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灝
【摘要】目的 探究胸腔鏡解剖性部分肺葉切除手術技巧。方法 選取2016年9月~2017年7月在我院接受胸腔鏡解剖性部分肺葉切除術的患者60例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在單孔胸腔鏡下接受手術。結果 手術共切除了左肺下葉背段10例、基底段9例,左肺上葉舌段15例、尖前段12例;右肺下葉背段5例、基底段9例,無死亡案例,術后隨訪也沒有出現復發或死亡情況。結論 胸腔鏡解剖性部分肺葉切除術具有較高的安全性與可靠性,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關鍵詞】胸腔鏡;解剖性部分肺葉切除手術;手術技巧
【中圖分類號】R734.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7.26..01
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提高和檢查技術的發展,很多肺部小結節都一一被發現,同時這也給臨床診斷和治療帶來了很多挑戰。大量研究報道,對于周圍期型肺癌,亞肺葉切除的療效與肺葉切除相當,可以減少對肺功能的損傷,保留更多的肺組織[1]。因為亞肺葉切除術擁有眾多優勢,更適合心肺功能不全者和肺癌術后病變患者。亞肺葉切除術主要有肺楔形切除術和解剖性肺段切除術,楔形切除術由于淋巴結清掃不徹底等缺陷,一般用于治療肺功能較差的患者[2]。而解剖性肺段切除術可以保留更多的肺功能,所以在治療早期肺癌和肺良性病變方面更具優勢。再加上腹腔鏡和內鏡縫合器等手術器械的產生,胸腔鏡解剖性部分肺葉切除手術已成為胸外科常用的治療方式。本文就胸腔鏡解剖性部分肺葉切除手術技巧進行了分析,并選取了患者60例作為研究對象,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9月~2017年7月在我院接受胸腔鏡解剖性部分肺葉切除術的患者60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39例,女21例;年齡32~76歲,平均年齡為(53.2±6.50歲;病灶位置:左肺下葉背段10例、基底段9例,左肺上葉舌段15例、尖前段12例;右肺下葉背段5例、基底段9例。術前診斷:直腸癌術后肺轉移瘤15例,良性疾病12例,肺毛玻璃樣變13例,結腸癌術后肺轉移瘤20例。
1.2 方法
讓患者取健側臥位,將左右腋前線第5肋間作為切口,利用10 mm30度的胸腔鏡輔助手術,如果患者的肺裂發育不完整可采用“序貫單向式”由上而下進行。在處理血管、肺裂和氣管時應使用可旋轉頭部的肺直線切割縫合器,部分患者也可以使用普通的肺直線切割縫合器,從而降低治療費用。同時運用雙關節腔鏡輔助手術,將吸引器和電凝鉤頭適當彎曲,讓肺血管的游離達到骨骼化狀態。在切除肺葉時應采用“挖樹法”,首先將肺門根部劃圈,然后從下肺韌帶開始打開縱隔胸膜,為了能更好地進行淋巴結清掃操作,應先清除淋巴結。在清除淋巴結時,可以利用肺組織的自然牽拉作用,先清除淋巴結外側,然后再游離清除肺組織。
2 結 果
患者均完成了胸腔鏡解剖性部分肺葉切除手術,共切除了左肺下葉背段10例、基底段9例,左肺上葉舌段15例、尖前段12例;右肺下葉背段5例、基底段9例,無死亡案例,不同病理類型的手術時間、術后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和術后拔管時間數據見表1。術后對研究對象隨訪一年,均未發現復發或死亡病例。
3 討 論
全胸腔鏡肺葉切除術與常規的開胸手術相比能夠縮小切口長度,減輕患者的術后疼痛感和切口麻木感,降低切口感染發生率。同時,在胸腔鏡輔助下行肺葉切除術可以減少對肌肉的損傷,保護患者的肌肉功能。但是,在三孔法和四孔法胸腔鏡肺葉切除術中,副操作孔一般都是選擇肌肉層較厚的腋后線附近,這樣就會導致手術切口出現出血和疼痛等反應[3]。
單孔法在初期推廣有些難度,因為它的操作原理和三孔法與四孔法存在不同,多種器械會互相干擾,而且操作器械與胸腔鏡的加入導致操作位置發生了變化,所以持刀醫生與助手需要慢慢適應這一變化。首先參與手術的人員必須熟悉傳統的胸腔鏡操作技術,嚴格遵循胸腔鏡手術訓練曲線,讓持刀醫生在前,助手靈活移動位置。單孔法一般在腋前線第4根或第5根肋間進行,這樣可以更好地處理肺裂,但是女性患者的乳房會影響到切口的選擇。因此,臨床上把切口位置定為第5肋間距離腋前線3厘米左右的位置,這個位置的肌肉層較多,肺切割縫合器能更好地處理肺血管和支氣管。本文研究結果顯示,手術共切除了左肺下葉背段10例、基底段9例,左肺上葉舌段15例、尖前段12例;右肺下葉背段5例、基底段9例,無死亡案例,術后隨訪也沒有出現復發或死亡情況。這也進一步證明了胸腔鏡解剖性部分肺葉切除手術的優越性。
綜上所述,胸腔鏡解剖性部分肺葉切除術具有較高的安全性與可靠性,能夠最大程度地保留患者的肺功能,尤其適合老年低肺功能患者,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高樹庚,等.胸腔鏡解剖性部分肺葉切除手術技巧[J].中華胸部外科電子雜志,2016,3(02):122-124.
[2] 蔡海波,等.全胸腔鏡解剖性肺段切除術12例報告[J].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14,14(02):155-157.
本文編輯:吳宏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