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譚中和
近一段時間來,關于大數據在醫療保障中的應用話題討論頗多,但什么是大數據,大數據究竟能給醫保帶來什么,其與醫保的管理體制又有什么關系等等,往往趨之若鶩卻又很難說得透徹,更確切說是存在不少的誤區。如果缺乏對大數據的完整認識,恐有趕時髦、湊熱鬧,至少有些管窺蠡測、隔靴瘙癢之嫌。
首先是大數據思維問題。同任何行業一樣,對醫保來說,不在于你擁有或者囤積了多少有關數據和信息,關鍵是能否在浩如煙海的信息和數據中,準確捕捉到為我所用的信息,發現其價值,這即是大數據思維。否則,即便數據再多、數據量再大,也只能是負擔和擺設。大數據思維來自于對中國特色醫療保障制度的發展階段、功能定位及制度模式和特點的準確把握,來自于對習近平同志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準確理解。具體如通過對本地區參保人群疾病治療的效果,以及醫生治療中使用的設施設備和器械耗材藥品情況,再結合國內外市場供給情況,就可做到合理科學地確定和調整服務設施和藥品目錄。其次,數據的開放性要求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沒有必要在不同的行業和部門各自建立自己的數據中心或者信息中心,或者云中心。對大數據來說,應用還是取決于使用者、管理者及決策者是否具有大數據的思維,而與組織機構形式,辦公場所的遠近沒有必然聯系。
筆者以為,當前醫保大數據應用的當務之急是構建三個體系:一是政府醫保數據體系,利用政府、企業和社會的各種數據,形成包括醫療服務提供、居民電子健康檔案、藥品進銷存、基因病譜,醫療服務機構臨床成本核算(判斷醫療服務價格和醫保支付情況等),企業經營和用工情況(判斷醫保繳費能力)等的大數據系統。二是居民個人和家庭基本信息、個人健康檔案、個人就業收入和參保情況等的公民個人大數據體系。可以依托社保卡,準確描述個人包括疾病、健康、就醫行為和收入支付等的清晰軌跡。將每個人的基礎信息、日常生活習慣、身體體征、疾病健康、就醫用藥,以及諸如牙齒健康、心率特征、體溫變化、視力、記憶能力、就醫位置信息、鍛煉運動、飲食習慣等數據從出生那一刻起的分秒變化軌跡存儲下來。上述兩個大數據系統,即可滿足醫保籌資、待遇審核、預防基金欺詐和監控等各種功能。三是嚴格的企業、個人信用和政府監控體系。大數據毫無疑問為政府及企業帶來管理和生產方式的變革,給居民個人獲取服務帶來方便快捷和高效。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大數據在醫保中廣泛應用的同時,還應注重個人隱私和信息的安全和保護,這也將決定醫保大數據應用系統的成敗。