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中國與國際核不擴散機制(1978—1992)*

2018-02-07 10:35:58
中共黨史研究 2018年6期

詹 欣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逐漸改變了對國際核不擴散機制的態度。中國通過加入國際組織(國際原子能機構)、與其他國家談判簽署和平利用核能合作協議(與法國、英國、聯邦德國、日本和美國等)以及履行核裁軍條約義務(宣布不再進行大氣層核試驗),開始參與國際核不擴散機制。在核不擴散政策方面,中國提出“不主張核擴散、不搞核擴散、也不幫助其他國家發展核武器”的“三不”原則。然而在1992年以前,中國仍對國際核不擴散機制的核心《不擴散核武器條約》持批評態度,拒絕簽署協議。因此,許多學者將中國這一階段對國際核不擴散機制的行為描述為“部分參與”。①參見高望來、李慧:《中國參與國際核不擴散機制進程》,朱立群等主編:《國際防擴散體系:中國與美國》,世界知識出版社,2011年;夏立平:《中國軍控與裁軍政策的演變及特點》,《當代亞太》1999年第2期;李少軍:《中國與核不擴散機制》,《世界經濟與政治》2001年第10期;周寶根:《中國與國際核不擴散機制的一種建構主義分析》,《世界經濟與政治》2003年第2期;潘振強:《國際裁軍與軍備控制》,國防大學出版社,1996年;Zhu Mingquan, “The Evolution of China’s Nuclear Nonproliferation Policy”, Nonproliferation Review, Vol.4, No.2, Winter 1997.

本文利用公開檔案,從中國加入國際原子能機構、與美國進行和平利用核能談判和宣布不再進行大氣層核試驗三個案例,分析其逐漸轉變對國際核不擴散機制政策的原因,及其仍拒絕加入《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緣由,進而分析帶有理想主義色彩的傳統革命外交與現實利益在其核不擴散政策上的碰撞。

一、中國加入國際原子能機構

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成立于1957年7月。其宗旨是:加速并擴大和平利用核能對世界和平、健康與繁榮之貢獻,并盡其所能確保受援國不致將核能用于任何軍事目的。眾所周知,國際原子能機構成立之時,中國大陸并沒有參加。代表中國的是以“中華民國”為名義的臺灣,并成為該機構的“創始會員國”。1971年聯合國恢復中國合法席位,為中國參加國際原子能機構提供了機遇。*雖然國際原子能機構不是聯合國的專門機構,但該機構與聯合國簽有協定,同聯大、經社理事會和安理會有直接聯系。1971年12月9日,國際原子能機構理事會討論羅馬尼亞等17國關于“中國在本機構的代表權”問題的議案,最終通過。該議案“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有權在國際原子能機構中代表中國的唯一政府”,并“決定立即把蔣介石的代表從他們在國際原子能機構中非法占據的位置驅逐出去”。*李覺等主編:《當代中國的核工業》,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第538頁。《我國代表團出席聯合國有關會議文件集(續集,1972)》,人民出版社,1973年,42頁。

雖然在理論上國際原子能機構已與臺灣斷絕官方關系,但這種關系實際上斷而不絕。一方面,臺灣與國際原子能機構已簽訂兩項安全保障協議(1969年加拿大與臺灣之間的保障協定和1971年美國、臺灣和國際原子能機構之間的三邊協定),這為其與國際原子能機構維持聯系提供了借口;另一方面,在毛澤東時代,中國政府對以美、蘇控制的國際核不擴散機制持批評態度,對《不擴散核武器條約》予以強烈批判,似乎也并沒有迫切加入國際原子能機構的興趣與意愿。

隨著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行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核工業也順應了歷史潮流,結束了單一軍品的小天地。按照“軍民結合”的發展方針,核工業走向為國民經濟服務的主戰場,大力加速發展核電。*蔣心雄:《我國首次參加國際原子能機構大會的前后》,張華祝主編:《中國與國際原子能機構》,原子能出版社,2004年,第3頁。加入國際原子能機構成為中國邁向世界、為現代化服務的選擇。

中國負責核工業的主管部門是第二機械工業部(以下簡稱“二機部”)。早在1978年前后,二機部下屬的科技情報研究所就多次編發國際原子能機構的調研資料,二機部有關人員還就參加國際原子能機構的可能性問題專門拜訪外交部咨詢意見。外交部指出:國際原子能機構已于1971年12月通過驅蔣決議,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有權在‘機構’中代表中國的唯一政府”。從政治上講,參加國際原子能機構的條件業已成熟;但從業務上講,需提請二機部確定。顯然外交部把參加機構的主要決定權交給了二機部。

依據外交部建議,二機部部長劉偉委托副部長、著名核物理學家王淦昌召集會議研究參加國際原子能機構的問題。會議一致認為,應該立即組織必要的人力開始準備工作,同時派人到國際原子能機構總部維也納做實地考察。*《王淦昌全集》第6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7頁;傅濟熙:《我國加入國際原子能機構的前前后后》,張華祝主編:《中國與國際原子能機構》,第67頁。1979年10月和1980年4月,二機部分別邀請國際原子能機構保障監督司前司長、南斯拉夫人納吉申諾維奇和國際原子能機構副總干事長日本人垣花秀武訪華,他們分別以個人或國際原子能機構官員的身份介紹了國際原子能機構的基本情況。垣花秀武還轉達了機構總干事長埃克隆德期望中國加入國際原子能機構的意愿,并指出中國參加該機構,不僅會對國際合作與交流作出貢獻,而且能使自身的原子能技術的發展得到很大的好處。*付秉一:《國際原子能機構副總干事長垣花秀武訪華介紹機構情況》,《國外核新聞》1980年第10期。10月,二機部派遣李野砂赴中國駐奧地利使館工作,調研中國加入國際原子能機構的利弊得失,供決策者參考。*李野砂:《在維也納觀察國際原子能機構》,張華祝主編:《中國與國際原子能機構》,第74頁。

然而中國對加入國際原子能機構仍然顧慮重重。概括起來,原因有三:一是參加該機構對中國有可能產生的負面因素;二是監督保障問題;三是臺灣問題。針對上述三個問題,垣花秀武在訪華時已分別進行了解釋,以消除中方的疑惑:其一,國際原子能機構不同于其他國際機構,其政治色彩不濃。如果中國加入國際原子能機構,中國的核政策不會受到不合理的限制。其二,中國是擁有核武器的國家,在理論上不存在任何監督保障問題。其三,由于臺灣問題在1971年12月已經解決,中國政府不會以新成員的形式加入國際原子能機構,而是以取代臺灣的形式繼續留在國際原子能機構內。*王定國譯:《日刊報道〈中國最近是否會作出加入國際原子能機構的決定〉》,《國外核新聞》1980年第15期。

但是二機部的決策仍然不緊不慢,對此王淦昌頗為焦急。他認為:“從開始議這件事至今已近兩年,由于方針未定,加入‘機構’之前的大量實際工作尚未落實,這與當前發展的形勢不大適應。”1980年6月20日,他致信二機部,敦促中國早日加入國際原子能機構。其一,他認為參加國際原子能機構勢在必行。在政治上,“對于支持第三世界、團結第三世界,擴大反霸陣地十分有利”。在業務上,“加強原子能領域中的國際交流,并通過參加‘機構’研究計劃、專家小組、技術咨詢、各種專業會議、核數據和情報交流、人員培訓等活動獲取技術、經費和設備,為我所用,特別是鈾礦地質與核能已逐漸成為‘機構’技術活動的重點,這對于促進我國這些薄弱領域及整個原子能事業的發展也將十分有利”。其二,中國盡早加入國際原子能機構的條件已經具備。一是有一個利于擴大對外交流的國際環境。原子能領域的“對外交流日益頻繁,交流項目日益擴大,特別是在從前嚴格保密的鈾礦地質、燃料循環等方面也開始了交流”。二是在核科學方面中國有一定的基礎,“如鈾礦地質、選冶、堆工程、核數據編評、同位素應用等,有能力也極需要利用‘機構’開展國家核交流,在現在的基礎上提高一步。”三是在程序準備方面,中國加入國際原子能機構之前,可利用民間團體中國核學會,“組織溝通國內核研究和應用的各個部門,進行協調,以利準備工作的進行。”最后,他建議二機部把加入國際原子能機構“認真列入日程,積極地、有計劃地加緊各方面準備工作,爭取在一年到兩年內解決。并且應初步預想和逐步實現利用這個組織擴大國際交流,獲取各項技術,積極爭取國際援助的目的”。*《王淦昌全集》第6卷,第8—10頁。王淦昌的建議對中國加入國際原子能機構確實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但影響仍然有限。從1980年始國際原子能機構每年都邀請中國派遣觀察員出席其一年一度的全體大會,中國均未應邀。*《當代中國核工業》,第538頁。

除了內部推動力以外,國際社會對既是有核國家又是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的中國加入國際原子能機構的意愿十分強烈。一些國家對美國和蘇聯利用國際原子能機構進行核控制和核壟斷表示不滿,認為國際原子能機構沒有發揮出促進核能和平利用的國際交流作用。*王殊:《回憶我國加入國際原子能機構的經過》,張華祝主編:《中國與國際原子能機構》,第8頁。1982年6月,國際原子能機構的“77國集團”主席以及阿爾及利亞、巴基斯坦大使均向中國駐奧地利大使王殊表示,希望中國政府積極考慮參加國際原子能機構,認為這將增強“77國集團”在該機構中的地位*《當代中國核工業》,第539頁。。與此同時,中國在與美國等西方國家探索核能合作可能性的時候,美國也不止一次地表達了希望中國加入國際原子能機構的意向。

基于上述情況,中國轉變了原先對國際原子能機構的冷淡態度。1983年,外交部起草、核工業部(原二機部)和國家科委聯署向國務院提交申請加入國際原子能機構的報告。該報告開宗明義指出加入國際原子能機構對中國經濟發展和科學進步的重要性,同時對中國政府加入該機構后會遇到的一些問題,逐一作了說明。其一,中國是核大國,不僅國際原子能機構對中國的核工業沒有任何約束,而且在進口核設施和出口核材料方面可能會更方便和有利一些。其二,國際原子能機構已于1971年驅逐臺灣,并表示愿意接納中國為成員國,與臺灣遺留下來的安全保障協定有待改為民間性質。最后,針對中國一直持批評態度的《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報告指出國際原子能機構成立于1957年,而《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生效于1970年,所以《國際原子能機構規約》(以下簡稱《規約》)沒有條款直接提及該條約,但該條約中有關安全保障的內容還需要該機構執行。綜上所述,該報告建議中國立即與國際原子能機構就加入問題進行談判,并強調不贊成和不鼓勵核擴散,但是中國加入后仍對帶有歧視性的《不擴散核武器條約》持批評態度。*王殊:《回憶我國加入國際原子能機構的經過》,張華祝主編:《中國與國際原子能機構》,第8頁。6月16日,國務院批準了該報告,至此中國官方正式確認準備加入國際原子能機構。

1983年8月12日,國際原子能機構新任總干事長布里克斯訪華,與中國外交部副部長錢其琛就中國加入國際原子能機構問題進行商談,最終在包括該機構與臺灣的關系等問題上達成諒解。依據雙方達成的共識,9月5日中國外交部部長吳學謙致電布里克斯,提出中國政府加入國際原子能機構的正式申請。羅馬尼亞于9月8日向機構提出將“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申請加入國際原子能機構”列入機構理事會議程的提案。10月11日,第27屆國際原子能機構大會正式接納中國為本機構成員。國際社會對此給予積極的評價,稱中國的加入是“重大的”“歷史性”事件,只有中國參加,“機構才具有普遍性和完整性”。布里克斯表示“中國的加入是該屆大會最重大的事件”*《當代中國核工業》,第539頁。。按照國際原子能機構的規定,中國外交部向《規約》保存國,即美國政府,遞交了中國對國際原子能機構的接受書,遂于1984年1月1日正式成為國際原子能機構的一員。中國加入國際原子能機構標志著中國向國際核不擴散機制邁向了重要的一步,也為國際核能合作提供了重要的基礎。

從中國加入國際原子能機構的動機來看,盡管最后服務于現代化建設的動因占據上風,但是整個加入過程仍是小心謹慎,甚至是疑慮重重。這充分反映出在美、蘇兩個超級大國核爭霸的情況下,帶有理想主義色彩的革命外交因素依然存在,關于超級大國的“核霸權”“核壟斷”等理念以及如何處理從20世紀60年代末以來一直反對的《不擴散核武器條約》深深地影響著中國的決策者,也影響著中國與西方的核能合作。

二、中國與美國的核能合作談判

由于核技術的誕生與發展同核武器緊密聯系在一起,因此國際核能合作極為敏感與復雜。整體而言,在中國改革開放之前,國際交流與合作比較緩慢,僅有的一些合作也基本上局限在社會主義國家之間*參見沈志華:《援助與限制:蘇聯與中國的核武器研制(1949—1960)》,《歷史研究》2004年第3期。。

隨著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對外實行開放、對內搞活經濟的方針,國務院批準二機部可以公開對外交流,特別是推進核電計劃,中國對外核交流進入新的階段。據不完全統計,從1979年至1984年,中國先后同聯邦德國等9個國家簽訂了政府間的和平利用核能合作協定,核工業部與意大利等國的核能委員會商簽了科技合作議定書。*《當代中國核工業》,第526頁。在所有這些核能合作之中,最為曲折和復雜的當屬中美之間的核能合作。

其實,中美核能合作的最初動力來自于美國。出于商業利益的需要,早在1972年尼克松訪華后不久,一些美國企業試圖尋求尼克松政府授權與中國就出售核電反應堆和鈾材料進行談判。*Memorandum for the President, Nuclear Sales to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February 14, 1974.RG59, Policy Planning Council: Director’s Files (Winston Lord) 1969-1977, Box 374, National Archives.由于中國對國際核不擴散機制持批判的態度,也沒有簽署《不擴散核武器條約》,中美核合作遇到了程序上的障礙。除此,此前也從未有過社會主義國家購買過西方的核電反應堆設備的先例,巴黎統籌委員會的限制問題也涉及其中。所以美國曾打算雙方先簽署一份包括監督保障的政府間核能合作協定,為出售核電反應堆和核材料提供必要的條件。*Memorandum from the President’s Assistant for National Security Affairs (Kissinger) to President Nixon, Nuclear Sales to the PRC.April 24, 1974.FRUS, 1973-1976, Vol.XVIII.pp.499-500; National Security Decision Memorandum 261: Nuclear Sales to PRC.July 22, 1974.FRUS, 1973-1976, Vol.XVIII.pp.513-514.然而“水門事件”耗盡了尼克松的太多精力,他已無法集中精力來處理對外政策,中美核能合作的事情被暫時擱置了起來。

1978年中共制定改革開放政策后,考慮經濟建設會遇到能源短缺的問題,中國政府開始尋求利用外國核能技術在國內建設核電站。對此,美國核電能源企業的熱情再次被激發。1981年6月14日至16日,美國國務卿黑格訪華。他表示美國一些企業對中國近來的核電計劃,特別是廣東核電計劃非常感興趣。他提議兩國政府可以在7月份就核能合作問題在北京舉行一個非正式的會談。考慮到中國并未加入國際原子能機構,也沒有簽署《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美國公司如果向中國出口這種技術,按照美國法律,雙方必須達成協議,就中國對美國核技術的作用和美國出口作出明確的限制。*Secretary Haig’s Visit to the Far East, Day Book, Beijing June 16, Digital National Security Archives (DNSA): CH00582; US-China Nuclear Cooperation, DNSA: CH00551; Secretary’s talking points: US-China relations, DNSA: CH00562.其實這就是7年前尼克松政府計劃的翻版。9月16日至20日,美國助理國務卿馬隆率領專家組訪華,與以中國國家科委副主任趙東宛為首,外交部、核工業部、水電部和第一機械部等人員參加的中方小組進行了會談。雖然雙方都有合作的意愿,但是在核安全保障問題上存在著原則性的分歧*李覺等主編:《當代中國的核工業》,第534頁。。關于核安全保障問題上的障礙,為避免麻煩,美國駐華大使館科技參贊施奧徒曾向中國表示,在簽訂中美兩國政府間的核協議之前,可在核安全等不涉及安全保障的領域開展合作。經過一番談判,雙方最終于10月17日在華盛頓簽署《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委員會與美利堅合眾國核安全管理委員會關于核安全事項合作議定書》。*李覺等主編:《當代中國的核工業》,第533頁。至此,有關中美核能合作的初步意向業已達成。

然而就在中美計劃進一步推進核能合作時,國際社會關于中國幫助巴基斯坦發展核計劃的傳言甚囂塵上*A Review of the Evidence of Chinese Involvement in Pakistan’s Nuclear Weapons Program, 7 December 1979; National Security Archive Electronic Briefing Book No.423: China May Have Helped Pakistan Nuclear Weapons Design, Newly Declassified Intelligence Indicates.參見http://nsarchive.gwu.edu/nukevault/ebb423/.。美國開始把中美核能合作與核不擴散問題緊密地聯系在一起。1983年1月18日,里根批準國家安全決定指令(DSDD 76),正式決定與中國進行核合作,但羅列了三項限制性條件:(1)中國領導人必須保證,中國不幫助任何國家發展核武器,也不作出與隨后安全保障相矛盾的舉動;(2)中國必須承諾在核出口方面遵守國際規范,包括對非核國家的出口必須申請國際原子能機構的安全保障;(3)中美必須通過一個雙邊談判,以確保美國出口的核材料不會被用于軍事或其他禁止性的目的,以及達成和平核合作協議所需的其他條款*National Security Decision Directive Number 76: Peaceful Nuclear Cooperation with China, January 18, 1983.DNSA: PD01697; http://www.reagan.utexas.edu/archives/reference/Scanned%20NSDDS/NSDD76.pdf 里根總統圖書館所藏文件是全部解密版。。中方對美國利用核合作試圖把中國納入到其不全面贊同國際核不擴散機制頗為不快,指出:首先,中國對《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并不完全贊同,仍持批評態度;其次,中國對亞太地區的安全比美國更關心;再次,中國不鼓勵核擴散。*李鵬:《起步到發展:李鵬核電日記》,新華出版社,2004年,第159頁。

1983年下半年,中美雙方就和平利用核能合作舉行三輪談判,其核心仍是安全保障問題。中方表示,可在協定中保證所進行的合作僅用于和平目的。美方認為中國是擁有核武器的國家,將不再要求對中國從美進口的核材料、核設備進行安全保障,并同意據此提出一份新的協議文本草案交中方研究。不過美方要求中國領導人必須承諾對核武器、核爆炸技術不進行擴散;中國轉讓的技術和材料賣給無核武器國家時,不能用于爆炸目的(包括和平目的的爆炸)。至1983年底,中美雙方基本上就協議文本的大部分條款取得了一致意見,但在安全保障問題上仍存在分歧。美國要求對核燃料后處理、鈾濃縮進行雙邊監督,而中方則只接受國際原子能機構的安全保障措施。*參見李鵬:《起步到發展:李鵬核電日記》,第165、169頁;李覺等主編:《當代中國的核工業》,第534頁。

自1984年始,為推動中美雙邊的核能合作,中國在國際核不擴散機制上作出了努力。1月1日,中國正式成為國際原子能機構成員,為正在談判的中美核合作起到了推動的作用。不久,中國領導人訪問美國。在美期間,他多次強調中國“不主張、不鼓勵核擴散,自己也不搞核擴散,不幫助其他國家發展核武器”的“三不”政策。*《趙紫陽總理在紐約會見〈紐約時報〉負責人并回答他們提出的問題》,上海國際問題研究所編:《國際形勢年鑒》(1985年),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6年,第253—254頁;《趙紫陽在里根總統舉行的國宴上的祝酒詞》,新華社國際部資料組:《我國對外關系文件選編(1984年1月至12月)》(內部刊行),1985年,第6頁。雙方也終于在最后一個分歧點找到了解決的辦法。4月26日至5月1日里根訪華期間,中國和美國簽訂《關于和平利用核能合作協議》,雙方都對達成協議感到滿意。中國領導人說:“雙方本著合作的精神,運用他們的智慧,終于找到了既符合中國主權原則,又不違反美國法律的解決辦法。”*《中美達成和平利用核能合作協議,趙紫陽總理表示滿意》,《人民日報》1984年4月28日。里根也稱贊“這項工作符合雙方的要求”,并對中國的核不擴散政策表示贊賞。他強調:中美“兩國奉行的是同樣的基本原則。雙方都不鼓勵擴散,也不協助任何其他國家獲取或研制任何核爆炸裝置。”*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s Modernization,Address by President Reagon to Chinese Community Leaders,Beijing,April 27,1984.American Foreign Policy, Current Documents, 1984, p.678.

雖然中美雙方對這項協議表示滿意,但這僅是一個草案。如果要使其生效,還需要雙方議會機構的同意。然而,中美核合作協定草簽后,美國政府并沒有立即將其提交給國會。究其原因,主要來自美國國會的反對。正在謀求競選連任的里根擔心,如果在國會出現反對意見的情況下貿然提交國會,可能會導致否決,這對于他來說將是災難性的。國會中主要以共和黨保守派和反對核擴散的民主黨自由派為主,他們以有關中國正在幫助巴基斯坦研制核武器的報道為借口,要求中國領導人作出不擴散核武器的書面保證,而不僅僅是口頭保證。*The letter from Senate William Proxmire to President Reagan, June 1, 1984.DNSA: CH00674.因此里根政府面臨兩種抉擇:要么拒絕就核技術出口與中國達成協議,要么以犧牲其所謂的不擴散的目標而作出妥協,而后者會招致美國國內的批評,因為他們把防止核擴散看得比中美合作更為重要。*Robert S.Ross, Negotiating Cooperatio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1969-1989,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對美國政府的拖沓,其實主要焦慮的并非中國。雖說中國渴望美國的技術,但是同時也正在與其他幾個國家進行核合作談判,美國不過是其中一家而已,況且美國要價很高。中國當時傾向于法國核電技術,是由于雖然法國的技術并不一定最先進,但是它的條件不苛刻。法國是最早有意愿向中國出售核電站并達成協議的國家,也是最早不要核監督,愿意向中國轉讓核電技術的國家。顯然這些條件頗讓中國政府傾心,也促使其他國家加入到了核合作的談判中來,包括聯邦德國和日本。多方參與核合作談判,當然對中國政府有利。中國可以貨比三家,除了正在與之談判的美國以外,還有日本、蘇聯,以及正在考慮從其進口重水堆的加拿大。*李鵬:《起步到發展:李鵬核電日記》,第198頁。而對于美國核電公司來說,這種拖延則是不利的。由于1979年三里島核電事故使得美國核電業陷入嚴重的困難,西屋公司、通用電氣以及燃燒工程公司等廠商都希望在中國拿到核電合同來擺脫困境。據美國核工業方面估計,如果美國公司得到10臺機組合同的話,可向中國出口約100億美元的核電設備,這樣可直接為美國創造20萬個就業機會,間接創造40萬個就業機會。*Qingshan Tan, “U.S.-China Nuclear Cooperation Agreement: China’s Nonproliferation Policy”,Asian Survey, Vol.29, No.9, 1989, pp.874-878.美國媒體甚至稱,推遲批準協定,將使美國公司失去“幾億甚至幾十億美元的合同”*劉連第、汪大為編著:《中美關系的軌跡》,時事出版社,1995年,第161頁。。

當然中國也對中美核合作協議的艱苦性有著充分的認識。中方認為:不能答應美方的過分要求。當前中美核能合作協定的焦點并非是否請國際原子能機構來監督的問題,而是核電技術是否向中國轉讓的問題。*李鵬:《起步到發展:李鵬核電日記》,第279頁。不過,對于美國國會關于核不擴散問題的疑慮,李鵬代表中國進一步闡述了中國的政策,以推動陷入僵局的中美核合作協議。他指出:“中國絕不主張核擴散,也不幫助別的國家發展核武器,不從事這類核擴散活動。”西方外交官認為李鵬的講話具有重要意義,因為它包含著以前沒有講過的具體保證,即北京“現在和將來都無意幫助無核國家發展核武器”,中國將遵守它對國際原子能機構許下的承諾。*《就廣東核電站合營合同簽字一事,李鵬副總理答新華社記者問》,《人民日報》1985年1月19日;李鵬:《起步到發展:李鵬核電日記》,第317—318頁。由于中國同時與聯邦德國、美國和英國進行談判,李鵬于1985年2月25日召開核電領導小組會議,協調中國的核政策。針對與外國進行核能合作,會議決定要堅持兩項原則:其一,遵守國際原子能機構規定和條約,積極開展與別國的核能合作;其二,中國不幫助和支持別國發展核武器,但對《不擴散核武器條約》仍持批評態度。具體針對中美核能合作協議問題,會議指出:中國技術引進的重點在西歐,核能方面無求于美國。但從發展中美關系看,兩國核能合作協議的簽訂是有好處的。因此中方建議,邀請美方派代表來華繼續商談。*李鵬:《起步到發展:李鵬核電日記》,第319頁。這是中國政府制定的關于核政策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原則,表明中國與其他國家進行的核合作是建立在國際核不擴散機制基礎之上的。

6月27日,應中國政府邀請,美國首席談判者理查德·肯尼迪大使訪華,與國家科委委員賈蔚文就中美核合作協定進行進一步磋商。李鵬隨后在接見肯尼迪大使時再次闡述了中國的核政策,并作保證說:如果中方提供的核技術、核材料以及核燃料被對方用于核爆炸目的時,將予以收回。*李鵬:《起步到發展:李鵬核電日記》,第344頁。這就為中美雙方最后簽署協議奠定了基礎。7月25日中國代表團訪美,李鵬代表中國出席了中美核能合作協定的簽字儀式。他指出:“中美雙方的核能合作將只限于和平的目的,以造福于人民。這個協定的簽訂,必將打開中美核能合作的大門,對中美雙方都是有利的。”*《中美簽署核能、文化、教育、漁業四項協定,舒爾茨、布什和李鵬指出協定將促進中美關系的發展》,《人民日報》1985年7月25日;李鵬:《起步到發展:李鵬核電日記》,第352—353頁。里根則稱這項協議將對美中關系產生“重大、積極的影響”,“對美國的不擴散政策和其他對外政策利益起到促進作用。”*劉連第、汪大為編著:《中美關系的軌跡》,第182—183頁。

經過長達一年多的拖延,中國和美國終于正式簽署中美和平利用核能合作協定。該協定為美國核電公司參加中國的核電站計劃鋪平了道路,也為中國在進口核電站設備方面提供了有利的條件。然而,美國國會仍然對該協議頗多質疑。11月4日,美國國會46名議員聯名致函里根,要求他撤回提交國會審議的中美核合作協定。他們認為:這項協定措辭模棱兩可,漏洞不少,而且與美國的核不擴散政策不相符。在這些問題解決之前實施這項協定,既不利于美國的安全,也不利于美中關系。*劉連第、汪大為編著:《中美關系的軌跡》,第192頁。

經過一番討價還價,12月16日,美國國會最終批準這一條約。不過作為補充,國會還是附加了一項決議,即在發放任何有關出口特許的同時,總統必須滿足下列條件:其一,總統須保證美國向中國出口的核材料只會用于和平目的。其二,中國還要向美方提供更多的關于核不擴散政策的相關信息及其不違反1954年《原子能法案》的證明。其三,中美共建的核電站運行后,會產生乏燃料。總統須保證,對乏燃料能不能做后處理,美國有最后的決定權。其四,美國必須向國會提供報告,詳細說明中國在核不擴散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方面取得的進展,之后國會才有可能批準中國的核材料轉讓。*Warren H.Donnelly, Mark Martel, CRS: IS86050. Implementation of the U.S.-Chinese Agreement for Nuclear Cooperation, Jan 2, 1987.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The Library of Congress.對于這些要求,里根政府頗為失望,不過考慮到核協議對提升中美核合作與核對話有利,里根還是勉強接受了這些條件*U.S.-China Nuclear Cooperation Agreement, Statement by President Reagan, Dec 16, 1985,American Foreign Policy, Current Documents, 1985, pp.717.。然而該補充條款對中美核合作帶來了巨大的負面效應,雖然在技術上中美核協議獲得了批準,然而實際上協議卻不能真正奏效。

應該來說,中美核合作談判異常復雜。協定從試探到最后正式簽字,前后歷時五年,經過五輪正式談判,還有多次的非正式磋商。整個談判的中心主要是核材料的監督保障問題。中美雙方存在著一定的不信任:中方認為在整個談判中到處充斥著盛氣凌人的美國核霸權思想;而美方則懷疑中方有著秘密的核擴散行為。在與美國談判期間,中國加入國際原子能機構,高層領導人也多次強調“不主張核擴散,不搞核擴散,不幫助其他國家發展核武器”的“三不”原則,為中美核能合作協定的最終達成掃清了障礙。但是,中國仍然對國際核不擴散機制的兩個重要基石——《部分禁止核試驗條約》和《不擴散核武器條約》持冷淡和批判的態度。

三、中國宣布不再進行大氣層核試驗

眾所周知,中國對1963年的《部分禁止核試驗條約》一直持批評態度。其理由有三:一是不徹底性。條約僅僅對大氣層、水下、外層空間進行禁止,而“其他的統統保留,也就是說,允許使用核武器,允許地下核試驗,允許繼續生產,允許大量儲存,允許向外輸送擴散,允許美國把制造核武器的資料給它的盟國和受它控制的國家”。二是不公平性。也就是說,“凡是在條約上簽字的國家都受到條約的束縛,這就等于凡是簽了字的愛好和平的國家,都沒有擁有核武器的權利,但仍要遭受核訛詐和被核武器毀滅的危險”。三是欺騙性。美國簽署條約之后就進行了三次地下核試驗,“還要把地下核試驗的范圍擴大,凡是禁止的核試驗都要盡可能地在地下進行,還要增加國防經費,為生產核武器建立更多的核基地,還準備在需要時恢復大氣層核試驗,并公開指定在太平洋建立大氣層核試驗場地”。因此,中方痛斥其是“一個愚弄世界人民的大騙局”。*《周恩來軍事文選》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480—483頁。

更重要的是,《部分禁止核試驗條約》顯然是針對中國而來的。美、英、蘇等已擁有核武器的國家可以繼續通過地下核試驗來改進和發展他們的核武器,鞏固他們核大國的壟斷地位,而中國為建立自己的核力量將開始在大氣層進行核試驗卻是不符合這個條約規定的。無論如何,對于正在處于研制核武器關鍵時期的中國來說,這個條約都是不可接受的。

此后將近20年里,中國對《部分禁止核試驗條約》的批評立場從未改變。不過隨著時代的變遷,有關核污染帶來的生態問題日益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許多國家出于各種目的,勸說中國放棄大氣層核試驗。1979年1月末鄧小平訪問美國時,卡特利用這個機會敦促中方放棄大氣層核試驗。卡特主要從中國的大氣層核試驗所產生的放射性核塵埃對人類影響的角度,建議中方全部轉向地下核試驗。對此,鄧小平堅持了中方的立場,強調“蘇聯和美國進行了很多次大氣層核試驗,而我們進行核試驗的數量是非常有限的”,因此中國“當前不能承擔不進行大氣層核試驗的義務”。不過,鄧小平同意可以從技術層面與美方進行進一步磋商。*Memorandum of Conversation, January 30, 1979,FRUS,1977-1980, Vol.XIII China.pp.780.

這是中美高層首次就中國核試驗的方式進行對話。表面上來看,美國打出環保牌,敦促中國放棄大氣層核試驗。但從深層次來說,美國仍舊試圖逐步把中國拉入到全面禁止核試驗的談判,從而進入整個國際核不擴散機制。中方對此予以反駁,指出:“超級大國鼓吹停止一切核試驗,并且對核武器和其他武器的試驗,破壞自然環境和危害‘動植物界’表示‘關心’,卻只不過是鱷魚的眼淚。”不過,與過去一味地批評不同的是,中國同意“在超級大國永遠停止核試驗并且大量裁減和銷毀核武器之后,也將同超級大國一起裁減和銷毀核武器并且停止核試驗”。*《我國代表團出席聯合國有關會議文件集(1980.7—12)》,世界知識出版社,1982年,第71—72頁。

事實上,早在中國進行第一次核試驗之前,就已著手進行地下核試驗的技術準備,以逐步取代大氣層核試驗。經過不懈的努力,1969年9月23日,中國成功地進行了第一次地下核試驗。此后中國的核試驗,采取大氣層模式逐漸減少。按照計劃,中國準備在1983年進行最后一次氫彈試驗,然后宣布結束大氣層核試驗,然而由于種種原因,正式宣布不再進行大氣層核試驗的時間一直推遲到1985年。

但自中國正式加入國際原子能機構和中美簽署核能合作協定以來,中國的核不擴散政策就已發生悄然的變化。1985年10月24日,中國國務院總理參加了聯大舉行的紀念聯合國成立40周年特別會議。他在會議上提出:“擺在一切愛好和平國家和人民面前的一個共同任務,是要制止軍備競賽。不論是常規的、核的、地面的、太空的軍備競賽我們都反對。”*《趙紫陽總理在聯大舉行紀念聯合國成立40周年特別會議上的講話》,上海國際問題研究所編:《國際形勢年鑒》(1986年),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6年,第262—264頁。并且,他在赴聯合國的途中,聽說中國即將進行大氣層核試驗時,立即命令吳學謙致函中央,建議停止此次核試驗,因為這與他正在聯合國所闡述的和平觀念相背離,中央最后同意了他的建議,終止了大氣層核試驗的準備工作。1986年3月21日,為響應聯合國國際和平年的倡議,中國國務院總理在中國人民維護世界和平大會上,正式宣布中國將不再進行大氣層核試驗。*《趙紫陽總理在中國人民維護世界和平大會上的講話》,上海國際問題研究所編:《國際形勢年鑒》(1987年),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第263頁。9月,在聯合國大會上,吳學謙再次對中國不再進行大氣層核試驗進行了闡述。*《中國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吳學謙在第四十一屆聯合國大會全體會議上的發言》,《國際形勢年鑒》(1987年),第295—298頁。顯然大氣層核試驗無論從道義還是環保,都不符合歷史的潮流,這也反映了中國對其他國家反對大氣層核試驗態度的重視。

實際上,中國自1980年10月16日起就沒有再進行大氣層核試驗,而上述聲明標志著中國承擔了它一直批評的《部分禁止核試驗條約》對核試驗的約束義務。盡管中國并未加入該條約,但是卻在國際核不擴散機制領域主動開始進行自我約束。

四、結 論

中國參與國際核不擴散機制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在毛澤東時代,中國的核戰略具有強烈的理想主義色彩。一方面,中國是站在被壓迫民族一邊,強烈反對超級大國的核壟斷;另一方面,中國所強調的并非單純的核裁軍政策,而是全面禁止和徹底銷毀核武器。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中國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革命外交逐漸讓位于以國家利益為核心的全方位外交。“從過去認為它是對中國無任何益處的東西方斗爭變為認識到中國能夠從軍備控制的努力中受益,并參與到國際軍控的工作中來。”*Elizabeth C.Economy, Michel C.Oksenberg, eds.,China Joins the World: Progress and Prospects,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Press, 1998.

加入國際原子能機構、與西方國家進行核合作談判以及宣布不再進行大氣層核試驗,是中國邁向國際核不擴散機制的三個重要步驟。加入國際原子能機構,屬于中國對專業性國際組織態度的變化,認為“可以增進對各國先進技術、管理和發展經驗的了解、學習,同時也便于引進外資發展中國的核技術”;以加入國際原子能機構為契機,中國加快與其他國家的核能合作。在眾多核能談判中,與美國談判最為曲折復雜,主要反映在中美兩國對于國際核不擴散機制的認知差異。中國過去一直把國際核不擴散機制視為美蘇兩個超級大國進行核壟斷的工具,對其控制的國際核不擴散機制持抵制態度;而美國則擔憂作為有核國家的中國,一直游離在國際核不擴散機制之外,會對其國家安全構成威脅。因此中美核能合作談判的焦點主要是安全保障問題。盡管從80年代中期開始,中國領導人不斷強調“不主張核擴散、不搞核擴散、也不幫助其他國家發展核武器”的“三不”原則,為兩國簽署核合作協議掃清障礙,但兩國在核能合作的不確定因素仍然大量存在,其中之一就是中國仍然對國際核不擴散機制的兩個重要基石——《部分禁止核試驗條約》和《不擴散核武器條約》持批判的態度。其實,對于中國來說,自1980年10月16日之后中國再也沒有進行大氣層核試驗。盡管中國沒有簽署《部分禁止核試驗條約》,但已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承擔了對核試驗模式約束的義務。

應該指出,從加入國際原子能機構、與美國進行核合作談判以及宣布不再進行大氣層核試驗的三個案例來看,中國的核政策仍帶有革命外交的痕跡。特別是中國一直對《不擴散核武器條約》持批判態度,指出其是歧視性的,使美國和蘇聯永保核霸主地位,否定其他國家擁有合法的自衛手段的權利,這種思想與毛澤東時代的革命外交思想相輔相成。盡管中國已開始改革開放,但是兩個超級大國的全球性爭奪并未停止,核軍備競賽仍然有增無減,甚至有向太空發展的趨勢,核戰爭危險依然存在。因此,中國對待《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態度并未發生根本性的改變,認為只有美蘇兩國先停止這種縱向擴散,其他國家才能停止橫向擴散。

直到冷戰結束后,中國這種既帶有批判性質又具有革命特點的核不擴散政策才蕩然無存。1992年3月9日,中國正式加入《不擴散核武器條約》,此后開始全方位參與國際核不擴散機制。

主站蜘蛛池模板: 操美女免费网站| 美女潮喷出白浆在线观看视频| 日韩免费成人| 99久久无色码中文字幕| 中日无码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嫩草影院| 动漫精品啪啪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不卡视频在线| 婷婷午夜天| 视频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久久婷婷六月| 欧美成在线视频| 最近最新中文字幕在线第一页| 国产真实自在自线免费精品| 这里只有精品国产| 高清无码一本到东京热| 色综合天天综合| 六月婷婷激情综合| 亚洲成a人在线播放www| 欧美成人一级| 色综合久久久久8天国| 在线va视频| 青草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性色| 亚洲一区二区在线无码| 国产精品亚洲日韩AⅤ在线观看| 国产黄色免费看| 国产综合色在线视频播放线视| 在线视频精品一区| 一本大道香蕉高清久久| 黄色在线网| 国产18在线| 亚洲视频黄| 亚洲综合经典在线一区二区| 女人18毛片水真多国产| 国产精品99一区不卡| 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蜜桃AⅤ| 五月婷婷丁香色| 国产亚洲视频中文字幕视频| 91视频青青草| 欧美啪啪视频免码| 在线日韩日本国产亚洲| 久久综合干| 免费亚洲成人| 一区二区影院| 亚洲欧美人成人让影院|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精品无码| 午夜毛片免费看| 国产熟睡乱子伦视频网站| 精品视频一区在线观看| 日韩欧美网址| 亚洲妓女综合网995久久| 国产99视频精品免费视频7| 国产99免费视频| 中文字幕久久波多野结衣| 中国国产高清免费AV片| 亚洲欧美日韩动漫| 国产精品3p视频| 色综合国产| 亚洲二区视频| 亚洲天堂区| 国产欧美在线视频免费| 国产尤物视频网址导航| 国产微拍一区| 久久精品波多野结衣| 精品小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永久不卡免费视频| 毛片免费高清免费| 一本色道久久88综合日韩精品| 国模沟沟一区二区三区| 91精品日韩人妻无码久久| 欧美亚洲激情| 久久久久久高潮白浆| 99热精品久久| 大陆国产精品视频|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88| 91成人免费观看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黄色| 男女男免费视频网站国产| 国产区免费| 国产亚洲视频播放9000| 试看120秒男女啪啪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