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亞楠+霍晶晶+任建平
【摘要】目的 通過分析消化系統疾病患者對食物的不耐受狀況,從而總結飲食護理方式。方法 選取2016年10月~2017年6月來院接受治療的消化系統疾病患者80例,將其對食物的不耐受狀況進行統計,并對患者血清中食物特異性IgG進行檢測。根據統計結果,為患者提供相應的飲食護理。結果 在11種常見食物中,消化系統疾病患者對雞蛋的不耐受程度最高,高達56.25%;對小麥的不耐受程度最低,占18.75%。在常見的5種消化系統疾病中,結腸息肉患者和膽囊炎患者的IgG陽性率最高。結論 患有消化系統疾病者對食物的不耐受狀況發生率較高,需要根據不同食物的特異性IgG水平及時調整患者飲食,最大可能地降低疾病的發生率。
【關鍵詞】消化系統疾病;不耐受狀況;飲食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7.26..02
食物不耐受狀況是指人的免疫系統將某種進入體內的食物當成有害物質,從而對這些物質產生過度的免疫性反應,使得機體產生IgG抗體,引起組織發生炎癥反應[1]。根據有關調查顯示,近些年對食物產生不耐受狀況的人群越來越多。而對此類情況,最好的辦法就是盡早發現患者對不耐受的食物做好預防工作。因此,本次研究中對80例消化系統疾病患者血清中食物特異性IgG進行檢驗,并統計患者的食物不耐受
狀況,從而為患者提供合理的臨床護理意見。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0月~2017年6月來院接受治療的消化系統疾病患者80例,其中男36例,女44例,年齡20~68歲,平均年齡(38±2.2)歲,病程1~4年,平均病程(2.9±0.4)年。本次研究獲得有關部門批準,且所有參與本次研究的對象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患者于早晨空腹時,抽取靜脈血3 mL,在高速離心狀況下分離血清。同時采用間接酶免疫吸附法檢測血清特異性IgG,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進行食物特異性IgG檢驗[2]。檢驗主要成分為:牛肉、西紅柿、雞蛋、魚肉、雞肉、豬肉、小麥、土豆、蝦、牛奶。
1.3 評價標準
根據食物特異性IgG檢測結果,將其分為輕度敏感、中度敏感、高度敏感;同時,根據患者血清特異性IgG檢測結果,將其分為陰性與陽性。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例數(n)和百分率(%)表示。
2 結 果
2.1 不同食物患者的不耐受情況
本次實驗中,對10種常見食物的IgG水平進行統計,研究結果表明:消化系統疾病患者對雞蛋的不耐受程度最強,高達56.25%,對小麥的不耐受程度最低,僅為18.75%。見表1。
2.2 不同疾病患者食物特異性lgG檢測結果
本次研究中,對5種常見的消化系統系統疾病患者的食物特異性IgG進行檢測,并對其陽性結果進行統計,結果顯示:80例患者中食物特異性IgG為陽性反應者71例,其中膽囊炎與結腸息肉患者的陽性率最高。見表2。
3 討 論
本次研究中,對食物的不耐受狀況進行統計,可在某種程度上幫助患者找出病因,從而制定合理的飲食計劃,避免使用不耐受食物,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為了改善消化系統疾病患者的病情,必須進行合理的飲食護理。為此,需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1)改善不良飲食習慣。根據患者的自身情況,指導患者不要食用自身不耐受的食物,以其他種類的食物替代。同時,烹飪時盡量多煮、多燉,忌食辛辣食物。(2)對不耐受食物做好監測、記錄工作。將患者食用食物后的狀況記錄下來,并根據患者實際情況決定哪種食物可食用,哪種食物不可食用,以減少疾病的發生。(3)在重新食用“禁食”的食物時,必須保證患者此前的不耐受癥狀消失后進行。且做到循序漸進,可從輕度敏感食物開始,逐漸增加禁食食物的量和種類。
總之,分析統計消化系統疾病患者食物的不耐受狀況,進行合理的飲食護理,可降低患者不適,減輕病癥,值得臨床推廣與應用。
參考文獻
[1] 王 佳.消化系統疾病患者血清特異性IgE及IgG檢測的臨床意義[D].大連:大連醫科大學,2015.
[2] 朱秀琴,劉曌宇.消化系統疾病患者食物不耐受狀況及飲食護理[J].護理學雜志,2010,25(03):80-81.
本文編輯:張 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