩霞
【摘要】目的 探究手術患者發生切口感染的手術室相關因素及對應的護理對策。方法 選取2016年6月至2017年7月在我院手術室實施手術治療的患者100例作為研究樣本,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50例。收集對照組患者的臨床治療相關資料,對其手術部位的切口感染狀況展開分析,并提出切口感染的相關誘發因素及對應護理策略,觀察組患者應用提出的護理策略開展護理工作,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切口感染狀況。結果 觀察組中發生切口感染情形患者2例,切口感染發生率為4.0%,對照組中發生切口感染情形患者7例,切口感染發生率為14.0%,觀察組切口感染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 對手術室內運用手術治療方式展開救治的患者實施切口感染相關因素分析,將分析結果作為依據,提出對應護理策略,并將提出的護理策略應用于臨床實踐中,有助于降低患者術后切口的感染率。
【關鍵詞】手術患者;切口感染;手術室;因素;護理對策
【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7.34..01
手術患者的切口感染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外科感染情形,患者術后切口感染通常是由多個因素共同作用所產生的結果,而手術室因素引發的切口感染是一項十分關鍵的內容[1-2]。本次研究將我院手術室實施手術治療的患者100例作為研究樣本,探究手術患者發生切口感染的手術室相關因素及對應的護理對策?,F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6月至2017年7月在我院手術室實施手術治療的患者100例作為研究樣本,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50例。對照組男女比例為26∶24,年齡24~75歲,平均為(47.65±4.29)歲,急診手術病例與擇期手術病例之比為17∶33,其中骨科手術、普外科、婦產科手術對應病例數分別為16例、23例、9例、2例;觀察組男女比例為27∶23,年齡23~72歲,平均為(49.62±3.84)歲,急診手術病例與擇期手術病例之比為18∶32,其中骨科手術、普外科、婦產科手術對應病例數分別為17例、22例、8例、3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手術方式等方面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收集對照組患者的臨床治療相關資料,對其手術部位的切口感染狀況展開分析,并提出切口感染的相關誘發因素及對應護理策略,觀察組患者應用提出的護理策略開展護理工作,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切口感染狀況。
1.3 觀察指標
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切口感染狀況。
1.4 統計學處理
數據用到SPSS 13.0軟件。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3 討 論
對給予手術治療的患者來說,術后切口感染是一種外科治療過程中比較常見的并發癥,也是一種多發病癥,術后切口感染同樣也是醫院外科比較常見的一種醫院感染類型[3]。若患者術后出現切口感染情形,則會在一定程度上減緩患者的切口愈合進程,且極有可能致使患者切口發生裂開情形。術后切口感染不僅會延緩患者的康復進程,增加患者在院治療時間,同時也會增加患者的住院費用,給患者帶來一定的經濟負擔,引發諸多近期及遠期并發癥,嚴重情況下可能會導致患者出現全身性的感染狀況[4]。因此,在患者實施手術治療方式后,應給予對應的護理措施,才能確?;颊咝g后順利康復。
研究發現,觀察組患者中發生切口感染情形患者2例,切口感染發生率為4.0%,對照組中發生切口感染情形患者7例,切口感染發生率為14.0%。由此可見,觀察組切口感染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對手術室內運用手術治療方式展開救治的患者實施切口感染相關因素分析,將分析結果作為依據,提出對應護理策略,并將提出的護理策略應用于臨床實踐中,有助于降低患者術后切口的感染率。
參考文獻
[1] 王偉紅.手術患者發生切口感染的手術室相關因素分析及護理對策[J].護士進修雜志,2013,28(9):786-789.
[2] 蔣泰君,李 兵.手術患者發生切口感染的手術室相關因素分析及護理對策[J].醫藥前沿,2017,7(3):11-12.
[3] 戴銀偉.手術患者發生切口感染的手術室相關因素分析及護理對策[J].中國現代醫生,2017,55(15):144-146,150.
[4] 黃 蓉.手術患者發生切口感染的手術室相關因素分析及護理對策[J].母嬰世界,2016,(6):174.
本文編輯:吳宏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