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網絡強國戰略思想和全國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會議精神,全面落實《國家網絡強國戰略綱要》《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綱要》,司法部決定運用云計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新技術開展“數字法治、智慧司法”信息化體系建設,以信息化引領和帶動司法事業發展,提升推進全面依法治國戰略的能力和水平,提出如下意見。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網絡強國戰略思想,緊緊圍繞“數字中國”和“智慧社會”戰略部署,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立足重新組建的司法部職能,著力打造“數字法治、智慧司法”信息化體系,實現司法系統信息化建設跨越式、融合式發展,不斷提升統籌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和行政立法、行政執法、刑事執行、公共法律服務的能力和水平。
——統籌規劃。汲取信息化建設的先進經驗,完善頂層設計,統籌制定發展規劃和統一數據標準,整體推進司法系統信息化建設。
——服務為本。以人民為中心,從業務實際出發,重視基層感受和群眾體驗,拓寬在線服務渠道,建設實用易用好用的業務應用。
——整合共享。對信息資源進行整合、規范和清理,現有業務應用和新建業務應用必須符合互聯互通、業務協同、信息共享的要求,數據資源按照統一要求進行匯聚共享。
——安全可控。分別建網承載涉密和非涉密業務信息,按照安全自主可控要求,構建高標準的安全防護體系,加強綜合防范,推動安全與應用協調發展,筑牢平臺建設和網絡安全防線,確保網絡和數據安全。
——復制推廣。基礎條件較好的省、市、區,要及時總結,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做法、經驗,為全面建成“數字法治、智慧司法”貢獻力量。
到2019年底,初步建成“數字法治、智慧司法”信息化體系,形成“大平臺共享、大系統共治、大數據慧治”的信息化新格局。
以“互聯網+”戰略為統領,建設“司法公有云”,搭建互聯網與政務外網應用互為補充、涉密網絡獨立運行的網絡架構。推動技術融合、業務融合、數據融合,打通信息壁壘,建設全系統統籌利用、統一接入的數據資源平臺與共享服務平臺,實現司法系統的業務全面協同和資源融合共享。對標“一切業務數據化、一切數據業務化”,加速推進業務的數據化,通過數據應用重塑優化業務流程和工作模式,推動司法系統履職能力的持續升級,為全面推進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提供全面有力的支撐。
著力搭建全國司法“一朵云”“兩平臺”“三入口”的新一代信息化體系架構,持續建設六大類業務系統,構建三大支撐體系。
統一建設全國“司法公有云”,構建覆蓋司法系統標準統一的云架構體系,為“數字法治、智慧司法”提供基礎保障。司法系統的非涉密業務應用統一部署在“司法公有云”上,實現業務協同、數據共享,司法系統的涉密業務應用由涉密網絡承載,與“司法公有云”物理隔離。
“司法公有云”主要實現如下功能:一是全面實現部、省、市、縣、鄉五級網絡互聯互通,解決司法系統未實現基層網絡全覆蓋的問題;二是為各類業務應用創新提供各類云資源和云服務支撐;三是提供地理信息、實人認證、全文檢索、輿情采集、移動終端、智能語音、智能客服、數據可視化分析等一系列開放智能的應用支撐和服務;四是建立數據交換與服務調用接口,實現業務應用協同與數據資源共享;五是構建整體安全防護體系和運行維護體系,保障系統和數據安全、穩定、可靠運行。
基于“一朵云”建設司法數據資源平臺和司法共享服務平臺,形成業務大數據,為各類應用提供服務支撐。
1.司法數據資源平臺。通過統一匯聚、融合、加工、分析云上業務應用的數據,形成數據資源平臺,構建“大數據中心”。主要實現如下功能:一是通過數據匯聚、融合與共享交換,形成司法系統基礎數據資源庫和知識資源體系,為業務協同和信息共享提供基礎數據支撐服務;二是按照統一的數據管理與標準規范,跟蹤、追溯“司法公有云”范圍內的數據調用情況,確保司法部對數據及其安全的主導權和支配權;三是依據應用權限提供數據地圖、數據關聯、數據整合、數據開發、數據管理、數據安全等一系列數據資源服務。
2.司法共享服務平臺。打造一個開放的、服務于司法系統的“一站式共享服務平臺”,主要實現如下功能:一是為新增業務應用或已有業務應用功能提供支持,提升開發效能、縮短開發周期,快速擴展業務;二是整合應用服務能力,提供單點登錄、身份認證、電子簽章、生物特征識別等應用支撐服務,以及通用性較強的應用功能,如用戶畫像、法律畫像、法律血緣、文本比對、圖像比對、搜索引擎等。
建設和完善司法統一地圖服務入口、全國統一公共法律服務入口(含PC端和移動端)和司法統一移動辦公入口。廣泛引入多種互聯網應用,拓展公民觸達法律服務的渠道。
1.建設司法統一地圖服務入口。為方便人民群眾和全系統工作人員查找“人地案(事)物組織”等信息,匯聚司法系統在線服務資源,統一開發基礎公共地圖服務平臺。基于統一的在線互聯網地圖,建設對外服務公眾、對內服務辦公的中國“法治地圖”。主要實現如下功能:一是基于地理位置信息,配合展示所有的服務與管理,實現身邊服務一鍵定位,公眾可通過訪問在線地圖作為公共服務業務入口;二是全系統內部可根據地圖位置,在線獲取系統內各類服務資源的運行狀態,利用大數據、可視化技術,實現動態監管、動態分析、動態調度、動態跟蹤。
2.完善全國統一公共法律服務入口。為解決全國公共法律服務平臺分立、資源分散的問題,采用“統一入口、統一機制、統一工具、統一資源、統一后臺”的模式,整合中國法律服務網和各省級法律服務網功能,建立面向公眾的統一公共法律服務入口,完善法律服務的內容和運營體系。主要實現如下功能:一是建立各類專業化法律服務和知識服務體系,實現法治輿情的廣泛感知;二是通過智能匹配法律服務資源,建立服務反饋機制、線上線下服務對接機制和法律服務評價機制,創新法律服務方式,形成完整的法律服務閉環生態。
3.建設司法統一移動辦公入口。為增強辦公的便捷性,基于“一朵云”和“兩平臺”提供的基礎設施與資源服務,建設覆蓋全系統的移動協同辦公入口。主要實現如下功能:一是接入并使用各類業務辦公系統;二是通過智能客戶端提供語音識別、機器翻譯、圖像識別、智能客服、文本提取等智能服務;三是自動采集和分析業務流程、服務過程數據,提高辦公智能化水平,減少手工錄入,提升工作效率。
持續推進全面依法治國、行政立法、行政執法協調監督、刑事執行與應急指揮、公共法律服務、綜合保障與政務管理等六大類業務系統建設。
1.全面依法治國業務系統。匯聚、整合中央、地方在立法、執法、司法、守法等領域方面和行政立法、行政執法、刑事執行與應急指揮、公共法律服務、綜合保障與政務管理等業務系統的數據,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深入開展數據挖掘與分析,輔助全面依法治國重大問題研究、中長期規劃制定、重大決策部署督察等全局性業務工作的開展。
2.行政立法業務系統。建設完善行政立法規劃計劃制定、法律法規起草審查、條約審查、法規規章備案審查、法律法規編纂清理、法規譯審等系統,助力形成完整、統一、權威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利用人工智能技術,以法律法規庫為基礎,建設法律專業詞庫和知識圖譜系統,建立以憲法為根本遵循的上下位法、相關法以及法條條款間的關聯關系,實現對行政立法立、改、廢、釋全生命周期的信息資源的管理、調用。
3.行政執法協調監督業務系統。進一步加強行政執法信息系統建設,梳理行政許可、行政處罰、行政強制等方面的行政執法主體及其行政權力清單,落實行政執法“三項制度”(行政執法公示制度、執法全過程記錄制度和重大執法決定法制審核制度),全面收集分析國務院各部門、地方各級政府的具體行政行為信息,為完善執法程序、規范執法行為、加強行政執法協調監督提供信息支撐。推進全國行政復議和行政應訴信息系統建設應用,實現行政復議全流程線上辦理,形成全國行政復議和應訴案件庫,強化行政復議監督職能。
4.刑事執行與應急指揮業務系統。持續推進刑事執行信息系統建設和數據整合。運用物聯感知、視頻智能分析、生物識別等多種技術和設備裝備,對監獄服刑人員、戒毒人員、社區服刑人員、刑滿釋放人員等特殊人群進行依法監管,實現整個刑事執行活動的全方位、全過程信息化管理。建設和完善司法部本級和各地司法廳(局)指揮中心,依托部、省、市、縣、鄉貫通的五級網絡,建設縱橫聯動、平戰結合、反應迅速、指揮順暢的應急指揮平臺,提升監測預警、快速響應、分析研判、綜合調度和精準處置能力。
5.公共法律服務業務系統。依托中國法律服務網整體聯動的服務網絡,解決服務資源不均、服務領域狹窄、服務內容單一的問題,提升法律服務、普法與依法治理、人民參與和促進法治建設的效率和質量,更好滿足新時代人民群眾獲取法律服務的新需求。通過對法律服務需求進行大數據分析,使普法宣傳聚焦于社會發展、群眾生活、政府履職等有效需求,解決普法的資源供給和精準化匹配的問題,實現普及法律知識、促進守法用法的目標。建設并推廣智慧公證、智慧司鑒、智慧法援,形成覆蓋城鄉、普惠均等、便捷優質的現代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實現公共法律服務實體平臺、電話熱線平臺和網絡平臺“三臺融合”,提高公共法律服務供給能力。建設“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國別法律信息數據庫、法律服務數據庫及案例庫、跨境律師人才庫等,提高“一帶一路”法律服務能力。進一步完善公眾意見收集系統功能,拓寬意見征集渠道。
6.綜合保障與政務管理業務系統。充分發揮大數據、人工智能、移動互聯網技術,建設和完善人民調解、人民監督、人民陪審、律師、公證、法律援助、司法鑒定、仲裁、法律職業資格考試、司法協助、信訪等管理信息系統,建設和完善司法系統隊伍建設、財務裝備、黨建、機要檔案、機關服務、信息化工程項目等內部組織和保障管理信息系統。促進政務辦公模式向云端化、移動化變革。建設信息資源目錄管理系統,完善資源開放共享目錄,全面推進司法系統與國家政府部門之間的數據共享。
1.構建標準規范支撐體系。建立健全司法系統信息化標準規范體系,制訂或修訂數據、基礎平臺、應用技術、基礎設施和管理等方面標準規范。建立標準動態調整機制,定期對各項標準進行評估、改進。強化標準的宣傳、培訓、應用和監督,為司法系統業務應用互聯互通、數據共享提供保障。
2.構建網絡安全支撐體系。構建統一的安全保障體系,確保“數字法治、智慧司法”信息化體系安全。深化網絡安全基礎設施和業務系統安全防護,按照國家信息安全等級保護和涉密信息系統分級保護的要求和相關標準規范,對網絡和業務系統的定級備案、建設測評等進行嚴格管理。建立安全服務體系,為“數字法治、智慧司法”業務應用提供統一的授權管理、身份認證、密鑰管理和安全監管等服務。建立健全司法系統網絡安全及數據安全保密管理制度,落實網絡安全責任制,實現網絡安全管理的規范化、精準化,實現數據收集、存儲和傳輸全過程安全保密、自主可控。
3.構建運維服務支撐體系。以運維服務對象滿意度為目標,以可評價、可度量、可量化、可視化的信息技術為支撐,從運維組織、運維管控、運維過程、運維資源四個方面建立運維管理體系,建設自動化、可視化運維管理平臺,逐步構建以平臺為依托的運維管理服務模式,探索司法行政信息系統外包運維模式。數據和系統實行異地災備,提高應對重大災難事件的能力。
1.司法部本級組織到相關省份調研,完成“數字法治、智慧司法”可行性研究,編制建設方案。(2018年6月至9月)
2.司法部各司局、單位和地方司法廳(局)深入摸排業務系統,擬定業務系統數據上云邊界,提出業務系統云化改造需求和完善方案。(2018年9月至10月)
1.司法部本級建設“一朵云”,統一各業務系統數據標準。(2018年8月至10月)
2.司法部本級組織實施部本級上云工作。(2018年9月至10月)
3.各地組織實施上云工作。2018年底前,依據上云方案,將相關應用遷移至“司法公有云”。2018年8月到12月,暫不具備條件的要與“司法公有云”建立數據交換通道。(2018年8月至12月)
1.各地開展數據治理,整合、優化服務資源,配合建設司法數據資源平臺和司法共享服務平臺,全面建立基礎數據資源庫、司法業務主題數據資源庫和技術專題數據資源庫,司法部本級完成大數據中心建設。(2018年9月至2019年6月)
2.各地按照“三入口”建設要求和地圖服務、公共法律服務、移動辦公需求,升級改造和發布自建應用程序。(2018年9月至2019年6月)
3.選擇試點省份,以推動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同行政立法、行政執法、刑事執行、公共法律服務等領域深度融合為示范,建設大數據平臺,發展智慧型應用。(2018年9月至2019年3月)
4.完成六大業務應用建設任務,測試和完善各項功能和應用,基本實現“大平臺共享、大系統共治、大數據慧治”的“數字法治、智慧司法”信息化建設目標。(2018年9月至2019年12月)
各地司法廳(局)要在司法部的統籌指導下,將“數字法治、智慧司法”建設作為戰略性任務,擺在首要位置,提上重要日程。主要負責同志要將建設“數字法治、智慧司法”作為“一把手”工程,親自研究、親自部署、親自推動、親自督查。各地司法廳(局)要建立健全信息化工作專門機構,落實各項工作任務,加強與業務部門的協調配合,形成權責明晰、協同推進的工作格局。各有關部門和單位要抓緊制定配套方案,明確時間表、路線圖,確保按時保質完成各項建設任務。
要加快推動“數字法治、智慧司法”立項并納入國家信息化建設規劃,各地司法廳(局)要配合司法部立項工作,爭取黨委和政府政策支持,協調發展改革、科技、財政等部門,爭取財政支持。要按照不低于信息化總投資10%的標準,將運維經費納入本單位“信息化建設”財政預算科目。要加強信息化項目科學管理,嚴格規范經費使用,確保發揮最大效益。
要加大人員力量投入,著力增加人才總量,優化隊伍結構,建設一支高素質、專業化、成體系的信息化人才隊伍。探索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形式引進高端技術人才,建立全國和各地信息化骨干人才庫,建立咨詢專家隊伍,發揮專家支撐作用,確保建設水準。建立分級分類培訓工作機制,切實加強信息化應用培訓,提高隊伍的信息化應用能力。
各地司法廳(局)要按照“數字法治、智慧司法”建設要求,結合本地區實際制定落實方案,分年度分解信息化建設目標和工作內容,明確職責和分工,科學設計、循序漸進推進建設。要遵循“統一建云、分步上云,統一方案、分頭落地”的建設模式,確保建云、上云等建設工作順利實施。要在充分調研基礎上,選擇部分試點地區,先行開展一批示范業務應用,規范和完善系統、網絡、安全、人員及應急響應等方面運維管理機制。按照國家信息安全等級保護有關要求,進一步加強網絡和信息安全管理機制建設,確保“數字法治、智慧司法”有序有力有效運轉。
司法部本級和各地司法廳(局)要成立網絡與科技信息化領導機構,切實履行監督職責,掌握工作動態,督導相關業務部門積極參與“數字法治、智慧司法”建設。由司法部牽頭建立常態化評價考核機制,定期對建設進展、成效及問題進行督促檢查,加強對各項建設、管理及應用工作完成情況進行考核評估,建立常態化督辦、調研和通報機制,確保各項建設任務落到實處。將規劃評價考核納入部門工作目標考核范疇,作為領導班子綜合考評的重要內容。建立信息化工作績效問責機制,對推動不力、措施不實、影響全系統建設進展的,要追究有關單位和領導的責任。
司法部
2018年9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