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在人工智能時代,具有自主意識與意志的智能機器人是否可以成為刑事責任的承擔主體,是否具有刑事責任能力?應當引起技術上、倫理上乃至法律上的深度思考。
智能機器人與自然人的根本差異在于其不具有生命體,與動物的差異在于其具有辨認和控制能力,與普通機器人的差異在于其可能超越人類設計和編制的程序產生獨立的意識和意志。因此,從法律屬性上可以將智能機器人定位為經程序設計和編制而成的、可以通過深度學習產生自主意識和意志的、不具有生命體的“人工人”。
智能機器人對其實施的活動是否承擔刑事責任,應根據行為類型的不同而有所區別。智能機器人實施嚴重危害社會的行為可分為兩種:在程序設計和編制范圍內與在程序設計和編制范圍外。智能機器人在人類設計和編制的程序范圍內的行為體現的是人類的意志,如果其做出了嚴重危害社會的犯罪行為本質上是為了實現研發者或者使用者的犯罪意志,應當將該智能機器人看作研發者的“工具”,其本身不應當承擔刑事責任,需要承擔刑事責任的是該智能機器人的研發者或者使用者。而在設計和編制程序范圍外實施行為時,智能機器人需要承擔刑事責任。因為,此時智能機器人的行為實現的是自主意志而非他人意志,可以成為刑事責任主體。并且,智能機器人通過不斷學習規則建立“自省”與“道德感”,這已遠遠超出了自然行為論、因果行為論、目的行為論、社會行為論、人格行為論所能預見并認識的范圍,其行為可以成為刑法意義上的“行為”。對智能機器人科處刑罰符合刑罰的目的,且有利于降低社會治理成本。
(摘自《法學》,2018年第1期,第40-4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