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雨+楊曉旭
【摘要】目的 探討分析原發甲亢合并甲狀腺癌的臨床特點。方法 選取2013年7月~2017年1月在我院進行治療的原發性甲狀腺功能亢進患者600例中原發性甲狀腺功能亢進合并甲狀腺癌患者26例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回顧分析。結果 本次研究涉及的全部原發性甲狀腺功能亢進合并甲狀腺癌患者經過手術后均順利出院并在隨訪期間未見復發,占全部患者中的4.3%。結論 該疾病于手術前診斷較為困難,但在手術后早期發現并進行治療具有較為有效的預后。
【關鍵詞】甲狀腺功能亢進;原發性;甲狀腺癌
【中圖分類號】R581.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7.26..01
甲狀腺功能亢進簡稱甲亢,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而原發性甲亢在過往很少能檢查出與甲狀腺癌的聯合發病,隨著當代醫療科技的不斷發展,該疾病的檢測病例與報道逐漸上升。針對此狀況本文將針對我院近年來收治的原發性甲亢病患600例中患有聯合甲狀腺癌的26例患者作回顧分析,現將研究成果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7月~2017年1月收治的原發性甲狀腺功能亢進合并甲狀腺癌患者26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15例、女11例,年齡23~65歲,平均(40.3±16.5)歲。該部分患者占期間同為原發性甲狀腺功能亢進患者的4.3%,26例患者的臨床表現均存在典型甲亢的癥狀,主要表現為食欲亢進、心悸、手顫、乏力以及消瘦等。26例患者兩邊甲狀腺視為腫大程度各不相同,其中Ⅰ級腫大的患者數量為7例,Ⅱ級為18例,Ⅲ級9例。咋進行手術前,血清T3、T4值都高出正常范圍,經B超檢查的12例患者都顯示為兩側甲狀腺彌漫性腫大,促甲狀腺激素或正常或偏低。
1.2 治療的具體方案
為控制該組患者的臨床癥狀,在門診進行治療時,先給予抗甲亢藥物治療,待血清T3、T4值恢復正常后在行手術,術前準備均用常規碘劑。在手術的過程中被診斷為合并甲狀腺癌的為22例,予其執行峽部切除+患側腺葉全切+對側腺葉次全切除術。其中3例于手術之后根據石蠟切片病理診斷為雙側甲狀腺癌,在術后1~2個星期再次執行手術(殘余腺體全切),術中診斷為原發性甲狀腺功能亢進實施次全切的4例(經石蠟切片診斷為合并甲狀腺癌在術后兩周以內進行第2次手術,其中有2例實施患病一側殘留腺體全切,另外2例需實施雙側殘留腺體全切)。
1.3 病理結果
本次研究涉及全部26例患者全部為彌漫性甲狀腺腫合并甲狀腺癌,其中單側癌腫20例,左邊為12例,右邊為8例,雙側癌腫為6例。按照按腫塊大小劃分:大于2 cm的為3例,小于2 cm的為23例,其中,小于1 cm的為15例,以上全部患者的淋巴結都未發現有轉移現象。另外,在本次研究中,共7例患者是經石蠟切片病理診斷為合并甲狀腺癌。
2 結 果
全部26例患者在經治療后均治愈并順利出院。不定期對出院后的患者進行隨訪,時間為6~40個月,平均(18.5±2.5)個月。在隨訪期間,未發現有患者的甲狀腺癌轉移或復發;4例患者在不定期服用甲狀腺素片作為補充治療。剩下22例患者血清T3、T4值等各項指標均為正常。
3 討 論
原發性甲狀腺功能亢進合并甲狀腺癌的發病目前還沒有比較明確的方向,有學者認為甲亢與甲狀腺癌之間忽悠影響,但是,另一方面,越發多的報道表明該疾病的發病并非是偶然。Taneri等人的研究中表明,甲亢合并甲狀腺癌在甲亢病中的發病率可高達8.3%,遠高于常人的發病率0.01%,抗甲狀腺素的升高可能會與該疾病有關聯。
原發性甲亢在手術前難以診斷出合并甲狀腺癌。在本組研究中,全部病例均經手術中或者術后病理中發現并確診。出現漏診可能是因為暫時病癥的甲狀腺癌被雙側重大的甲狀腺所覆蓋,致使醫生在進行檢查時無法立刻發現并作出診斷,且臨床上對患者的診斷多為鰻魚與第一診斷,極少做深入的檢查,再者就是,對甲狀腺癌的認識程度還有待提升。在術中應及時做好跑淋巴結的記錄,并對甲狀腺癌提高警惕。
就目前而言,原發性甲亢聯合甲狀腺癌癥的主要治療手段仍以外科手術治療為佳,常用的模式是兩側甲狀腺行次全切除,術后依據血清T3/T4值的變化加以補充甲狀腺素避免病情的復發。參與本次研究的26例患者均在治療后得到恢復并無復發情況,說明該疾病在早期的發現中有著良好的治愈可能,因此,醫生在對該類疾病作出診斷之前,應多方面考慮患者體內可能存在的癥狀,提高對該類疾病的認識,幫組患者在治療的過程中避免二次手術,減少患者的身心煎熬一家減輕其家庭經濟負擔,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參考文獻
[1] 江學志.甲狀腺全切除治療原發性甲狀腺功能亢進癥合并甲狀腺癌24例[J].中國實用醫藥,2016,11(27):64-65.
[2] 張 信.甲狀腺全切除治療原發性甲狀腺功能亢進癥合并甲狀腺癌30例[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5,2(88):97-98.
[3] 吳 昕,于健春,康維明,等.原發性甲狀腺功能亢進合并隱匿性甲狀腺癌的外科診治[J].中國醫學科學院學報,2015,37(04):
402-405.
本文編輯:劉欣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