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
【摘要】目的 探討采用凍干重組人腦利鈉肽治療急性失代償性心力衰竭的臨床療效。方法 選取2015年3月~2017年3月于我院接受治療的急性失代償性心力衰竭患者62例作為研究對象,對比采用常規治療(對照組,30例)與在常規治療措施基礎上增用凍干重組人腦利鈉肽治療(觀察組,32例)的臨床療效差異。結果 觀察組患者在接受了上述治療措施后,其臨床治療總有效率達到了96.88%,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4.402,P<0.05)。結論 臨床上在治療急性失代償性心力衰竭時可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增用凍干重組人腦利鈉肽治療方法,能夠顯著提高臨床治療效果,可在臨床上予以推廣應用。
【關鍵詞】急性失代償性心力衰竭;凍干重組人腦利鈉肽;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R541.6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7.24..01
急性失代償性心力衰竭的病發是因心臟出現急性病變,進而引起心輸出量下降,對肝、腎、心、腦等重要人體器官難以正常供血,進一步引發肺部淤血的臨床綜合癥狀。急性左心衰在臨床上十分常見,患者在患病后常表現出面色蒼白、呼吸困難、大量出汗等癥狀,多可見于心臟病終末期,且有著較高的臨床發病率,較易反復出現[1]。凍干重組人腦利鈉肽能夠在不激活神經內分泌系統活性的前提下,實現對急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流動力障礙的有效改善,臨床上將之應用于 心血管疾病治療中效果顯著。在本次研究中,重點就凍干重組人腦利鈉肽治療急性代償性心力衰竭的臨床療效展開具體探究,現報道
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3月~2017年3月于我院接受治療的急性失代償性心力衰竭患者62例作為研究對象,將患者依據門診編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兩組。其中觀察組32例,男18例,女14例,年齡37~75,平均年齡(58.7±3.2)歲,病程2~13個月,平均病程(7.5±2.4)個月;對照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齡37~76歲,平均年齡(58.5±3.1)歲,病程1~13個月,平均病程(7.6±2.7)個月。對比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對患者采用硝酸甘油注射液(國藥準字H20058649,生產企業:山東圣魯制藥有限公司)進行治療,以20 μg/min行靜脈滴注。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增用凍干重組人腦利鈉肽(國藥準字S20050053,生產企業:蘇州蘇蘭生物醫藥科技開發有限公司)治療,初始劑量為1.5 μg/kg,而后采用0.0075 μg/(kg·min)予以持續靜脈滴注治療[2]。兩組患者均持續治療7 d。
1.3 療效評價標準
顯效:經臨床治療后患者的心功能分級改善程度≥2級;有效:經臨床治療后患者的心功能分級改善程度≥1級;無效:經臨床治療后患者的心功能分級未有任何改善甚至加重。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觀察組為96.88%,對照組為80%,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 論
急性失代償性心力衰竭是一種有著較高死亡率的心血管疾病類型,患者大多是由于突發性的心輸出量下降,致使肝、腎、心、腦等重要器官供血不足,致使肺循環壓力異常升高同時出現嚴重淤血癥狀[3]。左心衰在臨床上常出現陣發性呼吸不暢;右心衰則會產生肝臟腫脹、腹水與雙下肢水腫等病癥,情況嚴重者甚至會產生心源性休克。
凍干重組人腦利鈉肽的作用類似于體液因子內的人腦利鈉肽,可起到減小交感神經活性、拮抗腎素及血管緊張素以及醛固酮系統排鈉利尿的效果,在急性失代償性心力衰竭的發展過程中可起到預防心臟出現惡性轉歸的效果,同時利用纖維原細胞的保護效果還可發揮出延緩心臟肥厚增生及纖維化作用。同時凍干重組人腦利鈉肽對于血管擴張還可起到一定的選擇性效果,可糾正血流動力學紊亂、抑制抗神經-內分泌過敏、排鈉利尿等作用,從而實現對心血管系統的有效防護。本次研究結果亦表明,采用凍干重組人腦利鈉肽治療的觀察組其臨床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表明采用凍干重組人腦利鈉肽可實現對患者臨床癥狀的有效環節,促使患者的心臟功能得以顯著改善,減輕心臟負荷壓力,延長患者發展至終末期的時間,兩組患者的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臨床上在治療急性失代償性心力衰竭時可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增用凍干重組人腦利鈉肽治療方法,能夠顯著提高臨床治療效果,可在臨床上予以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吳建華,蔡曉盛,潘景業,等.Rh-BNP聯合硝普鈉對急性失代償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流動力學、心功能及循環因子水平的影響[J].中國生化藥物雜志,2017,44(5):240-242.
[2] 多新奇.[J].中國科技財富,2016,9(1):82-83.
本文編輯:劉帥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