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路 濤
黨的十九大報告對人民的重視程度前所未有,報告中提及“人民”一詞有200多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14個基本方略中涉及人民的占了3個。特別是十九大報告專辟一部分講民生問題,首次闡述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這“民生三感”,這是我們黨民生思想理論的一次集中闡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于“民生三感”,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曾相繼有過一些公開的、分別的闡述。一是關于安全感。2013年1月7日召開全國政法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就做好新形勢下政法工作作出重要指示,首次提到了安全感,強調全國政法機關要順應人民群眾對公共安全、司法公正、權益保障的新期待,全力推進平安中國、法治中國、過硬隊伍建設,深化司法體制機制改革,堅持從嚴治警,堅決反對執法不公、司法腐敗,進一步提高執法能力,進一步增強人民群眾安全感和滿意度,進一步提高政法工作親和力和公信力,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保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在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中順利推進。二是關于幸福感。2013年4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上第一次講到幸福感:經濟上去了,老百姓的幸福感大打折扣,甚至強烈的不滿情緒上來了,那是什么形勢?所以,我們不能把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提倡綠色低碳生活方式等僅僅作為經濟問題。這里面有很大的政治。三是關于獲得感。2015年2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次會議時首次提出“獲得感”。他強調,要科學統籌各項改革任務,協調抓好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改革舉措,在法治下推進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突出重點,對準焦距,找準穴位,擊中要害,推出一批能叫得響、立得住、群眾認可的硬招實招,處理好改革“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關系,突破“中梗阻”,防止不作為,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來,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并首次將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并列提出。他強調,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從總書記強調人民群眾的“安全感”“幸福感”,到在中央深改組會議上首次提出“獲得感”,再到十九大報告中“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三感”并列提出,體現了我們黨在領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對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對改革發展的目的和歸宿在認識上的進一步深化,是我們黨的民生思想和理念的一次新的發展。這一發展主要表現為“四個深刻變化”。
一是主體視角的深刻變化,也就是從給予到感受的轉換。這是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一種具體體現。過去,我們更多的是以政府為主體,強調的是給予,往往從政府部門的良好愿望出發,考慮能不能采取、采取什么樣、怎樣采取措施去保障和改善民生,讓改革的成果更多地惠及民眾。而“民生三感”的提出,更多的是以民眾為主體,強調的是民眾的感受,努力讓民眾從改革發展舉措中感受到更多的獲得、感受到更多的幸福、感受到更多的安全。十九大報告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我們黨的奮斗目標,在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過程中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民生三感”的提出,就是強調人民的實際感受,顧及人民的實際感受,要求我們把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作為全部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進一步體現了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執政理念,體現了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使命擔當,體現了人民至上的價值追求。
二是領域范疇的深刻變化,也就是從重點問題到全面覆蓋的拓展。這是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一項必然要求。長期以來,我國民生領域的歷史欠賬較多。進入新世紀以后,我們黨開始突出抓民生工作,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突出重點、守住底線,著力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如教育、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醫療、脫貧等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將這些重點問題概括為“七有”問題,即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并推動相關的各項民生工作不斷取得新進展。同時,我們也要看到,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從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一變化,既包含有供給側的變化,也有需求側的變化。一方面,我們要把注意力重點放在供給側,著力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另一方面,我們還要關注需求側,了解人民群眾的需求變化,看到人民群眾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已經拓展到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讓人民群眾有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僅是重點民生領域的工作方向,而且是整個民生領域乃至整個經濟社會發展的方向,是黨和國家工作的方向,我們所有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是為了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可以說,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衣食住行,任何一項政策、任何一項工作、任何一項措施,里面都會涉及民生問題,不只限定于幾個重點領域,方方面面都需要我們認真考慮并努力加以解決。
三是需求層次的深刻變化,也就是從物質、精神層面到心理、情感層面的升華。這是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的一個重要內涵。要看到,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在需求側不只是領域范疇的拓展,同時也反映出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在質的方面有了進一步升華。我們常說的馬斯洛需求理論,將人的需求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等五類,依次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逐級遞升。馬斯洛和其他行為心理學家都認為,一個國家多數人的需求層次結構,是同這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科技發展水平、文化和人民受教育的程度直接相關的。目前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還停留在前三個層次的需求。從我們國家看,改革開放初期首先致力于解決溫飽問題和貧困問題,屬于滿足民眾物質層面的最基本的需要;20世紀80年代以后很長一段時間我們致力于解決奔小康問題,強調物質文明、精神文明一起抓,主要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進入新時代,我們已不能再僅限于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更重要的是要致力于進一步滿足民眾日益增長的心理需要、情感需求。隨著人們需求層次的不斷提升,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民生三感”的增進之間已不是過去單純的線性關系,如果不去顧及人民的心理需要、情感需求,簡單地認為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提高了,人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就會自然而然得到滿足的觀點,是錯誤的也是有害的。正是隨著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人們的需求層次不斷提高,人們對獲得、對幸福、對安全的向往和期待更高了,我們在制定和實施民生政策時必須考慮得更充分、更周全、更穩當,切實照應到人民群眾的心理感受和情感需要。
四是檢驗標準的深刻變化,也就是從有沒有到好不好的深化。這實際上是我們黨推進改革發展目標使命的一種體現。過去,面對民生歷史欠賬較多,我們檢驗民生工作成效,往往是看有關民生工作有沒有覆蓋、有沒有進展。習近平總書記所概括的“七個有”,就是做保底線的民生工作,檢驗的標準也是適應我們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還相對比較低的民生標準,例如農村合作醫療、農民養老保險,都是從幾塊錢、幾十塊錢開始做起的。進入新時代,這種檢驗民生工作的標準,必然隨著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隨著綜合國力的提升、隨著我們新的奮斗目標和“民生三感”等理念的提出,從“有沒有”提升到“好不好”的層次。黨的十八大后,習近平總書記在同中外記者見面時就提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十九大報告進一步申發了這一思想,同時還突出強調要把講政治放在首位。各級黨和政府講政治究竟要怎么講呢?我們黨來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務人民,一旦脫離人民就會失去生命,所以我們常說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而影響民心的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人民群眾對民生問題的感受和體會,就是民生工作的成效符不符合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民生部分的第一句話是:全黨必須牢記,為什么人的問題,是檢驗一個政黨、一個政權性質的試金石。可以說,能否提高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必將成為檢驗我們各項改革發展政策措施成敗的試金石,也是衡量民心得失的風向標。因此,我們在推進改革發展政策措施的時候,不能只是從良好愿望出發,還要關注改革發展政策措施可能會產生什么樣的結果;不能只看到改革發展政策措施受惠群體的“三感”,還要關注改革發展政策措施可能影響的其他群體的“三感”;不能只是單打獨斗去解決民生問題,還要充分考慮各方面因素綜合施策來推進;不能只關心改革政策舉措最后的結果,還要關注改革政策舉措推行過程中給民眾帶來的影響。聯想到一些地方出臺的個別與民生密切相關的政策,從單個視角來說愿望和出發點是好的,但用“三感”的標準來檢視,就會發現在政策的制定和推進過程中還是存在這些那樣考慮不周、工作不細的問題,這也是個別政策措施引起輿情關注的重要因素。這也警示我們各級黨委政府,隨著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我們的執政理念和思維方式,包括干部的執政本領也必須隨之發生變化,必須始終把人民群眾的“三感”作為檢驗評價推進改革發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試金石,使我們出臺的政策措施經得起歷史、實踐和民心的檢驗,否則反過來就會影響民生、影響民心,進而影響改革發展的成效、影響我們黨執政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