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 立/文
修復受犯罪行為破壞的社會關系是刑法的重要目的,未成年刑事被害人受損利益需要得到恢復和救濟。《聯合國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標準規則》確立了“雙向保護”和“平等保護”原則,要求在保護涉罪未成年人利益的同時,兼顧社會公共利益和被害人利益,特別要優先保護未成年被害人利益,確保利益均衡。立法和司法實踐中,涉罪未成年人的司法保護得到明顯加強,但未成年被害人權益受關注度不夠,保障機制相對滯后。近年來的辦案數據表明,涉罪未成年人案件數量呈逐年下降趨勢,而侵害未成年人案件數量現逐年上升的態勢。因此,研究、完善未成年被害人權益保障機制顯得更為現實而必要。
不同地區和同一地區不同層級檢察機關的辦案數據表明,涉罪未成年人案件數量逐年下降,侵害未成年人的刑事案件逐年上升。
上海市2016年未檢工作總結表明,涉罪未成年人案件從2010年以來逐年大幅下降,2016年涉罪未成年人人數和在涉罪人員中的占比,分別比最高峰的2007年下降75%和9個百分點。但是,成年人侵害未成年人案件數量則呈現出穩步上升的趨勢,已經占未檢部門受理案件總數的近20%;而且校園欺凌等當事人雙方均為未成年人的案件有上升趨勢。
2016年,重慶市檢察機關共受理審查起訴未成年人刑事案件1295件1902人,同比分別下降6.57%和5.42%。與此同時,侵害未成年人案件數量達437件484人,同比分別上升5.52%和6.78%。
重慶市北碚區檢察院2016年辦理未成年犯罪案件39件45人,相較于2015年的46件53人,分別下降15.21%和15.09%;辦理侵害未成年人刑事案件13件17人,較同期上升6.23%和5.18%。2017年上半年,辦理侵害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上升迅速,已達12件16人,已占2016年全年件數的92.3%。
以上數據說明,未成年人犯罪的預防和懲治措施成效顯現,成年人、未成年人侵害未成人案件的形勢不容樂觀。
侵害未成年人的刑事案件主要表現為強奸和強制猥褻的性侵案件、校園欺凌和暴力的尋釁滋事案件、遭受交通肇事和危險駕駛的人身傷亡案件、盜竊和毒品案件等。其中遭受性侵案件和毒品傷害案件比例最大,對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危害巨大,社會反應激烈。
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重慶市北碚區檢察院共辦理受害人為未成年人的刑事案件25件33人,其中強奸5件,猥褻4件,容留吸毒7件,交通肇事和危險駕駛5件,尋釁滋事2件,故意殺人1件,盜竊1件。不難發現,強奸、猥褻未成年人的性侵案件占比較大,達36%,按照犯罪心理學專家的觀點,針對女童、中小學生的性侵案件,隱案比例為1∶7,尚未案發的此類案件不容樂觀;其次為容留未成年人吸毒案件,占28%;再次為交通肇事和危險駕駛致未成年人傷亡案件,占20%;故意殺人、尋釁滋事致未成年人傷亡案件,占12%。
一是除尋釁滋事案件的犯罪主體為未成年人外,多數案件的加害主體為成年人,且95%以上的加害人是未成年被害人的熟人,要么是親屬,要么是鄰居,要么是朋友。未成年被害人對熟人有天然的信任感,是加害人侵害得逞的主要原因。北碚區9起強奸和猥褻的性侵案件,只有2件為陌生人作案(尾隨脅迫強奸小學生1件、QQ聊天認識強奸未成年人1件),其余均為熟人作案,其中繼父1人,伯父1人,同學介紹的熟人3人,鄰居2人。
二是被害未成年人女多男少,平均年齡14.5歲,絕大多數被害人為學齡前兒童和在校學生。25件案件除2件尋釁滋事案外,其余23件受害人均為女性,占92%。強奸、猥褻等性侵案件的受害人年齡均在15歲以下,最小的4歲,吸毒受害最小的僅13歲。我們應更加關注女童和未成年少女的司法保護。
三是案件發生地多為城郊結合部的鄉鎮。25件案件案發在城區的6件,發生在城郊結合部的場鎮17件,發生在偏遠鄉鎮的2件。城郊結合部經濟活躍、城鄉思想碰撞激烈,人們的法治意識和守法觀念不強,是我們預防和懲治針對未成年人犯罪的重點區域。
除犯罪分子作案的主客觀因外,從受害未成年人主觀上的缺陷和家庭、社會等外在原因分析,主要包括:
一是被害人對侵害行為缺乏認知能力,自我保護意識不強,防衛能力不夠,在案件中處于弱勢地位。學前兒童、小學生由于年齡小、辨別能力差,容易受到哄騙,成為猥褻、性侵害對象,在遭受侵害時,不敢反抗、無力反抗,受到侵害后,由于害羞、膽小等因素,不愿將受害之事告訴家長、老師或向警方報案,導致部分被性侵女孩多次、較長時間被害。在容留吸毒案件中,被害人對毒品認知不夠,經不住他人引誘,稀里糊涂上癮被害。
二是家庭、學校預防犯罪的教育缺乏。據中國少年兒童文化藝術基金會“女童保護”公益項目《2016年兒童防性侵教育調查報告》顯示,近七成家長沒有對孩子進行過系統防性侵教育,近九成兒童在學校沒有上過防性侵課。未成年人缺乏基本的性安全意識和防范性侵害能力,導致該類案件頻發,并且事后收集證據難、控告難,“零口供”案件逐漸增多,辦案難度較大。
三是監護人未能盡到監護責任。受到侵害的未成年人家庭經濟條件較差,父母一方或雙方忙于打工掙錢,無更多精力關心、教育子女,經濟能力有限,不能滿足小孩正常的、甚至基本的精神和物質需求;有相當一部分家庭成員殘缺,在子女年紀很小的時候父母離異,小孩在家里得到的溫暖較少,導致小孩經受不住物質誘惑,或在外尋求精神安慰,落入犯罪分子盡心布置的陷阱,受到身心傷害。案發后,部分未成年被害人的父母基于害怕“家丑外揚”的心理或受到犯罪分子恐嚇等原因不敢報案,導致受害人多次、長時間受到侵害。
未成年人心智發育還不成熟,受到犯罪侵害后的心理承受能力弱,心理受傷的陰影不易排解。我們要格外注重被害人、特別是受性侵害未成年人的姓名、住址、通訊和被侵害事實等隱私保護。
實踐中,未成年人侵害未成年人案件中,對涉罪未成年人“少捕慎訴”“輕罪犯罪記錄封存”等刑事政策和特殊司法原則得到較好貫徹和落實,但對未成年被害人訴訟權利和隱私權的保護相對有所弱化,缺乏類似“未成年被害人隱私封存”法律制度規定,對辦案人員、律師、參與庭審旁聽等人員違法披露受害人隱私的懲戒制度,應嚴禁任何單位、任何個人查詢未成年被害人受性侵害的相關信息。
同時,對成年人性侵未成年人、監護人侵害被監護未成年人、成年人利用兒童為作案工具等案件中,過分強調被害人隱私保護,對犯罪分子在信息公開渠道、法制宣傳廣度、從業禁止裁定等懲戒措施運用上力度不夠,震懾效果不好,沒有把握好被害人隱私保護與罪犯信息公開之間的平衡點。
一是公安機關還沒有完全建立單獨的未成年辦案組織,成年人犯罪與涉及未成年人的犯罪由同一套機構、同一班人馬辦理,沒有分流專辦,適用程序上沒有體現“特殊保護”的原則。強調打擊多,保護少,個別化的處遇措施體現不充分。有的地方對女受害人的詢問沒有安排女警察進行,有的在被害人學校、居住地詢問等。
二是檢察機關在辦理侵害未成人案件、特別是性侵案件時,未與公安機關、法院形成對接機制,檢察機關引導偵查能力不足,三機關詢問未成年被害人各自為政,造成被害人多次陳述被侵害事實,“傷口”多次流血。
三是法院對成年人侵害未成年人的案件,沒有納入少年庭的受案范圍,與成年人案件同庭審理,被害人隱私保護不力。同時,法檢部門對此類案件的辦案規范、證據標準和法律政策適用上存有分歧。
一是自偵查開始,被害人得到專業法律幫助的不多。2016年1月至今,重慶市北碚區33名未成年被害人中,死亡3人,其余均因受到強奸、猥褻、容留吸毒而身心受損,或財產身心俱損。在訴訟中得到訴訟代理人幫助的僅有2人,得到經濟補償的僅有4人。他們或許因為父母不懂法未聘請訴訟代理人,或許因為家庭經濟困難無力聘請訴訟代理人。不容忽視的是,刑事訴訟法對涉罪未成年人有強制委托辯護人的法律援助規定,對未成年被害人的法律援助缺乏硬性要求。只是在2005年最高法等四部門《關于刑事訴訟法律援助工作的規定》中賦予經濟困難對象法律援助義務,范圍較窄。有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不知有何訴訟權利,怎樣獲得經濟賠償,合法權益得不到有效維護。
二是政法機關司法救助門檻較高。現行法律僅規定了被害人因犯罪受到物質損失的有刑事附帶民事的訴權,對精神損害賠償請求不予支持,導致部分被性侵的未成年人因得不到足夠的賠償,及時醫治、遷居、轉學等合理訴求無法得到實現,不利于被害人精神創傷撫慰,影響其健康成長。現有司法救助規定對刑事被害人救助條件較高,受害人要達到重傷、殘疾、死亡的傷害或重大財產損失,并且還要達到加害人死亡或無力賠償的條件,才能得到司法救助。2016年1月至今,重慶市北碚區33名未成年被害人中,死亡3人,沒有一人獲得司法救助。
三是教育、衛生、民政等職能部門行政救助幫扶機制不健全。檢察機關未成年檢察部門往往采取個案協調,幫助受到身體傷害的未成年人協調解決優惠的醫療費用、家庭困難補助,協調受到性侵的學生轉學,沒有形成行政救助的長效機制,檢察機關對行政部門的法律監督也沒有硬性規定。
四是吸引社會服務機構參與社會救助的資源有限。婦聯、團委等群團組織聯系廣泛,參與未成年人社會救助意愿積極,要主動推動其聯系有償服務機構參與未成年受害人心理輔導、心理咨詢等專業幫助,但政府購買此類服務的制度保障缺乏,財政支持力度不大。2016年1月至今,重慶市北碚區33名未成年被害人中,得到及時、專業心理疏導和幫助的僅3人,占比很小。
1.健全未成年被害人隱私封存制度。刑訴法有涉罪未成年人輕罪記錄封存制度,對涉罪未成年人優先和特殊保護,免其上學、就業受到歧視,有利于問題少年回歸社會。對受到毒品侵害、性侵害的未成年人,加強其隱私保護,有利于他們重拾學習、生活信心,矯治其受傷心靈,促進其成長、成才十分重要,刑訴法對等制定未成年被害人隱私封存制度很有必要。對泄漏未成年被害人隱私、造成嚴重后果的辦案人員、訴訟代理人、律師、參加庭審和協助調查人員,根據人員性質不同,給予紀律處分、誠信記錄等處置措施。建立嚴格的未成年被害人司法檔案查詢審批制度,非因辦理本案需要,任何單位、任何個人不得查詢,對違規披露信息人員要給予紀律處理。嚴禁新聞媒體宣傳報道。
2.強化未成年被害人隱私保護的程序性機制。一是公檢法三機關相對固定涉及未成年人犯罪的辦案機構和人員,對女性未成年人的詢問、檢查由女工作人員進行,建立檢警取證“一站式”,做到一次完成詢問記錄、一次完成同步錄像,調查取證不著制式服裝、不用警車,不到被害人學校、住處取證,盡最大可能減少對被害人的二次傷害。二是堅持未成年被害人接受詢問時法定代理人或合適監護人在場的規定。三是未成年被害人不出庭作證,采取庭前會議,經過變聲的錄音作證等方式,保護未成年人隱私。
3.健全犯罪分子多元懲戒措施。在加大對侵害未成年人刑事犯罪分子打擊力度的基礎上,要加大對犯罪分子的多元懲戒。一是對性侵未成年人、利用兒童為作案工具案件的成年犯罪分子,不僅要公開裁判文書,還要定期在其住所地主要報刊、廣播電視、互聯網上向社會公開其犯罪信息,讓其成為過街老鼠。二是對利用監護關系、教師等職業便利性侵、虐待未成年人等案件的犯罪分子,應通過法律渠道或行政管理手段剝奪其監護人資格、取消其教師從業資格等職業準入要件,對其裁定相關職業禁止,從源頭上防止有再犯機會。
1.推動建立涉及未成年犯罪的一體化辦案組織。目前,全國檢察機關自上而下建立了未成年刑事檢察辦案組織,法院系統成立了各級少年犯罪審判庭,但公安機關由于辦案任務繁重,點多面廣,還未建立專門的涉及未成年人犯罪的辦案組織,派出所、刑警隊等各類辦案機構,均立案受理涉及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機構人員都不固定,對少年司法的特殊政策、法律適用尺度不一,應加快推動公安建立涉及未成年人案件的專班辦理,形成公檢法辦理類案的機構銜接、人員對接、偵查引導、一站式取證、信息通報等辦案機制。
2.加強公檢法機關配合協作,形成保護合力。檢察機關要加強偵查引導,對涉及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要分案起訴,加強固證引證;對成年人侵害未成年人的案件,協商法院納入少年庭受案范圍,分庭審理。
3.消除認識分歧,提高辦案質效。公檢法三機關要對未成年受害人案件、特別是監護人或成年人性侵未成年人“零口供案件”,統一辦案規范、證據標準和法律政策適用上的認識分歧,提高辦理此類案件的質效,增強辦案的社會效果。
1.完善未成年被害人的法律援助制度。司法實踐中,未成年被害人聘請訴訟代理人的比例極低,要么出于經濟困難的原因、要么出于其父母不懂法的緣故,被害人合法權利得不到有效維護。應推動立法,建立未成年被害人剛性法律援助制度,對因經濟困難或其他原因沒有聘請訴訟代理人的,辦案機關應為其申請法律援助。特別是認罪認罰案件中未成年被害人更應得到法律上的幫助,爭取經濟賠償、訴訟權利等合法權益。
2.放寬司法救助條件,擴大救助范圍。對不支持精神損害賠償請求的性侵未成年人、嚴重受傷的刑事未成年被害人,應降低司法救助門檻,只要犯罪分子未予經濟賠償或無力經濟賠償的,均應納入司法救助范圍,滿足其及時醫治、遷居、轉學等合理訴求。同時,要探索未成年被害人司法救助特殊程序,積極引入社會資源,提高救助額度。
3.落實行政職能部門救助責任,加強法律監督。落實衛生、民政、教育等部門行政救助幫扶職能,這些部門受理辦案機關救助函件或被害人申請后,應及時幫助受到身體傷害的未成年人協調解決優惠的醫療費用,家庭困難補助,協調受性侵學生轉學等事項;檢察機關對行政部門履行行政職能的情況加強法律監督,對未盡職責義務的,要通過檢察建議等形式督促實現救助實效。
4.整合社會幫扶資源,推進社會服務體系建設。整合婦聯、團委、志愿者等群團和社會力量,加強專門機關與社會力量的溝通協作,發揮各自優勢,形成幫扶合力。要推動黨委、政府重視,提供財政經費支撐,向社會購買未成年受害人心理輔導、心理咨詢等專業幫助,推進未成年人權益保障的社會服務體系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