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年,工業和信息化行業財務會計工作緊緊圍繞制造強國和網絡強國建設,切實抓好強化財經紀律、推進產融合作、深化預算改革、強化審計監督、實施內控建設等工作,為工業通信業平穩健康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撐和保障。2017年,我國全部工業增加值27.99 萬億元,同比增長6.4%。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6.6%,其中制造業增長7.2%。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7.52 萬億元,同比增長21%。
(一)協調落實財經政策更加有效。緊密圍繞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心工作,強化財稅金融政策支撐,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行業發展。落實重大技術裝備進口稅收政策,2017 年零部件、原材料進口免稅額度152 億元。跟蹤分析工業通信業領域“營改增”試點運行情況,配合增值稅改革,推進降低制造業稅負水平。圍繞對美貿易、民用飛機、工業文化等重點領域開展政策研究,提出政策建議。圍繞新材料、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等“兩個強國”重點任務,研究制造業轉型升級基金組織模式、支持重點、融資需求,會同財政部等部門起草基金設立方案。推進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后續募資工作,完成基金首期運行情況評估,會同財政部、國資委等部門研究起草后續籌資方案。落實制造業“走出去”戰略,積極參與WTO 下雙邊、多邊、諸邊自貿區談判,研究提出貨物貿易出要價方案。“放管服”改革累積效應持續顯現,減稅降費新措施全年為企業減負超過1 700 億元,質量品牌、綠色發展、農村網絡設施領域補短板成效明顯。
(二)引導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取得新進展。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有關部署要求和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精神,扎實推進產融合作。因地制宜開展產融合作,會同財政部、銀監會、證監會等有關部門,遴選確定37 個“國家產融合作試點城市”,指導和推動試點城市建立工作推進機制。推動政銀企互動,8 000 余家企業實現與銀行對接,探索建立以城市為載體、聚合各類資源、促進產業與金融良性互動的有效機制。先進制造業投資快速增長,發揮民間投資作用,推進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的指導意見發布實施,產融合作促進金融機構發放貸款超過2 萬億元。進一步拓寬產融合作領域,深化與金融機構合作,促進企業利用資本市場改制上市、兼并重組、發行公司債等,利用資本市場加快發展,推廣產業鏈融資模式,促進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協同發展。
(一)聚焦資金支持重點,資金保障能力穩步提升。2017年部門預算規模較上年進一步增長。在財政收支矛盾突出背景下,基本保證了行業改革發展的資金需求。一是落實工業轉型升級專項資金,重點支持智能制造、工業強基、綠色制造工程、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補償專項4 大領域和制造業創新能力建設、新材料產業發展、提升產業鏈創新能力、產業共性服務平臺4 個專題,保證重點項目支出連續性。二是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工業強基工程實施取得新突破,重點領域“卡脖子”問題進一步緩解,高檔數控系統打破國外技術壟斷,高端裝備創新取得新進展。三是落實財政轉移支付資金支持電信普遍服務試點,全面完成3.2 萬個行政村聯通光纖任務部署,有力提升了我國農村及偏遠地區寬帶網絡覆蓋水平。四是大企業“雙創”平臺普及率持續提升,制造業骨干企業“雙創”平臺普及率接近70%。
(二)推進全面預算管理。適應預算管理改革要求,推進“全面預算管理工程”,實施全口徑預算管理。編制2018—2020 年三年滾動預算,加強預算支出定額標準分析測算,規范項目支出預算績效目標填報,提高預算編制科學化、精細化水平。制定預算項目庫管理規定和預算評審辦法,實行項目庫動態管理,加強項目儲備,把項目入庫作為預算和規劃編制、調整的必經程序,不斷擴大預算評審范圍,2017 年評審比例達到入庫項目的50%。動態分析監控項目預算執行,加大預算統籌調劑力度,加強預算執行考核,建立財務、采購、科研、建設等部門間協調機制,切實提高預算執行的時效性和規范性。組織第三方機構對項目績效目標進行審核,推進預算績效管理,完成2016年預算績效評價工作,并組織開展2016 年預算項目全面自評,項目自評覆蓋率達100%。
(一)財務管理基礎更加牢固。深化內控建設,進一步優化財務管理流程,加強信息化建設,實現全過程閉環管理。總結梳理內控體系建設成果,組織專題征文活動,交流建設經驗。推進內控運行評價,促進內控體系平穩運行。加強政府采購工作指導,編制《政府采購務實操作手冊》,開展政府采購制度執行情況專項檢查,研究改進政府采購管理,推動設立政府采購中心。適應基建項目財務驗收新要求,制定基建項目財務驗收辦法和技術導則,加強跟蹤指導,批復基本建設項目竣工財務決算46 個。加強2016 年度財務決算數據分析,為管理提供決策支撐。落實“放管服”改革要求,積極推進科研單位科研資金管理改革,確保“接得住”“管得好”。推進財務信息化建設,提升信息化水平。
(二)國有資產管理和對外投資管理更加規范。堅持管資產與管資金并重,推動實施“國有資產管理工程”,努力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根據國有資產管理制度變化和國有資產檢查以及對外投資清查發現的問題,制定《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考核評價暫行辦法》和《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流程》,從制度層面進一步規范國有資產和對外投資工作程序。清理規范事業單位對外投資,推動平臺公司設立、優質企業劃轉整合、效益低下企業清理和全民所有制企業改制等各項措施落地。集中辦理企業產權登記,組織納入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范圍的企業上交國有資本收益4 557.58萬元。統籌規劃國有資產報表報送,按時完成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報告、國有企業財務會計決算報表、中央企業國有資本經營預算、企業經濟效益月報等報表的編報工作。
(一)多措并舉強化財經紀律。密切跟蹤中央巡視4所部屬高校涉及財務資產問題有關情況,與高校財務資產審計部門建立工作機制,督促建立巡視整改臺賬,組織開展專項檢查和指導,推動巡視整改措施落實到位。全力配合工業和信息化部黨組專項巡視,對被巡視單位先行開展審計,收集整理涉及財務的問題,研究制定了針對性的改進措施。組織修訂《工業和信息化部所屬單位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規定》,進一步提高經濟責任審計規范化水平。編印《工業和信息化部系統違反財經紀律典型案例匯編》,加強案例培訓和警示教育。
(二)審計監督和專項檢查更加扎實。堅決貫徹中央及工業和信息化部黨組有關要求,加大審計檢查力度,持續強化財經紀律。嚴格執行審計計劃,開展經濟責任審計,實現部屬單位審計三年全覆蓋目標。強化財務檢查,開展科研經費專項督查、科技重大專項財務驗收、教育收費檢查、非稅收入專項檢查等。梳理2012 年以來審計整改情況,建立審計整改臺賬,督促各單位抓好審計發現問題的整改,實行歸零管理。開展審計中介服務機構備選庫調整工作,通過公開招標入庫50 家會計師事務所、10 家資產評估機構和20 家工程造價咨詢機構,進一步充實審計支撐力量。強化審計問題歸零整改和結果應用,建立部屬單位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結果與提醒、函詢、誡勉掛鉤制度。積極配合做好2016 年度預算執行審計、2017 年國家重大政策措施貫徹落實情況跟蹤審計等工作。組織各科技重大專項開展自查自糾,及時堵塞漏洞,消除隱患。
(一)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落實落地。制定2017 年全面從嚴治黨工作要點,逐級簽訂責任書。第一時間組織收聽收看十九大報告,開展多種形式的學習研討。組織“財經大講堂”、專題黨課、集中學習,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堅持民主集中制、“三會一課”等組織生活制度,堅持“反腐倡廉每季一課”,加強廉政風險防控建設。
(二)隊伍和作風建設不斷加強。統籌推進全系統財會人才隊伍建設,加大培訓培養力度,推動提升業務素質和工作能力。推動各單位依法設置財務、資產、審計工作崗位,配備符合任職條件的財務工作人員,逐步實現不相容崗位相互分離、制約和監督。完善專題培訓為主體的財會人員培訓機制,組織財會人員職稱評審,以中國會計學會電子分會為橋梁,搭建業務交流平臺,培養既懂財務、又懂業務的復合型人才,提升系統財會人才隊伍整體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