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晶晶+任建平+楊亞楠
【摘要】目的 探討癌癥化療患者的消化系統癥狀及飲食護理對策。方法 選擇2015年6月~2016年5月本院收治的110例癌癥化療患者,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5例。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觀察組采用飲食護理。對比兩組患者消化道癥狀及生活質量。結果 觀察組消化道癥狀情況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觀察組生活質量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針對癌癥化療患者,采取飲食護理可顯著改善患者消化道癥狀,提高其生存質量,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癌癥;化療;消化系統癥狀;飲食護理對策
【中圖分類號】R473.7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7.26..01
針對腫瘤患者而言,飲食方式非常重要和關鍵。大量臨床研究表明,癌癥化療患者只有保持良好的營養狀況以及飲食方式,才能夠更好的承受來自化療方面的壓力,提高臨床治療效果[1]。癌癥化療患者存在較多的消化系統癥狀,這些癥狀很大程度上影響到患者預后生活質量,對患者之后的治療和康復產生非常嚴重的影響[2]。本文選擇2015年6月~2016年5月本院收治的110例癌癥化療患者進行研究,探討
癌癥化療患者消化系統癥狀及飲食護理對策,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6月~2016年5月本院收治的110例癌癥化療患者,包括胃癌、直腸癌、食管癌、腎癌等多種癌癥類型,消化系統癥狀有食欲不振、口腔潰瘍、腹瀉、口干、便秘等。其中男60例,女50例,年齡21~62歲,平均年齡(41.5±5.9)歲。排除其他因素干擾,獲得倫理委員會批準,與患者簽訂知情同意書。將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5例。對照組男31例,女24例,年齡21~61歲,平均年齡(41.9±5.4)歲;觀察組男29例,女26例,年齡22~62歲,平均年齡(40.4±6.3)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
1.2.2 觀察組采用飲食護理,具體如下。
(1)食欲不振、厭食:患者化療后,初期會表現出食欲不振等癥狀,主要是因為患者體內的惡性腫瘤在生長過程中,機體在毒素的作用下遭到破壞,另外,化療藥物能夠一定程度上改變緩和味覺,導致患者食欲下降。針對這一情況,可更換食譜,改善烹調方式,多食用水果蔬菜,不僅可提高患者的身體抵抗力,同時還能很大程度上提高患者食欲。止吐劑需要遵醫囑合理選擇,飲食需要少量多次,避免食用過多刺激性食物,保證患者有足夠的熱量補充。
(2)口干、口腔潰瘍:在化療后1~2周,患者非常容易有口干、口腔潰瘍等并發癥出現,惡性腫瘤患者化療后患者骨髓造血功能會明顯下降,又因為飲水量減少,口腔位置會大量聚積菌群,口腔自潔功能下降,口腔內部環境被破壞最終出現口腔潰瘍。這類型患者需要及時補充維生素,避免食用過多咖啡、辣椒等刺激性食物。在化療后期,患者會出現口腔黏膜發炎等癥狀,喉嚨部位會存在一定的灼熱感,導致出現口干癥狀,針對這種情況,需要經常漱口,鼓勵患者多飲水,保持室內空氣濕度,可多飲用檸檬汁,緩解口干。
(3)吞咽困難、疼痛:食管癌或食管腫瘤患者,其食管受到壓迫,進而會出現有吞咽苦難、疼痛等癥狀,結合患者實際情況,選擇流質或半流質食物,少食多餐,重視熱量的攝取。
(4)腹瀉:少食用纖維含量多的食物,飲食以清淡為主,注意補充患者的水分和電解質,如蔬菜湯、番茄汁等。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消化道癥狀及生活質量。
1.4 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數據均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兩組患者消化道癥狀情況對比
觀察組消化道癥狀情況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對比
治療前,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平均生活質量(48.2±8.9)分,顯著高于對照組的(37.8±8.2)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 論
本次研究表明,觀察組消化道癥狀情況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生活質量評分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針對癌癥化療患者采用飲食護理,可顯著改善患者消化道癥狀,提高其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曲 慧,曲 穎.惡性腫瘤化療患者消化系統不良反應的飲食護理[J].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2014.
[2] 周艷君.癌癥化療患者的消化系統癥狀觀察及飲食護理對策[J].中國醫藥科學,2014.
本文編輯:張 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