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檢察機關是國家的法律監督機關。為了更好地履行“強化法律監督,維護公平正義”的職責,我們積極擁抱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現代科技,提出了“智慧檢務”的發展目標。
下面,我將用“五個A”來引導大家領略“智慧檢務”的風采:Always(堅守)、Achievements(成果)、Ability(能力)、Attempt(嘗試)、Aim(目標)。
二十多年來,檢察機關的信息技術應用已歷經了四次大規模的迭代:1991年4月,最高人民檢察院成立自動化辦公室,積極參與國家辦公自動化計劃,這是“數字檢務1.0”的開端;2000年1月,最高人民檢察院作出了 《關于在大中城市加快科技強檢步伐的決定》,檢察機關邁入“網絡檢務2.0”時代;2009年8月,《2009-2013年全國檢察信息化發展規劃綱要》發布,“信息檢務3.0”時代到來;2015年7月,最高人民檢察院“互聯網+檢察工作”座談會上,曹建明檢察長首次提出“智慧檢務”,正式開啟了“智慧檢務4.0”新時代。
一路走來,我們艱難探索,大膽嘗試,始終不忘初心,一直堅守!在二十一世紀初,檢察機關信息化建設的步伐明顯加快,一級專線網數字化改造工程、“213”工程、“151”工程、“1521”工程紛至沓來;2009 年蘇州會議確定“四統一”(即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設計、統一實施)的頂層設計之后,檢察信息化更是突飛猛進;2015年,國家發展改革委批復電子檢務工程(中央本級)初設報告和投資概算,吹響了新時代沖鋒的號角;2016-2017年,我們發布了《“十三五”時期科技強檢規劃綱要》和 《檢察大數據行動指南 (2017-2020 年)》,同時,《檢察人工智能創新指南(2017-2022年)》正在征求意見階段,即將正式發布。
自2013年以來,全國檢察機關相繼有三大系統部署上線運行:統一業務應用系統、案件信息公開系統和電子卷宗系統。這三大系統覆蓋全國四級檢察機關,橫到邊、縱到底,為全國統一的司法辦案平臺首次塑型。
隨后,2016-2017年,覆蓋全部檢察工作的司法辦案、檢察辦公、隊伍管理、檢務保障、決策支持、檢務公開和服務的“六大平臺”研發完成并陸續上線運行,“智慧檢務”的“四梁八柱”已初具規模:“四梁”即全業務智慧辦案、全要素智慧管理、全方位智慧服務、全領域智慧支撐四個領域;“八柱”即司法辦案、檢察辦公、隊伍管理、檢務保障、檢察決策支持、檢務公開和服務、聯合創新、安全運維等八個平臺。預計到2020年,智慧檢務的“一體兩翼”將能夠承載著全國近百萬名檢察人的期盼與夢想,騰飛遠航。
近幾年,智慧檢務工作取得一系列輝煌成果的背后,是廣泛且強大的理論研究支撐。我們的研究上接天線,下接地氣:四年前我們申請了一年一度的專項經費,用于鼓勵全國各級檢察院、檢察干警進行專項課題的理論研究和創新,向內挖掘人才和潛力,目前已取得研究成果百余項;對于基礎理論研究成果,我們除了向《人民檢察》《檢察日報(理論版)》不斷輸送稿件,還堅持辦好《檢察技術與信息化》連續出版物和“法律讀庫”等網絡自媒體,邀請專家大咖進行網絡直播,《智慧檢務初論》《檢察實務中的大數據》《大數據與檢察業務決策》等一大批專著接連出版。
我們的研究既尊重學術,又注重應用:2016年,我們舉辦了“全國檢察機關信息化網上輕應用開發大賽”,今年正在舉辦“科技強檢征文大賽”,各項大賽的作品中許多“金點子”已經逐漸融入到“智慧檢務”的血脈之中;我們還連續舉辦了七場“檢察大數據應用沙龍”,為來自天南海北的檢察同仁和企業代表發表真知灼見、激情碰撞提供舞臺;從2013年開始,已經舉辦了五屆的“檢察技術裝備展”,搭建起了廣泛的檢企合作平臺。
在“智慧檢務”的大旗下,最高人民檢察院和全國各地檢察機關大膽創新,展現出了非凡的能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打造“大數據 + 檢察工作”的智慧檢務應用,必須首先掌握融匯及整合大數據的能力。最高人民檢察院帶頭建立起現代化的“國家檢察數據中心”,建立覆蓋全國的“檢察專線網”,指導各地檢察機關探索建立“檢察工作網”,號召全國檢察機關積極擁抱“互聯網”,三張密織的網絡分別讓我們能夠融匯起內生數據、共享數據和公開數據。
在“檢察專線網”上,我們部署運行“統一業務應用系統”,檢察工作日常辦案程序和內容“全程留痕”,通過“電子證據云平臺”,全國千余家檢察機關的電子證據實驗室實現遠程協助和數據交換,這些是我們最基礎的“內生數據”。
通過“檢察工作網”,檢察機關與各機關、各行業實現數據共享:公檢法辦理刑事案件的“電子卷宗”流轉暢通無阻,通過“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兩法’銜接”平臺,行政執法部門的執法數據可納入檢察監督視野。
在“互聯網”中,每天TB級的海量數據,也源源不斷地匯入檢察機關的“知識圖譜”之中,基于互聯網大數據產生的“智能”廣泛應用于網絡輿情研判、類案推送、案件分析、糾錯和預警等場景。
“統一業務應用系統”正式運行三年多來,不斷迭代升級。通過辦案數據網上流轉、全程留痕,強化了辦案人員的程序意識和責任意識,杜絕了辦案的隨意性,最大程度上避免了冤假錯案的發生。
“統計子系統”的研發應用,標志著統一業務應用系統辦案、管理、統計“三位一體”的全面實現,對深入推進司法改革、規范司法行為有著重要意義。
2017年伊始,“統一業務應用系統”進行了自部署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升級,升級的內容包括健全司法辦案組織及運行機制、明確權力清單等多方面內容,這次升級的本質,是運用科技信息手段深化“司法體制改革”、推動“司法責任制”和“新辦案機制”落地生根、鞏固改革成果。升級后的“統一業務應用系統”無疑將使檢察官辦案等司法行為更加規范、高效。
語言文字是理解的載體,而民族語言的差異一直是辦案實踐中的一個痛點。而今在新疆自治區檢察院等試點單位,因為有了檢察機關與科大訊飛公司合作開發的“維漢翻譯APP”和手持翻譯終端、智能語音雙語輸入法、智能會議雙語系統、雙語教學培訓平臺,維漢雙語翻譯相關工作不再是難事。
目前,維漢雙語互譯智能語音系統在新疆已成功轉寫100多萬字,實現了審查報告、判決錄入、偵查筆錄等工作的即時翻譯,智能語音和智能翻譯不但讓理解溝通不再有障礙,而且有效節約溝通成本,提高辦案效能,為推動新疆檢察工作實現新跨越,維護國家穩定、推進平安中國建設提供強有力保障。
此外,智能語音系統還廣泛應用于訊問和詢問、檢委會、檢察長辦公會等場景,解放了記錄人員的雙手,受到干警的好評。
貴州是全國首個國家級大數據綜合試驗區,貴州省檢察機關的大數據運用也走在前列。該省的“司法辦案智能輔助系統”,從大數據中孕育出了感知能力:對案件事實與證據認定能夠進行風險預警和監督糾正,幫助檢察人員對案件更加精準定性;通過繪制“犯罪構成知識”圖譜,多維度分析刑法、刑事訴訟法中規定的行為、事項和情節;檢察人員還可通過該系統自動抓取犯罪嫌疑人信息、犯罪事實、證據材料等基礎信息,并按照系統內的審查指引,逐一審核相關證據,確保證據充分、真實;一旦案件不符合證據審查指引要求,會自動退回上一環節,以此解決過去“起點錯、跟著錯、錯到底”的問題。
目前,貴州全省100個檢察院已上線運行了故意傷害罪、故意殺人罪、搶劫罪、盜竊罪等四個罪名的智能辦案輔助模型。
智慧檢務能夠讓檢察人員擁有人類感官之外延展的新能力。
浙江省檢察機關聯手阿里巴巴共建“檢務云”,建成“浙檢云圖”“浙檢云視”“浙檢云政”等平臺,利用數據可視化,延展出檢察人員多維度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皺z務云”可實現數據分析結果的隨需查詢、展現和分布,通過業務全貌、重點評查、輔助決策和智能預判等可視化功能,幫助檢察機關實現對重點工作的把握。杭州市檢察機關的“智慧公訴”輔助系統,集成了“遠程提審、庭審、智能糾錯、提取案件信息”等多項功能,為檢察人員工作提供了極大便利。
山東省檢察機關開發的“遠程智能庭審指揮監督系統”,讓出庭公訴人具備了聯接“外腦”的能力,不再孤立無援:通過該系統,不但后方“智囊團”能為公訴人庭審“出謀劃策”,提升重大案件公訴質量,而且還可以通過“檢度”智能檢索平臺,根據圖片、視頻、典型案例等不同來源,自動分類檢索信息,并通過熱度、相似度等關聯信息,實現案件信息的快速檢索。
重大刑事案件,案情復雜,證據獲取難度大,如何讓辦案人員把碎片化的證據“串”起來,形成對案件事實的內心確信,是擺在司法實踐中的一道難題。北京市人民檢察院第一分院研發的 “刑事司法案件VR大數據建模犯罪現場還原系統”,利用“VR虛擬現實 + 大數據建模技術”進行犯罪現場還原、重建,并分析犯罪過程,包括物證信息的建模和展示,讓辦案人員能夠擁有在三維空間中還原案發現場的能力,難題迎刃而解。
在江蘇省多家檢察院的案件管理大廳或者檢察為民服務中心,我們都能看到一個憨態可掬、全天候為群眾提供優質智能法律服務的“案管機器人”,它忙碌在檢察機關與人民群眾溝通交流的前沿陣地,幫助檢察人員做好接待工作,為群眾提供案件信息查詢、行賄犯罪檔案查詢、法律咨詢等服務,為律師提供閱卷預約服務,它既是服務員,又是統計員、分析員。江蘇省檢察機關為案管機器人的未來規劃設計了身份驗證識別、事項辦理引導、信息采集、信息查詢、電子卷宗刻錄、業務辦理結果送達等六大功能,我們期待早日升級成功。
公開鑄就公信?!爸腔蹤z務”不僅讓數據在內部流轉順暢,也讓數據擁有了對外公開的能力。2014年開始,人民檢察院案件信息公開網在互聯網上正式運行,全國四級檢察機關秉承“依法、便民、及時、規范”的宗旨,做好重要案件信息、案件程序性信息、法律文書的公開。
為拓寬司法公開、檢務公開的渠道,全國各級檢察機關共同打造“兩微一端”和檢察網陣,實現全覆蓋,2017年4月,人民檢察院案件信息公開系統微信版也上線運行,打造了更加豐富的、立體便捷的網絡服務平臺,增強了人民群眾對司法機關的認知和認同。
各地檢察機關在運用物聯網做好檢務保障和管理方面,已經積累了較多經驗。
在河北,早在2015年,邢臺市臨城縣檢察院就率先使用二維碼管理涉案財物,為每件涉案財物打造唯一的“電子身份證”,從立案偵查、審查起訴、案件審理直至判決生效、執行,全程一碼,在此基礎上建立了“涉案財物集中管理信息平臺”。
在四川,成都市檢察院牽頭申請專項資金研發“檢察機關刑事訴訟涉案財物RFID管理信息系統”,實現了對涉案財物物流和信息流同步、涉案物品全程跟蹤、自動盤庫、非授權離場報警、敏感時間記錄保存等各種功能,促進了涉案財物管理的“智能物聯”。
在各級檢察機關的工作報告、工作計劃中,我們每每能看到一個詞語——人民群眾關心的問題,這往往是我們開展檢察工作的重中之重,那么究竟如何確定什么才是“人民群眾關心的問題”?有沒有一個輔助決策、能夠量化的標準呢?湖北省檢察院探索了一種方法,每年“兩會”期間,他們都會派出上百名檢察人員,分赴人大各代表團和政協會議小組,全程旁聽審議和討論情況,并將代表、委員發表的與檢察工作有關的內容錄入到 “代表委員意見建議大數據分析系統”中,通過智能歸類與整理,給出究竟什么才是“人民群眾關心的問題”的量化指標,從而能夠更好地輔助決策、找準檢察工作開展的重點。
全國各地檢察機關高度重視網絡安全和數據安全,通過各種智能系統和運維平臺,確保了硬件、軟件、人員、信息和數據管理的安全可靠,為各項檢察工作提供了堅強保障。近期,最高人民檢察院參與的“自主可控安全可靠”項目被國家保密局評為“保密科技獎勵大會一等獎”,集中反映了檢察機關的網絡安全保障能力。
2017年7月,國務院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后,根據最高人民檢察院領導批示,我們及時撰寫了《檢察人工智能創新指南(2017-2022年)》,在系統內廣泛征求意見;9月26日,最高人民檢察院在蘇州召開智慧檢務工作會議,對新時代檢察信息化建設做出新的部署;而在此五天之前的9月21日,根據最高人民檢察院黨組會議批準的 “1101試點工程”部署,智慧檢務創新研究院正式掛牌成立。
智慧檢務的推進離不開智慧支撐和科技創新,智慧檢務創新研究院是我們不斷深化智慧檢務理論體系、規劃體系、應用體系的全新路徑,是檢察機關干事創業的“孵化器”。我們與中國人民大學等高校、航天科工集團、科大訊飛公司等企業加強合作,正在共建一批重點領域聯合實驗室,努力探索“科、育、產、智、惠”創新模式,即研究檢察人工智能基礎“科”學技術、打造檢察人工智能孵化“育”成平臺、創新檢察人工智能應用“產”品生態、提升法律監督工作整體“智”能水平、探索國家法治建設服務“惠”及機制,為智慧檢務積蓄后勁。
當然,我們更多的嘗試、更多的資源和精力將用在人工智能方面。人工智能主導的“智慧檢務”能夠給檢察人員帶來的變化,可以用“三個延伸”來概括。
目前我們依托視頻技術和檢察網絡,建立了遠程視頻會議、遠程視頻指揮、遠程視頻接訪、遠程視頻監控等系統,有助于突破空間限制,節省交通時間。例如,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區檢察院在充分保障被告人訴訟權利的前提下探索遠程視頻訊問,節省了75%的辦案時間,案件辦理的周期縮短5至7天。
而全國檢察機關視頻會議系統更是讓大家足不出戶第一時間接收最高人民檢察院、省檢察院的信息,減少到京開會、到省城開會的交通成本。
智慧檢務幫助檢察官快速搜集信息,學習更新知識。
例如,深圳市檢察院開發的量刑建議輔助軟件,將所有可能存在的量刑情節的確定及計算都在系統上完成,原來需要半個小時才能完成的工作,現在幾分鐘內就可以解決,在該單位提出的上萬份量刑建議中,采納率達80%。
再如,我們依托國家檢察官學院正在建立優質教學資源和網絡教育平臺,滿足檢察官文獻檢索與傳遞、遠程培訓直播、在線學習交互等功能。
信任不能代替監督,信息系統不僅存儲了大量案件審查數據、檢察官行為數據等便于監督,還可以預設審批關卡、智能提醒警示等智慧預防,可以說,智慧檢務是監督和規范檢察行為的重要保障。
例如,檢察機關統一業務應用系統將檢察工作各項職能梳理為節點環環相扣的15個檢察業務條線的197條流程,并配置800多份文書模板,實現各項業務流程化、標準化、透明化管理。
各地檢察機關依托統一業務應用系統的數據資源強化自身監督,如甘肅省檢察機關2016年依托統一業務應用系統,加強流程監控,對司法不規范情形口頭提示1518次,發送流程監控通知書395份,監控出的問題均得到及時整改。再如江蘇省檢察機關設計研發了“案管機器人”,負責案件的全程動態監管。
要實現大目標,最好先定幾個能達到的小目標,比如在當前檢察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突破點上,我們先定三個小目標:
當前最為迫切的檢察人工智能應用,就是自然語言處理和深度學習技術。我們需要讓計算機讀懂電子卷宗和法律文書,然后再利用機器學習技術和神經網絡分析,尋找到辦案的規律。
現在貴州省、上海市檢察機關都在探索建立智能辦案的輔助系統,就是以罪名為突破點,一個一個罪名地進行案件學習。我們希望盡快把常用罪名的智能辦案輔助模塊都做出來,然后再擴大試點范圍,大家用的越多,數據就越多,通過機器學習形成的算法就越精準。這是一件利國利民、懲治犯罪、保障人權的創舉,也是檢察機關落實以審判為中心刑事訴訟制度改革的著力點。
檢察機關開展較快的人工智能應用,是智能語音識別。我們目前加大了和科大訊飛等公司的戰略合作,在黨組會、檢察長辦公會、檢委會等各類會議場景中有所應用,在司法辦案的詢問、訊問智能語音輔助中應用的更多。
杭州市檢察機關使用智能語音輔助辦理案件,特別是當事人認罪的輕刑快審案件效果非常好,原來需要半天完成的案件現在利用遠程訊問系統和智能語音輔助,一兩個小時就能完成,極大緩解了案多人少的壓力。
檢察機關開始探索的人工智能技術,在計算機視覺領域,我們主要探索兩個應用場景。
一是檢察機關辦案過程中,有時會收到公安隨卷移送的同步錄音錄像,我們辦案中也會產生同步錄音錄像,以往依靠人力,把所有的同步錄音錄像全部看完需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F在我們首先把這些錄像集中起來,再嘗試利用計算機視覺識別,分析視頻,對風險點自動排查,為檢察官排除非法證據提供輔助,例如山東省人民檢察院就通過云平臺建立了同錄中心。
二是在刑事執行檢察中,主要是對監獄、看守所的監督,通過對監控視頻的計算機實時智能輔助分析,對被監管人員之間,監管人員與被監管人員之間的非正常接觸進行自動提醒,防止出現監獄內新的犯罪。
定了小目標,我們再來講講大目標:
未來,我們將繼續遵循以實踐需求和實際問題為導向的發展思路,基于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等技術的發展,著力推進人工智能技術在檢察工作中的深度應用,將“科、育、產、智、惠”良性循環的智慧檢務機制與“感、傳、知、用、管”五維一體的智慧檢務體系有機結合,竭力打造智慧檢務的產品生態。
人民檢察院承載著國家的期望和人民對公平正義的美好向往,國家和人民的目標就是智慧檢務工作的終極目標。智慧檢務是檢察機關在新時代“提擋加速”“換道超車”的有力支撐,我們要勇領信息技術的潮流之先,繼續深化“科技強檢”戰略,以智慧檢務4.0版總體架構為基礎,不斷推動新興信息技術和檢察工作深度融合,推動檢察事業發展新舊動能的雙引擎驅動和接續轉換,實現檢察機關的全業務智慧辦案、全要素智慧管理、全方位智慧服務、全領域智慧驅動。我們要建設質量效能型、科技密集型、創新驅動型的現代化“智慧檢察院”,為全面履行檢察職責、全面深化檢察改革和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