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興良
2017年初,天津趙春華非法持有槍支被判處三年有期徒刑的案件引起社會公眾的廣泛關注。該案的教義學分析涉及槍支認定標準、目的性限縮解釋和責任排除事由等問題。
首先,對于刑法中的槍支如何理解,要參照槍支管理法規。根據《槍支管理法》第47條關于槍支的定義,槍支具有動力特征、發射工具特征、發射物特征以及性能特征。但在2008年公安部頒布《槍支致傷力的法庭科學鑒定判據》后,鑒定方法改變,槍支認定標準大為降低。在趙春華案中,問題同樣出在槍支鑒定標準上,即行政機關的認定結論在刑事訴訟程序中如何采用。并且,現在的槍支認定標準已經與《槍支管理法》關于槍支的規定相抵觸。
其次,目的性限縮解釋。在目前的槍支鑒定標準不能否定槍支而該當非法持有槍支罪的構成要件的情況下,需要進一步思考的問題是:能否根據對構成要件的實質判斷而出罪。非法持有槍支罪屬于預備犯轉化的危險犯,當槍支用于違法犯罪目的的情況下,持有槍支才具有潛在的危險。被告人非法持有槍支的目的是從事經營,可以采用目的性限縮的解釋方法,使主觀上不具有違法犯罪目的的情形排除在犯罪之外。
最后,責任排除事由的判斷。在趙春華案中,首先應當考察的是違法性認識錯誤。違法性的認識錯誤中的違法性是指實質違法性,相對于我國傳統刑法理論中的社會危害性。所謂缺乏違法性認識是指沒有認識到自己的行為具有對社會的危害性,因而排除犯罪故意。
出罪需要法律根據,沒有法律根據不能出罪,是司法理念的重大障礙之一。“依法入罪,以理出罪”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只有通過出罪事由的正確適用,才能使定罪量刑的結論具有合理性,并獲得公眾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